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
GEOMATICS&SPATIALINFORMATIONTECHNOLOGY
Vol.43ꎬNo.3Mar.ꎬ2020
浅谈基础性地理国情监测变化信息采集
袁宗福
(吉林省地理信息院ꎬ吉林长春130062)
摘要:地理国情普查在2015年完成ꎬ普查成果在“多规合一”、规划与监管、环境保护治理、自然资源调查与审
计等多个领域得到广泛应用ꎬ并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ꎮ但是随着应用领域的扩大ꎬ对国情普查成果的更新提出了迫切需求ꎬ需要在普查成果的基础上对其进行常态化监测ꎮ基础性地理国情监测的变化信息采集主要分为地表覆盖和地理国情要素ꎬ并对两者的采集指标、采集要求、要素分类、要素变化信息的记录做了详细规定ꎮ关键词:地理国情普查ꎻ常态化监测ꎻ普查成果
中图分类号:P20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867(2020)03-0121-03
DiscussiononCollectionofFundamentalNationalGeographical
MonitoringChangeInformation
(JilinInstituteofGeo-informationꎬChangchun130062ꎬChina)
Abstract:TheNationalGeographicalCensuswascompletedin2015ꎬandthecensusresultshavebeenwidelyusedandplayedanin ̄dispensableroleinmanyfieldssuchas\"multi-systemintegration\"ꎬplanningandsupervisionꎬenvironmentalprotectionandmanage ̄mentꎬnaturalresourcesinvestigationandauditing.Howeverꎬwiththeexpansionofthefieldofapplicationꎬthereisanurgentneedtocollectionofbasicgeographicalnationalconditionsmonitoringismainlydividedintosurfacecoverandgeographicalnationalconditionselementsꎬanddetailedprovisionsaremadeonthecollectionindicatorsꎬcollectionrequirementsꎬclassificationoffactorsꎬandrecord ̄ingoffactorchanges.
Keywords:nationalgeographicalcensusꎻnormalizedmonitoringꎻcensusresults
YUANZongfu
updatetheresultsofthenationalcensusandtheneedfornormalizedmonitoringbasedonthecensusresults.Thechangeinformation
0 引 言
基础性地理国情监测已进入常态化监测阶段ꎬ其监测方法是利用前一年的正射影像和监测年度的正射影像进行对比ꎬ通过人工识别的方式找出变化区域ꎬ然后根据数据编辑的要求对变化要素进行编辑ꎮ也可以将监测本地数据叠加本年度的正射影像ꎬ对变化区域进行识别ꎮ本文以2017年吉林省基础性地理国情监测为例ꎬ主要介绍地表覆盖变化信息和地理国情要素变化信息采集的要求和记录方法ꎮ
1 变化信息采集总体要求
率大于1m的卫星影像ꎮ一、二类区域为本次监测的重点区域ꎻ三类区域对普查成果中容易发生变化的地类进行
收稿日期:2018-09-17
1)本年度对变化区域采集所使用的影像数据为分辨
变化监测ꎬ并重点监测由非人工修造地类变更为人工修造地类的情况ꎻ四类区域变化相对较少ꎬ以内业核查为主ꎬ监测区域内大范围的地表覆盖变动情况ꎮ
2)考虑到不同监测类型区的需求和影像分辨率的差异ꎬ对于一二类区域ꎬ如果影像资料分辨率低于1mꎬ可按照三类地区的指标执行ꎻ对于三、四类地区ꎬ如果采用的影像的分辨率优于1mꎬ应按照二类地区的指标执行ꎮ
3)本底数据的拓扑关系应满足拓扑要求ꎮ如不满足拓扑要求ꎬ需要处理ꎬ并在技术总结中专门说明ꎬ处理结果保存在本底数据中ꎬ成果汇交时一并汇交ꎮ
4)变化信息数据是根据监测的变化情况ꎬ以本底数据集为基础ꎬ通过增加、修改、标注消失要素或更新属性值ꎬ并记录相关变化信息形成的结果数据集ꎮ
5)监测数据采集的一般性采集规则ꎬ遵循国家颁布的数据技术规定ꎮ
作者简介:袁宗福(1977-)ꎬ男ꎬ河北故城人ꎬ高级工程师ꎬ硕士ꎬ2012年毕业于武汉大学测绘工程专业ꎬ主要从事工程测量、数据采集
及质检等方面的工作ꎮ
122
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
2020年
接对变化数据图层进行编辑修改6)对于新增、修改以及需要记录删除数据的内容ꎬ最终数据包含变化部ꎬ直分和未变化部分70%ꎬ7)图斑缩小ꎬ整体作为成果汇交后达不到对应类ꎮ
型最小采集指标的图斑数量不超出该类图斑总数的应与性质最相邻图斑进行合理合并10%ꎮꎬ由于合并一个县域内小ꎬ导致归类类型变化的情况(如多个独立房屋建筑合并后应归为房屋建筑区化ꎬ但上期监测变化信息明显漏采时8)当年监测影像与上一期监测影像对比未发生变)ꎬ可不做类型变化处理ꎮ
ꎬ应重点针对房屋建筑、库塘、水渠、道路等人工地类变化以及显著的植被、水域变化等ꎬ进行补充采集并记录相关变化信息节性变化引起的覆盖类型变化9)在高水界范围内ꎬ地表覆盖类型由于水位发生季ꎮ
ꎬ不做为变化更新采集ꎮ如果高水界范围发生了变化ꎬ其内部相应的地表覆盖变化应做更新采集年发生了变化漏更新的情况10)如2016ꎮ
年影像和2017区、朝阳区11)地理国情普查时期长春市ꎬ2017年影像一致年应进行补充更新ꎬ明显是2016、南关区、二道区)以城市建成区为城市地区5个区(宽城区、绿园ꎮ
ꎮ本年度国情监测长春市7个区(宽城区、绿园区、朝阳区、南关区、二道区、九台区、双阳区)以行政区范围为城市地区ꎬ本年度监测数据采集时地表覆盖分类的采集指标只针对城市建成区进行细化ꎬ行政区范围内地理国情要素所有涉及类型均按城市地区要求细化的812)个地市州普查阶段按城市地区采集的区域ꎮ
)ꎬ监测阶段新增和变化的要素按照城市地(除长春市以外区的分类层级和指标要求采集ꎮ
2 地表覆盖变化信息采集
2.1 类石油化工设施1)地表覆盖采集内容
本年度监测中舍弃省级扩展的工业设施中的三级、钢铁工业设施、发电设施、输变电设施、矿山设施和其他工业设施的三级类CC码改为二级类工业设施字段2)2016CC码(CC、CCPC年底地表覆盖数据中(0770)ꎮ
和CCJC)ꎬ其中ꎬCCꎬ包含了值为吉林省普查时分3个代码相关类代码(包括吉林省扩展的三级类)ꎻCCPC值为普查时国家规定的分类代码ꎻCCJC为监测标准分类代码ꎮ2017年监测时删除CC和CCPC两个字段ꎬ并把CCJC改为CCꎬ然后按照要求进行更新(0540)、3)普查时吉林省ꎮ
对多层及以上(0810)到了二级类细分到三级类硬化地表(0710)、独立房屋建筑ꎬ本年度更新时应将ꎬ但2016固化池年监测更新的图斑只区分(0760)、露天采掘场2016年监测的上述地类细分到三级类旱地的情况可以不作处理4)对于影像上判断不明显ꎮ
ꎬ高植株的园地需要与旱地进ꎬ小植株、低矮的园地归为行区分ꎻ旱地与大棚交替出现则更新大面积成片变化情况ꎬ少量变化的不进行处理ꎮ河流、水库、湖泊等季节性的水面范围变化不做监测更新5)修改后的地表覆盖数据应满足拓扑关系正确并符
ꎮ
合精度要求ꎮ
2.2 对变化信息属性项赋值为1)地表覆盖变化信息记录要求
对于每个变化图斑ꎬ0ꎮ
修改相应变化的属性项值ꎬ并1ꎬ变化图斑的属性值2)伸缩型变化图斑“变化类型(ChangeType)”赋值为为2ꎬ3)新生型变化图斑的FEATID“变化类型保持不变(ChangeType)”ꎮ
赋值表示为4)变化图斑的“9”ꎮ
监测过程中发现前一期数据明显有误FEATID属性的值为空或默认值ꎬ进行纠错ꎮ
ꎬ2.3 地表覆盖变化信息记录方法
化ꎬ“1)变化类型与新生型图斑相邻的图斑(ChangeType)”按伸缩型变化图斑赋值ꎬ如果发生了伸缩型变ꎮ
类与边界周围的地类不一致2)图斑内的地类发生了变化ꎬ地类发生变化的图斑ꎬ边界没有变化ꎬ且新地“变化类型(ChangeType)”按新生型变化图斑赋值FEAITD3)地表覆盖图斑被分割成相同CC码的几个图斑ꎮ
ꎬ其FEATID)ꎬ“与被分割前的大图斑保持一致赋值ꎮ
变化类型(ChangeType)”按伸缩型变化图斑(即会出现重复化图斑和纠正前一期错误图斑4)在UV_LCRA层中只记录伸缩变化图斑、新生型变斑ꎬ变化涉及到的所有图斑5)由于实地已经消失而被其他变化图斑覆盖的图ꎮ
(即边界发生变化的所有图斑)都需要进行修改并按信息记录要求填写相关信息比如建筑工地内的图斑6)对于变化集中的图斑ꎮ
ꎬ可按新生型变化图斑采集ꎮ
ꎮ3 地理国情要素变化信息采集
3.1 型变化1)地理国情要素变化信息采集要求
地理国情要素变化包括3做更新2)ꎻꎬ点位二是新生型变化对于灭失的几何要素不实际删除、线位或多边形伸缩变化小于ꎻ三是灭失型变化种类型:ꎮ
一是伸缩移位ꎬ5个像素时ꎬ不坝被淹没3)由于季节性原因导致水量不同ꎬ部分池塘内的堤只做标记ꎮ
等地物4)本底数据中高水界表示到堤坝ꎬ可不用更新ꎮ
ꎬ若通过普查影像和监测影像对比ꎬ覆盖了房屋ꎬ属于非变化区、大棚域ꎬ可不用修改果有资料来源5)长春市城市中心城区ꎮ
ꎬ都可以采集ꎬ、并保存在同一个图层中规划范围、建成区范围ꎬꎬ如不同类型的中心城区范围相互之间可以重叠素ꎬ应按照新定义的属性要求进行细化6)对于属性项“类型”扩展了新的属性值的国情要ꎮ
变化数据中要求采集为面的要素7)由于采集指标发生变化ꎬ本底数据中采集为点而ꎮ
ꎬ在变化数据集中不再保留原有用点表示的地理要素ꎬ做物理删除ꎮ
3.2 1)地理国情要素变化信息记录方法
内按照新的要求采集要素新增图层直接新建图层(ChangeType)”统一按新生型变化赋值ꎬ变化信息属性项UV_∗∗∗ꎬ在新建图层ꎮ
“变化类型第3期
袁宗福:浅谈基础性地理国情监测变化信息采集
123
要素原图层内要素“变化类型(ChangeType)”按灭失型变化赋值ꎬ新图层内要素“变化类型(ChangeType)”按新生型变化赋值ꎮ
而变化数据中应采集为面的河流要素ꎬ原有河流中心线修改为河流结构线ꎬ采集为面的河流按新生型记录信息ꎬ中心线改为结构线按属性更新记录信息ꎮ对新增的河流ꎬ达到采集指标的应按照面采集ꎬ与新增按面采集的河流有汇流关系的其他河流ꎬ如果达到新的按面采集的指标ꎬ也应按面采集ꎬ原有河流中心线修改为河流结构线ꎮ切分或重新采集的ꎬ切分或采集结果按照新生型变化记录ꎮ同时ꎬ有属性更新和图形变化时ꎬ按照图形变化类型填写ꎮ
4)由于新增属性项而需要对原有本底几何要素进行3)由于采集指标发生变化ꎬ本底数据中采集中心线
2)国情要素道路由于等级升级需要改变图层ꎬ道路
的字段类型填写默认值ꎬ新增字段按照数据规定ꎬ对于未变化的要素也按照本底数据的类型赋值ꎮ
4)对于本底不一致的不修改ꎬ变化的按照本底数据
5 结束语
本文主要介绍了国情监测中变化要素的采集总体要求、地表覆盖的采集要求及变化信息记录方法、地理国情要素的采集要求及变化信息记录方法、国情监测作业当中遇到的问题及处理方法分析ꎮ每年对地理国情监测的更新ꎬ形成现势性强、精度高、全覆盖的全省地理国情数据成果ꎬ将为政府提供地理信息信息决策支撑ꎬ形成全省统一的地理信息空间平台ꎮ
参考文献:
[1] 阮于州.对地理国情监测的战略思考[J].地理信息世
界ꎬ2014ꎬ21(2):40-44.
[2] 毕凯ꎬ桂德竹.浅谈地理国情监测与基础测绘[J].遥感
信息ꎬ2014ꎬ29(4):10-15.
[3] 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基础性地理国情监测内容与指
标:GQJC03-2017[S].北京: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ꎬ2017.
[4] 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基础性地理国情监测数据技术规
定:GQJC01-2017[S].北京: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ꎬ2017.
4 问题处理方法
方案表”“全省最新公路轨迹”“吉林省公路名称.JPG”ꎮ资料不支持的不予更新ꎮ
间填写为“空字符串”ꎬ终止时间填写为“(空)”ꎬ分区代码分别填写为“0”ꎮ
BOUL中涉及国界线的问题不做处理ꎮ(上接第117页)
3)境界面以BOUA5为准ꎬ对BOUA6进行处理ꎮ2)分区数据中对于新增要素的唯一标识码和起始时1)公路专题资料使用“吉林省普通国家公路网路线
[编辑:张 曦]
[2] 范承啸ꎬ韩俊ꎬ熊志军ꎬ等.无人机遥感技术现状与应用[3] 吴波ꎬ林珊珊ꎬ周桂军.面向对象的高分辨率遥感影像分[4] BAATZMꎬSCHAPEA.Object-orientedandmulti-scale
RemoteSensingꎬEnschede:Netherlandsꎬ1999:16-20.被覆盖率调查[J].北京测绘ꎬ2017ꎬ31(5):88-91.567-573.
[J].测绘科学ꎬ2009ꎬ34(5):214-215.
[6] 杨金红.高光谱遥感数据最佳波段选择方法研究[D].南[7] 汪小钦ꎬ王苗苗ꎬ王绍强ꎬ等.基于可见光波段无人机遥[8] 邓书斌ꎬ陈秋锦ꎬ杜会建ꎬ等.ENVI遥感图像处理方法[9] 王宏胜ꎬ李永树ꎬ吴玺ꎬ等.结合空间分析的面向对象无
人机影像土地利用分类[J].测绘工程ꎬ2018ꎬ27(2):57-61.
[M].第二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ꎬ2014.152-157.
京:南京信息工程大学ꎬ2005.
割分类评价指标[J].地球信息科学学报ꎬ2013ꎬ15(4):感的植被信息提取[J].农业工程学报ꎬ2015(5):
imageanalysisinsemanticnetworks[C]//Proceedingsofthe2ndInternationalSymposiumonOperationalizationof
[5] 郭震冬ꎬ顾正东ꎬ许盛ꎬ等.利用无人机技术进行社区植
[编辑:刘莉鑫]
(上接第120页)
基础测绘等项目中ꎬ系统受到用户一致好评ꎬ是一种较为成熟的借力北斗定位实现自然资源实地调查的信息化解决方案ꎮ
本文研究成果实现了外业测绘的无纸化、信息化ꎬ打破了传统外业测绘手工生产模式ꎬ减轻了外业工作量ꎬ缩短了成图周期ꎬ提高了作业的精度和质量ꎬ提高了生产效率ꎬ可广泛应用于外业调绘测图工作中ꎬ研究成果为促进北斗卫星导航定位技术在测绘事业中的推广应用做出了积极的探索ꎬ并取得了良好的成效ꎮ
参考文献:
[1] 李海峰.MVC模式架构的应用研究[J].自动化与仪器[2] 陶庆.基于云计算的MVC架构数据挖掘平台的研究与[3] 任中方ꎬ张华ꎬ闫明松ꎬ等.MVC模式研究的综述[J].计
算机应用研究ꎬ2004(10):1-4ꎬ8.
设计[J].集宁师范学院学报ꎬ2018ꎬ40(3):53-57.仪表ꎬ2013(1):4-5ꎬ7.
[编辑:任亚茹]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