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中国近代学制论文

2023-06-14 来源:星星旅游
中国近代学制论文

摘要:尽管“癸卯学制”以“中体西用”的思想为指导,带有很浓厚的封建气息,但其历史功绩是不可磨灭的。它记录着中华民族为摆脱屈辱而进行的“教育救国”的艰难历程,记载着中国教育走出中世纪的沉重脚步,它是几代仁人志士努力的结晶,在中国近代教育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确立了中国近代教育制度的基本模式,在中国教育近代化的一块里程碑,清末民初的学校教育制度大多以此为据。

近代教育的创办,不仅仅是将书院改为学堂,更重要的是制度的建设,即建立一个完备的近代学校教育体系,使整个教育事业能够持续有序地发展,这便涉及到学制建设的问题。清末学制混乱,新旧杂陈,大多数书院不能培养出经世致用的人才,严重阻碍了教育和国家的发展。随着国门的打开,人们开始了解和学习西方先进的教育制度。早期洋务派、早期资产阶级改良派、维新派等不断在改革教育方面进行探索,建立新学制的最初呼声开始出现。甲午战争后,新学堂如雨后春笋般发展,建立新学制已成必然趋势。张之洞作为清末朝廷重臣和洋务运动后期的主要领袖,他一直把兴学育才作为立国强国的重要举措,一生与教育结下不解之缘。“癸卯学制”的出台是其不断实践与探索的结果。

一、新学制的初步构想:《劝学篇》之学制

1894年张之洞以“会通中西、权衡新旧”为宗旨作《劝学篇》,其外篇中专列了“设学”“学制”两篇,根据“外洋各国学校之

制”,初步提出了包括小学、中学、大学三级学校体系的学制思想。这是他最早的一个学制构想。

在学校设置方面,张之洞主张“各省各道各府各州县皆宜有学,京师省会为大学堂,道府为中学堂,州县为小学堂,中小学以备升入大学堂之选。”①

在教学内容方面,张之洞指出,“小学堂之书较浅,事较少,如天文、地质、绘图、算学、格致、方言、体操之类,具体而微。中学堂书较深,事较多,如小学堂地图则极略,仅具疆域山水大势,又进则有府县详细山水,又进则有铁路、电线、矿山、教堂、馀书仿此。方言则兼各国,算学则讲代数对数,于是化学、医术、政治以次而及,馀事仿此。大学堂又有加焉。”②

除此之外,张之洞还在文章中阐述了由学部编制教科书、由官绅筹集学堂费用等观点。从中我们可以了解到,虽然张之洞仿照西方各国的先进教育制度提出了学制的构想,在探索新学制的道路上迈出了艰难的一步,但是很多方面还不够细致,很多问题还没有得到解决,例如学堂分级问题、师资问题、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关系等,这时的学制构想尚不够成熟。

二、新学制的经验积累:湖北学制

对教育事业的毕生关怀是张之洞不同于同时代其他地方巡抚大臣的一个显著特点。在其进京参与制定全国性的新学制之前,已在湖北设计了一个省区学制体系。

张之洞能够制定湖北学制,除了他多年来对学制建设的关注和热

情外,主要还有如下两方面的原因:一是湖北办学实践的需要。张之洞出任湖广总督后,一方面逐渐将旧式书院改章,在书院课程中增加西学内容,另一方面创办一些专讲西学的新式学堂。但是,这些学校数量有限,大都集中在省城,主要是为了培养某方面的专门人才,没有中小学基础教育,在学制上既不成体系,又与近代教育所追求的普及化目标有很大的距离。因此,湖北教育的进一步发展便迫切需要建立一套规范化的学制体系。二是对日本学制的考察与仿效。甲午战争后中国掀起学习日本的热潮,1898年至1901年间,张之洞先后派姚锡光、朱滋泽、罗振玉、刘洪烈等人到日本“考求中小学堂普通学应用新出教科书本,董理编译事宜”,“考究教法、管学两事暨访购书籍”,“详细收集了有关日本教育制度的各种章程”,回国后在《教育世界》杂志上连续译载,并发表了《学制私议》和《日本教育大旨》等介绍日本教育制度的系列文章,张之洞多次与他们会晤,“畅谈日本见闻”。③这些对张之洞制定湖北学制应当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1901年4月,湖广总督张之洞与两江总督刘坤一上《江楚会奏变法三折》,建议广设文武学堂,并提出了在州、县设小学校及高等小学校、府设中学校、省城设高等学校和京师设大学校的学制构想。1902 年10月,张之洞与湖北巡抚端方会衔上《筹定学堂规模次第兴办折》,和盘托出一个湖北学制体系。这个学制体系把湖北的学堂分为基础教育和专门职业教育两类:一是基础教育,分为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三等五级。(1) 初等教育,分蒙学和小学。蒙学为学前教育,设蒙养学堂;小学为初等基础教育,分初等小学与高等小学两种。

(2)中等教育,省城设文普通中学和武普通中学各1 所,各道、府、直隶州设模范中学堂1 所。(3) 高等教育,分文高等学堂和武高等学堂两种。文高等学堂在省城设两湖高等学堂1所;武高等学堂在省城设2 所,一为武备学堂,一为将弁学堂。二是专门职业教育,分师范教育、实业教育和特别教育三种。(1) 师范教育:设师范学堂。(2) 实业教育:有农务学堂和工艺学堂。(3) 特别教育:有方言学堂、勤成学堂和仕学院。④这个学制体系仿照日本学制,进一步将《江楚会奏变法三折》中的学制构想具体化。虽然湖北学制在初创时期不甚完整,但已预示着中国学制的近代化趋势。

三、中国学制近代化的开端:癸卯学制

大量学堂的创办和新式教育的试验,不仅为制订学制积累了实践经验,而且也为学制的尽快制订提出了要求,而对日本各级各类学校及其章程的介绍又为清政府制定学制提供了重要的参照。这样,新学制的制定已是瓜熟蒂落。

1902年1月,清政府任命张百熙为管学大臣,并令他拟定各学堂章程。张百熙上溯古制,参考邻邦学制之长,制定出包括《京师大学堂章程》、《中学堂章程》、《小学堂章程》等在内的《钦定学堂章程》。这是我国近代第一个比较完备的全国性的学制系统,又称“壬寅学制”。但由于种种原因壬寅学制颁布后未能实际施行。

1903年5月,张之洞进京觐见,6月张百熙奏请张之洞一同改订学堂章程。为什么会选张之洞?张百熙认为:“张之洞留心学务最早,办理学堂亦最认真,久为中外所推重,是该督二十余年之阅历,二十

余年之讲求,于学堂一切利弊知之较悉,自与寻常不同。臣等遵将原奏悉心核对,则与钦定章程相合之处甚多,不谋而同,有征益信。”⑤也就是说张之洞熟悉学务,在地方送上办学由经验,并且湖北学制与壬寅学制虽分别独立制定但有许多相通之处。另外,张之洞是“中体西用”的倡导者,他虽提倡西学,但封建文化在其心中根深蒂固,由他参与制订学制,自不会离经叛道。之后的几个月“张之洞等人互相讨论,虚衷商榷,并博考外国各项学堂章程、门目,参酌变通;择其宜者用之,其有过涉繁重者减之”⑥,七易其稿,终于在1904年1 月拟成了包括《初等小学堂章程》、《高等小学章程》、《中学堂章程》、《高等学堂章程》、《大学堂章程》、《初、优级师范学堂章程》及《学务纲要》等在内的《奏定学堂章程》,又称“癸卯学制”。

清政府认为该章程“立法尚属周备”,于l 月13 日下令各地“次第推行”。癸卯学制是中国近代颁布全国并得到施行的第一个学制,自此,中国学制终于走上近代化的道路。

由《奏定学堂章程》所确立的癸卯学制是一个完备的全国性学制体系。这个学制不仅对各类学校的办学宗旨、课程设置、学生入学条件、修业年限及各类学校的相互关系作了详明的规定,而且对整个教育宗旨、学校管理、教师的选用和学生的考试与奖励等方面也作了相应的规定。就学堂体系来说,全国学堂分为基础教育和专门职业教育两类:一是基础教育分为三等七级:(1)初等教育:蒙养院、初等小学堂、高等小学堂;(2) 中等教育:中学堂;(3) 高等教育:高等学堂、大学堂、通儒院。二是专门职业教育分为师范教育、实业教育

和特别教育3 种:(1)师范教育:初级师范学堂、优级师范学堂;(2)实业教育:艺徒学堂、实业补习普通学堂、初等农商实业学堂、中等农工商实业学堂、高等农工商实业学堂、实业教员讲习所;(3)特别教育:进士馆、译学馆。专门教育各类学堂又分别与基础教育各等级相对应。⑦“癸卯学制”的基本思路与张之洞所设计的湖北学制体系相似,基础教育与职业教育分途的特征更加显著而完善,作为一个全国性的学制,其体系也更为完备。

尽管“癸卯学制”以“中体西用”的思想为指导,带有很浓厚的封建气息,但其历史功绩是不可磨灭的。它记录着中华民族为摆脱屈辱而进行的“教育救国”的艰难历程,记载着中国教育走出中世纪的沉重脚步,它是几代仁人志士努力的结晶,在中国近代教育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确立了中国近代教育制度的基本模式,在中国教育近代化的一块里程碑,清末民初的学校教育制度大多以此为据。张之洞在新学制诞生的过程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从最初《劝学篇》的探索,到湖北办学堂的经验积累,再到最后“癸卯学制”的颁布实施,每一步都凝结着这位近代教育家的努力和心血,他不愧是中国近代学制的开路人!

注解:

①陈山榜.张之洞劝学篇评注[M].大连:大连出版社,1990. ②陈山榜.张之洞劝学篇评注

③李细珠.张之洞与清末新学制的制定[J].河北学刊,2002.11. ④谢长法.清末学制近代化的历程[J].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

二十周年论文集(3)——中国教育制度史研究,2009.9.

⑤陈元晖、陈学恂主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学制演变[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⑥陈元晖、陈学恂主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学制演变 ⑦刘虹.“癸卯学制”百年简论[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4.1.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