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址为例
摘要:大地湾遗址规模宏大,内容丰富多彩,研究价值高,是我国新世纪考
古学的独特遗址。大地湾文化价值深厚,内涵丰富,特色鲜明。属于新时器时代的开端,出现了许多“我国最早”。这里的先民最先开始使用彩陶,这里也是西北最早的农业种植地区,出现了最早的彩绘地画,彩陶器物上出现的符号,疑是最早的文字的滥觞。大地湾文化遗址是研究仰韶文化起源发展的重要根据。此外,遗址建筑和彩陶对研究甘肃史前新石器时代文化的产生和发展,以及中国原始农业文明的发展变迁,都具有着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大地湾遗址 彩陶 仰韶文化 遗址建筑
一、概况
中国新石器时代的典型代表——大地湾遗址。位于甘肃省天水市秦安县五营乡邵店村。在清水江南岸第二、三阶梯的缓坡上,是葫芦河的支流,距天水市102公里。1958年,首次发现,30年后,成为国家文物保护单位。根据遗址出土文物和四米深的底层堆积物,大致分为早期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的早期,中期和后期,整个遗址面积约270万平方米,大地湾遗址复原图。大地湾遗址因其文化类型丰富、历史起源超前、技术水平高超、分布面积宽广、文物保存良好等特点一直受到学术界和考古界的关注。
考古学家和工作人员前后在大地湾遗址清理挖出了240所房屋、98座炉灶、328个灰坑、76座坟墓、35座窑和9条渠沟。共计出土陶器4148件,石器(包含玉器)1930件、骨制器2000多件,动物骨架17000多块,清理房址240多座,炉灶105 个,灰坑或窖洞342个,窑址35个,墓葬79座,土壕沟9个。大地湾遗址的发掘对中国考古界的贡献之大,无以言表,本文主要分析陶器和房址这两方面的内容。
二、陶器的形制与纹饰图案 (一)器物类型与制作工艺
陶器的发明和使用,堪称人类社会发展史上一个划时代的标志。它的形制和纹饰变化使各地区文化的差异有迹可循。大地湾遗址发现的陶器数量众多,一些大型陶器,缸、罐等以及用于存放货物的大袋形窑洞(储藏室)的出现。反映出当时的社会生活状态,是属于以农业狩猎为基础的定居部落类型。陶器主要为盛物用具,可分为小型,中型和大型;比如碗、锅、盆、瓶、杯、尊、缸、罐等。也有部分生产用具,如陶轮纺轮、网线坠等。
先民们就地取材,采用适宜的天然土,如红土、黑土、黄土来制陶。制作工艺的不同,使陶器形成了不同的色彩与形制。从馆中展示的生产工具和器具可以看出,那时生产工艺和先民们创作能力不断上升的发展过程。这些陶器大部分是用红陶,灰陶和彩陶制造的;制作工艺主要用手工捏合,涂抹的方式塑形,也出现了模塑,轮制的方式;少见的是第二阶段出土的女性人头形瓶口彩陶,从这件作品可以看出,我国最早的制陶方法“内模敷泥法”在8000多年前,人们就已经掌握了。
(二)陶器分期与纹饰图案
根据出土的器物可以看出,装饰纹样主要有粗细绳纹,弧线纹,三角纹,条纹,勾叶纹等各种植物线条纹;有动物写实纹,和动物抽象纹,鱼纹、鸟纹、蛙纹最常见;由点,线,弧,组合成的几何纹等。图案主要用红赫色、黑色、白色和朱砂色在器物上彩绘,然后入窑烧制形成不同的颜色。典型的是人头形口的彩陶瓶,瓶口是一个罕见的女性人头形状雕塑,瓶身形状象征着母亲的肚子。整个陶器别具一格,造型和雕塑的融合,加上彩绘艺术的图案。不仅是彩陶界的奇葩,也被认为是早期雕塑的代表作品之一。
根据考古发现的成果可推测出,新时器时代的陶器纹饰,就图案来说,已经初步掌握了图案构成的审美法则,先民们创造了极富生命力的图案形式,比如,构图中的均衡、整齐、对称、连续、反复等规律。人们为了使艺术美和实用美结合在一起,让图案服从器形,即“形式服务于功能”。往往把图案安排在器物的肩、
腹最突出的部位,在方便“欣赏”的同时,也增强了器物的质感。图案和纹饰的变化也为不同时期的划分提供了依据。
新石器早期:8000 - 7300年前,这批最早的陇原开发者在种植和生产第一批谷物品种:黍时,创造并发明了我国最早的陶制器具。早期主要出土的是各种各样的陶片,大部分为红陶,夹细砂,泥质很少见,出土有粗细绳纹三足钵,此类纹样主要绘制在陶器的不显眼的位置,底侧部。碗的边缘通常显示出较大的锯齿形状。这些陶器的主要特点就是实用,造型适于实用。有足的器物大多都是三足,结构便于制作,也比较协调美观。圆口形的深肚盆、碗底盆等非常具有地方特色。
仰韶早期:(半坡型)陶器主要由细粘土红陶组成,其次是夹砂红陶,灰陶,彩色陶器中,黑色较多,红色较少,纹饰由之前的细纹演变出宽带纹案,鱼纹为主,平行线、折线等作为底部的边界,用图案在视觉上把陶器分成几个部分。典型的容器有直口钵、双唇盆、挂肚壶。比如:人头形器口彩陶瓶。器物总高31.8厘米,直径4.5厘米,底径6.8厘米,出土于1973年。容器中间大,两头小,容器口是一个圆圆的头像,头部的形状精致生动,头发的发丝细腻,在瓜子脸的表面上,塑造了精致好看的五官和刘海。鼻翼很小,微鼓。加上彩绘装饰,有趣的就像穿花袄的一个小女孩。在这件陶器上不同的雕塑手法显现出来;值得注意的是,这个陶瓶的腹部是一个双向连续图案,有三排水平黑色画,大致相同的弧线,三角形和斜纹。这种动物纹画在瓶体上,或许是早期的图腾崇拜。
仰韶中期(庙底沟类型):陶器以细土泥为主,夹砂红陶、灰色陶增多。装饰纹在之前的基础上增加了堆叠纹。彩陶逐渐发达,以黑色为主,也有一些红色和白色,图案也变得更丰富,有“变体鱼纹、鸟纹、勾叶纹、重弧纹、四方连续纹、三角纹。”主要代表器物有收口碗、卷沿盆、双唇砂罐、尖底瓶、喇叭口盘、深腹缸等。这一时期,彩陶无论是制作工艺,还是装饰图案都达到了巅峰阶段,工艺程序多样,线条活泼流畅,纹样繁杂多变,器形种类繁多;造型与绘画的高度完满的统一,反映出先民们的创作智慧。
仰韶晚期:陶器有泥砂红土、泥质、灰陶,泥质红陶颜色较浅,多为土黄色,泥质灰陶器物表面多作抛光处理。图案纹饰有绳纹图案,堆纹图案,线条图案,椭圆图案,浮雕图案,减少器物外壁颜色和增加器物内部颜色。纹样有变体青蛙
图案,由点,线和弧组成的几何图画。彩陶纹样逐渐完成从具象到抽象的一个转变。多次出现的动植物纹样一般代表该部落的图腾。
三、建筑的形式与结构
一期:聚落遗址呈现出一种圆形、内心、内聚的格局。聚落中存在着由若干个房屋组成的群落。大地湾民居第一期为圆形半地下洞穴室,房址稀疏,地面经踩踏形成硬质土地面,有少量柱洞。没有灶坑。
仰韶早期:主要是正方形或长方形的半地下洞室,房址位置分布和数量没有详细记载,居住面墙体泥中夹杂着草。出现灶坑,形状为瓢状。门口属于斜坡道,有的驻有台阶。柱洞出现大小变化。和一期联系紧密。
仰韶中期:住房遗址依然属于正方形或长方形的半地下洞室,此期房址有一百余座,面积增大,约为20平米到30平米,居住面多为草泥面层,少数面为石末面,灶坑由瓢状慢慢转变成圆形,灶坑也由原来的浅坑变成深坑。两间相连的房址出现了灶坑相连的情况。出现有规律可循的柱坑。少数房址地面出现了彩色的矿物颜料。
四、结语
秦安大地湾文化遗址的存在,直接否定了中国文明来自西方的这一说法。大地湾文化遗址在研究我国北方陶器发展历程提供了重要线索,研究甘肃彩陶的产生和发展,以及中国文明的流变轨迹,对我们有着重要的意义。大地湾建筑遗址的发现对研究原始社会史、自然科学史以及探索阶级社会宫殿建筑的起源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它蕴含的艺术价值更加需要我们不断去研究,分析;挖掘它的深层意义。
参考文献:
[1] 林少雄.洪荒燧影——甘肃彩陶的文化意蕴[m].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1999. [2] 张朋川.甘肃出土的几件仰韶文化人像陶塑[j].文物,1979. [3] 孙英明,李友谋.中国考古学通论·墓葬制度.
[4] 许旭虹.中国古代神话故事[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
[5] 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秦安大地湾——新时器时代遗址发掘报告.北京:文物出版社.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