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曼大学
中华研究院 中文系
陈子昂形象与定位考辨——唐代古文
家的视角
科目编号:UASZ 3063 学生姓名:王德益
学位名称:文学士(荣誉)学位 指导老师:余曆雄老师 呈交日期:2012 年4 月6 日
本论文为获取文学士荣誉学位(中文)的部分条件
目次
题目······························i 宣誓······························ii 摘要······························iii 致谢······························iv 第一章:绪论··························1
第一节:研究动机····················2 第二节:资料评述与研究方法···············2-6
第二章:陈子昂与唐代古文运动··················7
第一节:陈子昂之生平··················7-10 第二节:陈子昂之文学思想与实践·············10-14 第三节:唐古文运动简介·················14-17
第三章:陈子昂之形象与定位于唐古文开端及发展期·········18
第一节:陈子昂自我定位及时人眼中之形象·········18-23 第二节:古文发展期古文家眼中之陈子昂形象定位······24-27
第四章:陈子昂之形象与定位于唐古文兴盛及衰弱期·········28
第一节:古文兴盛期古文家眼中之陈子昂形象定位······28-39 第二节:古文衰弱期古文家眼中之陈子昂形象定位······39-46
结语······························47-48 参考文献····························49-53
陈子昂形象与定位考辨——唐代古文
家的视角
i
宣誓
谨此宣誓:此论文由本人独立完成,凡论文中引用资料或参考他人著作,无论是书面文字、电子资讯或口述材料,皆已于注释中具体注明出处,并详列相关的参考书目。 签名:
学号:09AAB05059 日期:6.4.2012
ii
摘要
本文旨在进行“陈子昂形象定位研究”,且以唐代古文家的视角为切入点。陈子昂于初唐高呼“文章道弊五百年”,旨在改革当时文坛之不良风气,进而提出自己对于文学要求且有实践成果。故陈子昂被后世推为古文运动之发轫,可知其为扭转文坛之关键,开启古文运动的发起点;陈氏于诗方面亦是往后开启了盛唐诗歌之气象。此外,政治上的高尚品德及作为亦是被后世所推崇,其政治遭遇往往被后世所感叹及借以咏怀,可知其政治家形象深烙人心。由是可知,陈子昂于文、诗、政治三方面显然较为后人所关注。陈子昂既为古文运动之发轫,其文当被其后之古文家所见,然事实上却非如此,陈子昂不同身份于不同时间被高举。随着时间的推移、古文运动的发展演变,陈氏之形象在这整段进程中形象并不一致,三种形象,即文人、诗人及政治家在不同阶段的唐古文家眼中形象是有着不一样的定位,甚至出现三种形象相互轮替、交错的现象,这种变化定有其背后之因素所然。本文拟将陈子昂置于古文运动发展历史脉络的宏观视野,辨析陈子昂在古文家眼中之定位,以清楚展现陈子昂于唐代的不同形象与定位之转变方向以及其原因所在。这方面是前人所鲜有留意的范畴,这提供了更大的研究空间及探讨价值。 [关键词] 陈子昂 诗人形象 文人形象 政治家形象 古文运动
iii
致谢
余曆雄老师说:“论文,总结三年的学习。”随着论文的完成,我大学三年的学习路程总结了。首先要感谢的当然是余老师。先后拿了余老师的五门课,元明清文选、唐宋文选、古典文学专著、汉魏六朝诗选,深被老师为人师表的风范及做学问的方法吸引,几经波折,终有幸得入余老师门下。感谢老师对我的帮助及指导,感谢你耗费在我身上的每一点滴心力,我甚感激。为我的惰性及不开窍深感歉意,愧对老师对我的关心。
接下去要感谢我的家人,尤其是我的母亲,每每打电话关心我论文的进度,成为我精神上最大的支助,及撰写论文最大的压迫。此外,还有一班在我背后为我撑腰、听我吐苦水、为我打气的好朋友。撰写论文的压力人人都有,但是你们愿意倾听我的苦恼。我知道我并不孤独,我一直都不是孤军奋战。三年回忆历历在目,幻灯片不停抽换。犹如昨日发生般,谈笑间,往事如烟。未覆前尘的,是感情,深刻我心。我珍惜你,朋友。
再引余老师的话总结,“论文,总结你三年的学习,但并不是总结你这个人。”这只是我人生一个转折点,但并不是终点。我一定会让我自己坚强、阔步昂扬地走下去。感谢你们伴我走过人生某个阶段,在我成长路中给予指标,留下痕迹。感恩。
iv
第一章:绪论
陈子昂,字伯玉,梓州射洪县人(今属四川省射洪县)。生于唐高宗显庆四年已未(659),于武则天圣历三年(700)被县令段简所害含冤而卒。2陈卒,其友卢藏用编其文集《陈伯玉文集》,今见中华书局版《陈子昂集》。陈氏之事迹可见卢藏用《陈氏别传》、《旧唐书》、《新唐书》等。3陈子昂一生始终处于武则天当权的时代,早年胸怀大志,流露出对仕途的向往;落第及隐居期间,于迷惘失落之中表露出怀才不遇的忿感;入仕后陈氏之积极建言而不被纳用,反而受到排挤打击,最终陈氏带着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幽愤挂冠归里。陈氏之诗文多与其生平经历息息相关,政治生活上的遭遇,刺激了陈子昂诗文的创作,多有将其所见、所闻、所经历写入其诗文中,且其诗文多被后人称道。从这看来,陈子昂明显具备诗人、文人、政治家三种身份。世人对此三种形象的态度随时间的推移而变迁,而其中定有背后之原因。本文旨在陈子昂形象定位考辨,而此研究范畴在学术界中确实较少被关注。虽多有学者研究陈子昂之诗歌、文章、政治作为,已有非常深入且全面的成果,但对于陈子昂形象变迁的现象却鲜有研究成果。为此,笔者多有面临资料不足的窘境,需耗更多精神进行文本细读,以挖掘埋藏于文字下的资料。是此,
1
1
[后晋]刘昫等撰:《旧唐书·文苑中·陈子昂》第15册,卷一百九十中,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页5018。 2
历来对陈子昂的生卒年甚有争议,徐文茂总结二十世纪学术界对陈子昂的生卒年,认为可分成三种说法。徐文茂吸收前贤之成果,驳斥诸家误见,旁证博引史料典籍进行考订以求证陈氏之生卒年。详见徐文茂:〈陈子昂生卒年考〉,《陈子昂论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页148。 3
关于陈子昂生平资料可见罗庸所编《唐陈子昂先生伯玉年谱》,彭庆生《陈子昂诗注》所附录《陈子昂年谱》等载述。
1
若以正面看待,“陈子昂形象定位考辨”尚有很大的研究空间,丰厚的研究价值未被挖掘。
第一节:研究动机
笔者原本就对唐宋古文运动有兴趣,而陈子昂又被推唐代古文运动之发轫,为唐代古文创之奠基者。然宋代苏轼《潮洲韩文公庙碑》称韩愈“文起八代之衰”
4
,故笔者好奇韩愈被推为古文运动之先声而这又将陈子昂置于何处?究竟为何陈
子昂之文不被苏轼所见?陈子昂之文被摒弃不见是始于何时?就古文家眼中看来,陈子昂文人形象是否一直存在?陈子昂亦是唐代重要诗人,开启盛唐诗歌风气,是否因此其诗名盖过了文名?种种疑窦让我对此的好奇心越来越浓厚,故有往这方面研究陈子昂的想法。
其后,有幸拜读余曆雄老师《阳城定位——史家文士的接受与诠释》一文。这种形象定位之研究方法刺激了我的想法,是否亦能做类似于此的《陈子昂定位》。随着翻阅越来越多资料,发现陈子昂研究资料比不上古文大家如韩愈、柳宗元,为此暗地里为陈子昂愤愤不平,陈子昂为古文运动发轫,研究著作却远不及韩柳等人。故有志于研究陈子昂,希望以己微薄之力为陈子昂研究多加一份论文之重量。 第二节:资料评述及研究方法
《隋唐五代文学研究》总结了20世纪以来陈子昂研究之成果,并将之分成六方面评述,即生平研究、思想研究、诗文革新主张研究、诗歌艺术研究、散文研究、
4
[宋]苏轼撰、[明]茅维编、孔凡礼点校:〈潮州韩文公庙碑〉,《苏轼文集》第2册,卷十七,北京:中华书局,2004,页509。
2
作品整理。5傅璇宗主编《唐代文学研究年鉴》6中有亦简略介绍中、港、台唐代文学研究成果,其中就有部分提及陈子昂之研究,回顾并总结前人之研究成果。20世纪开始至今主要仍旧延续前人的研究方向,相较于20世纪80、90年代,陈子昂研究不如前人之兴盛,且鲜有取得重大的突破研究成果及研究专著的出版,更多发表在期刊论文。近年陈子昂生平研究可见于徐文茂《陈子昂论稿》7一书中收录的《陈子昂年谱》、《陈子昂生卒年考》是对陈氏生平有更深入的研究。此外,近年来尚有王辉斌《唐代诗人生平中的几个问题——就陈子昂、王维、权德舆生平研究答诸生疑》8考证前人研究陈子昂生平中的错漏,并就导致这些错误的原因进行了综合归纳与简要分析。思想研究就有李黎《陈子昂奏疏中的政治思想》9在前人的研究成果上更进一步叙述陈子昂“安人”之思想。陈子昂诗歌研究的成果是近年来成就最为丰硕的部分,许总《论陈子昂人生心态与诗风演变》10结合了陈子昂生平及其诗风形成之研究;吴宏一《谈中国诗歌史上的“以复古为革新”——以陈子昂为讨论重心》11以陈子昂为本位,就中国诗歌史上有关以复古为革新之理论主张,自唐初至明末清初为止,检讨相关资料,作一较深入之探索辨析;林邦钧《“复”与“变”的互动——论陈子昂诗歌理论和创作的创新》12探讨陈子昂于盛唐诗歌之所
5
《隋唐五代文学研究》已有详尽的论述,故这里不再重复。季羡林名誉主编,张燕瑾、吕燕芬主编:《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隋唐五代文学研究》,北京:北京出版社,2001,页240-263。 6
傅璇宗主编:《唐代文学研究年鉴》,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5。 7
徐文茂:《陈子昂论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8
王辉斌:〈唐代诗人生平中的几个问题——就陈子昂、王维、权德舆生平研究答诸生疑〉,《三峡论坛》2011年第1期,页102-149。 9
李黎:〈陈子昂奏疏中的政治思想〉,《安庆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第29卷第8期,页72-74。 10
许总:〈陈子昂人生心态与诗风演变〉,《四川大学学报》2001年第2期,页57-64。 11
吴宏一:〈谈中国诗歌史上的“以复古为革新”——以陈子昂为讨论重心〉,《北京大学学报》2007年第44卷3期,页5-11。 12
林邦钧:〈“复”与“变”的互动——论陈子昂诗歌理论和创作的创新〉,《齐鲁学刊》2002年第3期,页5-12。
3
以能“变汉魏之古体为唐体,而能复其高雅;变六朝之绮丽为浑成,而能复其挺秀”之功。此外,尚有王永波《陈子昂集版本源流考》13借鉴学界已有成果,对陈子昂集的版本略作考述。
“陈子昂形象定位考辨”之课题至今仍没有专门研究之论文或著作。韩理洲《陈子昂研究》中《文学上的贡献和影响》、吴明贤《陈子昂论稿》14第七节《陈子昂的地位评价》及近人期刊论文白贵、李朝杰《论唐人对陈子昂的接受》15稍近似于此研究范畴,故这里稍微论述。韩理洲《文学上的贡献和影响》是以后人之视角,着眼于陈子昂之文学贡献及其影响,由是观之,韩氏并没有将陈子昂才识、政治掺入并谈。其中韩氏并没有清楚划分时段进行论述,而主要是将后人之评价统和起来看待。吴明贤之作更倾向诗而少有涉及陈氏之其他方面,更为着重陈子昂文学研究之影响而非他人眼中之形象,且是为概括地论述而已,只选录重要文人之评价以作论陈子昂之地位评价。《论唐人对陈子昂的接受》一文,论述陈子昂于唐人之接受,包括对陈子昂创作成就的认可、才识人品的敬仰以及模仿其创作三个方面,并认为唐人对陈子昂的接受主要出于社会心理需求和文学发展自身规律等原因。其中虽有罗列唐朝人士对陈子昂之论述,然着重点放在唐人对陈子昂之接受而非形象定位,故将陈子昂之诗、文及才识人品分开论述的,也没有对文献进行细读分析,更多是以宏观的视角观之而缺乏微观之探索,未能准确详尽地看出陈子昂于整个唐代地位变化。总的来看,韩理洲、吴明贤及近人白贵、李朝杰的取角是同于本文,是以后人对陈子昂之评价来评述陈子昂,以他人眼中之陈子昂为本位进行论述,然
1314
王永波:〈陈子昂集版本源流考〉,《蜀学》2011年第6辑,页99-105。
韩理洲:〈文学上的贡献及影响〉,《陈子昂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页357-407。 15
白贵、李朝杰:〈论唐人对陈子昂的接受〉,《河北学刊》2010年第30卷地2期,页88-91。
4
皆没能明确划分时期,更倾向于综合后世评价,并不一一详细分析每个评价背后之缘由,这是本文与他们研究方式之不同点。
此论文是将探讨陈子昂形象与定位辨析,并以古文家为视角,探讨随着古文运动进程而陈子昂三种形象,即诗人、文人及政治家形象于其中变化现象及原因。至今,陈子昂并没有资料汇编专著,故笔者须从多方参考收唐古文家对陈子昂之论述字句。是此,有赖于《中华大典》16所收录的列朝历代以来对陈子昂有关的重要评价,此外,尚有《陈子昂研究》17及《陈子昂诗注》18附录诸家评论,择录具代表性的评价,这都成为本论文之基础,从中收集古文家对陈子昂之评论字句。
论文第二章主要设定是介绍陈子昂之政治生平、文学思想及实践、唐代古文运动。其中,陈子昂政治生平、文学思想及实践其实就是介绍了陈子昂三种形象,古文运动则是陈子昂形象流变的脉络。作为本论文之铺陈,为了使接下去的叙述能更为简洁,故先于第二章叙述通篇论文之立论。在此陈子昂简介的部分,韩理洲《陈子昂研究》、罗庸《唐陈子昂先生陈伯玉年谱》19、罗宗强《隋唐五代文学思想史》20等为主要参考书目,古文运动简介则有罗联添《唐代文学论集》21、郭预衡《中国散文史》22、郭预衡《中国散文史长编》23等为主要参考文献,为要摄取有助于论文铺叙之内容,使通篇论文能有稳扎的基础支撑。
16
《中华大典》工作委员会、《中华大典》编纂委员会:《中华大典·文学典·隋唐五代文学分典·陈子昂》,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0,页786-819。 17
韩理洲:〈陈子昂研究资料选〉,《陈子昂研究》,页357-407。 18
[唐]陈子昂著,彭庆生注释:《陈子昂诗注》,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1年。 19
王云五主编,罗庸著:《唐陈子昂先生伯玉年谱》,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 20
罗宗强:《随唐五代文学思想史》,北京:中华书局,2003。 21
罗联添:《唐代文学论集》,台北:学生书局,1989。 22
郭预衡:《中国散文史》中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
5
紧接的章节,笔者将以唐古文四期中的前两期,唐古文开端期及发展期作为主要时期段,探讨陈子昂于其中形象之变异。首节设定陈子昂之自我形象定位及时人对陈氏形象的定位。陈子昂既为古文运动至发轫,且同时期鲜有古文家,故只能与时人对其之定位做出比较,进而能够探讨时人这种认识是否影响后人对陈氏之定位。第二节,进入唐代古文发展期,笔者拟探讨当时代的古文家对陈子昂形象的取舍及其潜在原因。
论文之第四章,亦是分成两节,续而探讨唐古文兴盛及衰弱期时古文家对陈子昂形象的定位。随着时间的推移,古文家对陈子昂的形象定位应合时代的变迁而有变化,而这种变化亦是未能完全脱离时代风气及政治背景的。以上两章,笔者主要以罗宗强《隋唐五代文学思想史》、孙昌武《唐代古文运动通论》24、杨世明《唐诗史》25背景参照为主轴,兼有参考其他专书著作及期刊论文。此外,笔者对古文家对陈子昂评论之字句细读,分析字里行间潜在文意,以得知陈子昂于其中的形象。此文仅是初步研究基础,笔者冀望本文能起为抛砖引玉之效,引起更多学者对“陈子昂形象与定位考辨”感兴趣。
2324
郭预衡:《中国散文史长编》,太原:山西出版集团、山西教育出版社,2008。 孙昌武:《唐代古文运动通论》,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84。 25
杨世明:《唐诗史》,重庆:重庆出版社,1996年。
6
第二章:陈子昂与唐代古文运动
陈子昂被后世推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先声,近人岑仲勉亦有从“骈文变为散体”的角度认为“唐文起八代之衰,断推陈子昂为第一”26。从这看来,可知陈氏与古文运动之间确有联系。本章拟简介陈子昂之生平、文学思想及唐代古文运动。 第一节:陈子昂之生平
陈子昂生平可分为三个时期:其一,憧憬未来的时期,公元六五九年至公元六八六年北征前;其二,抨击朝政弊端的时期,公元六八六年至公元六九一年丁母忧;其三,苦闷彷徨的时期,公元六九一年至公元七百年逝世。27陈子昂“至年十七、八未知书”28,而后入乡校学习。陈子昂《谏政理书》云:
臣子昂西蜀草茅贱臣也,以事亲馀暇得读书,窃少好三皇五帝霸王之经,历观丘坟,旁览代史,原其政理,察其兴亡。29
青年时期的陈子昂发愤遍览群书,立志于钻研治世之道,确立了“以公济天下”
30
的抱负。这时期的陈子昂接受了儒家积极入世的处世态度,研读纵横家的策术,探究黄老学说。31陈子昂思想是非常开放的,吸取百家的思想,并不独推一家之说。高宗永淳元年(682年),陈子昂不幸落第,而后返回射洪。陈子昂首次应试以落第告终,这对极为自信与自负的诗人来说,不啻一次沉重的打击。这时期的诗文
2627
岑仲勉:〈文字由骈俪变为散体〉,《隋唐史》,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页173。 本生平阶段分期按照韩理洲的说法(详见韩理洲:《陈子昂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页36。)并据徐文茂〈陈子昂生卒年考〉(徐文茂:〈陈子昂生卒年考〉,《陈子昂论稿》,页148。)的观点修订年份。 28
[唐]卢藏用:〈陈氏别传〉,[唐]陈子昂著,徐鹏校:《陈子昂集》,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页252。 29
[唐]陈子昂著,徐鹏校:〈谏政理书〉,《陈子昂集》,页207。 30
[唐]陈子昂著,徐鹏校:〈赠别冀侍御崔司仪〉,《陈子昂集》,页40。 31
韩理洲:《陈子昂研究》,页41。
7
“林岭吾栖,学神仙而未毕”32及“因书谢亲爱,千岁觅蓬丘”33,多有反映陈子昂因失意而追求神仙道术,这与进京时的心境截然相反,雄心勃勃、乐观昂扬一变而为触景伤情、孤寂落寞。34睿宗文明元年(684年),陈子昂再次游东都考试,并得中进士,同年上《谏政理书》、《谏灵驾入京书》而被武则天赏识,擢麟台正字,转左拾遗。35《谏政理书》中,陈子昂回顾隐居生活,“臣每在山谷,有愿朝廷”
36
,又在《感遇》诗中以鬼谷子的形象自喻,“囊括经世道”、“岂图山木寿,空
与麋鹿群”37,自认有治理天下之能且不甘心久隐,有待于时机而已。可知,陈子昂虽有一时的消沉,但积极用世还是主导他的思想。垂拱元年(685),武则天赏赐纸笔于初入仕途的陈子昂,令其论天下利害。这时期的陈子昂热诚地关心国计民生,多有提出良好的政治主张。
陈氏生平之第二阶段始自六八六年北征归来至丁母忧。陈子昂初入仕途时还颇受宠,但为期甚短然。至永昌元年(689),陈子昂虽经四次考核,而官衔只进一阶。38此阶段,陈子昂先后上疏《上西蕃边州安危事三条》、《上谏雅州讨生羌书》、《答制问事八条》、《谏刑书》,其中陈指军国大事、反对穷兵黩武、反对疑贤等内容,尚有创作多首《感遇》、《赠赵六贞固》等文章批评武后时期政治上
3233
[唐]陈子昂著,徐鹏校:〈晖上人房饯齐少府使入京府序〉,《陈子昂集》,页162。
[唐]陈子昂著,彭庆生注释:〈入峭峡安居溪伐木溪源幽邃林岭相映有奇致焉〉,《陈子昂诗注》,页237-238。 34
许总:〈论陈子昂人生心态与诗风演变〉,页60。 35
参考自王云五主编,罗庸著:《唐陈子昂先生伯玉年谱》,页20。 36
[唐]陈子昂著,徐鹏校:〈谏政理书〉,《陈子昂集》,页208。 37
[唐]陈子昂著,彭庆生注释:〈感遇〉其十一,《陈子昂诗注》,页19。 38
《旧唐书·职官》云“凡入仕之后,迁代则以四考为限。四考中中,进年劳一阶叙。每一考中上,进一阶;一考上下,进二阶。„„如有下下考者,解任。”可见陈子昂仕途确为坎坷,上司给予的评价不高。(详见[后晋]刘昫等撰:《旧唐书·职官一》第6册,卷四十二,页1805、1806。)
8
的失当,努力实践自己的政治才能及理想。天授二年(691),陈子昂丁母忧,解官归里。
陈氏生平之第三阶段始于其丁母忧至其卒。陈子昂于长寿二年(693)复职,为左拾遗。延载元年(694年),陈子昂被诬为逆党而险狱。39一年后被释放,这时的陈子昂再次“尤耽味易象”40。然,陈子昂没有抛弃建功报国的意愿,刚出狱不久就请愿“束身塞上,奋命贼庭,效一卒之力”41。此后,进谏《上军国机要事》,直言分析东征平叛的失败就在于上层官僚的腐败,甚至批评武则天“宽刑漏,不循名实”42。万岁通天元年九月(696年),建安王武攸宜为右威武卫大将军,陈子昂为攸宜府参谋随军出征契丹。这次的平叛最终以极大的代价完成,陈子昂模仿屈原的《国殇》,写了《国殇文》祭数十万将士的亡魂,并尖锐的批评武攸宜“法制不立,如小儿戏”43。为此,他得罪了武攸宜而被降职为军曹。陈子昂积极进取的激情再次被泼冷水,看透了现实的黑暗而感叹“峨眉沓如梦,仙子曷由寻”,表达想要归隐求仙而不得,后悔当初放弃学道习仙。东征遭受的打击使陈子昂思想的主要倾向有积极转入了消极,甚至选择了挂冠归里,但是他无法完全遗忘世事,在归隐前还写了《上蜀川安危事》,分析蜀川的问题并提出建议。可见陈子昂虽选择了退隐,而忧国忧民依然占据他的思想,且贯穿了他的一生。总的来看,陈子昂一生坎坷,政治上历经恩宠、冷遇、诬陷和迫害等不同遭遇,这不但没有磨
3940
王云五主编,罗庸著:《唐陈子昂先生伯玉年谱》,页43。
[唐]卢藏用:〈陈氏别传〉,[唐]陈子昂著,徐鹏校:《陈子昂集》,页253。 41
[唐]陈子昂著,徐鹏校:〈谢免罪表〉,《陈子昂集》,页58。 42
[唐]陈子昂著,徐鹏校:〈上军国机要事〉,《陈子昂集》,页180。 43
[宋]欧阳修、宋祁撰:《新唐书·陈子昂》13册,卷一百七,北京:中华书局,2003,页4077。
9
灭诗人忧国忧民的形象,反而使之更加鲜明起来,使陈氏成为力主革新吏治和文学观念的政治家和文学家。
第二节:陈子昂之文学思想与实践
陈子昂对唐代文学的发展有着显著地贡献。陈子昂《修竹篇序》中叙述了他的文艺理论:
东方公足下:文章道弊五百年矣!汉魏风骨,晋宋莫传,然文献有可征者。仆尝暇时观齐、梁间诗,彩丽竞繁,而兴寄都绝,每以永叹。思古人,常恐逶迤 颓靡,风雅不作,以耿耿也。一昨于解三处,见明公《咏孤桐篇》,骨气端翔,音情顿挫,光英朗练,有金石声。
44
陈子昂准确地指出了晋宋以来流入形式主义的文学痼疾,批评追求形式而缺乏内容的文学倾向,突出地强调“风骨”与“兴寄”。“风骨”说,即陈子昂所谓“音情顿挫,光英朗练,有金石声”,作品给读者以明朗精健之感,让读者通过铿锵的音调鲜明地感受到情感起伏腾踔的节奏,这是对于审美的要求。45陈子昂亦提及“骨气端翔”。骨,指的是具有一种劲健刚直的思想力量。陈子昂言“端”指端直,刘勰也提出“结言端直,则文骨成焉”46。气,指的是文章应具有一种浓烈昂扬的感情力量,故言“翔”,“翔”者高扬俊爽。陈子昂是有沿袭魏晋学者之说法,刘勰《文心雕龙·风骨》云“意气俊爽,则文风生焉”47。骨气端翔,即要求文章思想
44
[唐]陈子昂著,彭庆生注释:〈修竹篇〉并序,《陈子昂诗注》,页217。 45
参考自王运熙、杨明著:《隋唐五代文学批评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页116。 46
[南朝梁]刘勰著,詹锳义证:《文心雕龙义证·风骨》中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卷二十八,页1049。 47
[南朝梁]刘勰著,詹锳义证:《文心雕龙义证·风骨》中册,卷二十八,页1049。
10
内容劲健刚直,感情浓烈昂扬,从此可知刘氏与陈子昂之说法相近。48“兴寄”说,即要求作品中寄托作者深沉的感慨,是对内容方面的要求。49陈子昂亦沿袭了刘勰“比兴”提出了“兴寄说”。刘勰《文心雕龙·比兴》提出“兴者,起也。„„起情者,依微以拟议。„„兴则环譬以托讽” 50,这说明了需要感情的兴发,而后以委曲婉转之方法寄托讽喻之义。51这就吧感情特点与寄托讽喻的内容联系起来了,已不局限于表现的手法而已。陈子昂将表现手法当做了对文学的要求,不单要求注重感情的抒发,更注重寄托讽喻。陈子昂的“风骨”和“兴寄”拓展了文学的表现范畴,注入了社会内涵,有效的对抗了六朝以来“彩丽竞繁”而内容空虚的文风。陈子昂的主张顺应了时代的要求,不但对盛唐诗歌追求声律风骨兼备有直接的影响,而且成为中唐古文运动的先声。52可见,《修竹篇序》虽主要是对诗歌而发的,但这与散文的要求是相通的。
唐初,虽盛行反绮艳与主张文质并重的主张,但并没有就此反对文学特点,是吸收了六朝以来文学艺术的成果。然,时人并没能将这种主张付诸实践,直至陈子昂出现才有显著改变。盛唐诗歌之所以能变汉魏之古体为唐体, 而能复其高雅;变六朝之绮丽为浑成,而能复其挺秀,陈子昂功不可没。53陈子昂之五古、五律被后世所推崇,元代方回称陈氏为“唐诗之祖。不但《感遇》诗三十八首为古体之祖,
4849
参考自罗宗强:《随唐五代文学思想史》,页47。 王运熙、杨明著:《隋唐五代文学批评史》,页116。 50
[南朝梁]刘勰著,詹锳义证:《文心雕龙义证·比兴》下册,卷三六,页1337。 51
参考自罗宗强:《随唐五代文学思想史》,页47。 52
肖占鹏主编:《隋唐五代文艺理论汇编评注》上册,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2,页271。 53
林邦钧:〈“复”与“变”的互动——论陈子昂诗歌理论和创作的创新〉,页5。
11
其律诗亦近体之祖也。”54。陈子昂标榜汉魏风骨,提倡以复古为革新,此后李白、杜甫等人相继而起,终于蔚为风气,直接开启唐诗兴盛的局面。55陈诗的创作不仅限于宫廷宴乐的题材,还写羁旅、边塞军旅生活、感悟人生哲理、伤怀赠别、托物言志,且在反映社会生活上比“初唐四杰”前进一步,鲜明地抨击社会黑暗。《感遇》其十,云“深居观群动,悱然争朵颐。谗说相啖食,利害纷㘈㘈。便便夸毗子,荣耀更相持。”56这就反映了武后时期的政治黑暗。陈诗且有对韵律美的自觉追求,吸收了自建安时代起对声律追求的成果,继续探索诗的形式美。57陈子昂诗歌创作中也有了质实的趋向,以真实地思想感情注入其创作中。
此外,文坛上的贡献也不容忽视,陈子昂被唐代古文家推崇为古文创作的发轫。他写的一些碑文、志铭尽管还受偶俪之习的影响,但已趋散文化,如《射洪县武东山故居士陈君碑》、《馆陶郭公姬薛氏墓志铭》等都很有特色。58他的论事书疏皆为针砭时弊而发,内容充实,磊落奇伟,犹有贾谊、司马迁、杨雄之遗风,已与浮泛雕琢的骈文有了显著的差异,实为变骈为散的先声。59由此观之,陈子昂不只是一位杰出的诗人,且“尤善属文”60,是唐代文体文风革新的发端。卢藏用为陈子昂文集作序,称“文章道丧五百年,得陈君焉”61、“天下翕然,质文一变”
54
李庆甲集评点校,[元] 方回选评:《瀛奎律髓彙评》上册,卷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页1。 55
吴宏一:〈谈中国诗歌史上的“以复古为革新”——以陈子昂为讨论中心〉,页5。 56
[唐]陈子昂著,彭庆生注释:〈感遇〉其十,《陈子昂诗注》,页17。 57
详见罗宗强:《随唐五代文学思想史》,页40、41。 58
张锡厚:〈陈子昂论略〉,《河北师院学报》1997年第3期,页90。 59
韩理洲:《陈子昂研究》,页235。 60
[唐]卢藏用:〈陈氏别传〉,[唐]陈子昂著,徐鹏校:《陈子昂集》,页252。 61
[唐]卢藏用:〈陈伯玉文集序〉,[唐]陈子昂著,徐鹏校:《陈子昂集》,页257。
12
62
,推陈子昂为唐代文风转变的发轫。陈子昂亦提过“文章道弊” 63、“风雅不
作” 64的话,可得知卢藏用与陈子昂的“道”指的是“风雅”。65由此来看,陈子昂所谓的“道”不与后来的古文家一致,并不指儒家之“道”。陈子昂虽被后世推为韩愈前古文运动的先行者,但其思想与文风也不与后来的古文家同一路。66然,这并不能推翻陈子昂对抗六朝以来颓靡文风的贡献。陈子昂在思想与文风上虽不与后世的古文家相同,但其革新文体及对抗颓靡文风的作用仍被后世所推崇,是故被推为古文运动的发轫。
陈文虽未脱尽六朝骈文的铅华,但已有很好的散文文章。陈子昂的赋、表、序、祭文、均属骈体,其中也不乏内容空泛、拘于排偶声律、堆叠典故的文章,但仍有出色的篇章,如《国殇文》是篇慷慨悲壮、别具风貌的祭文,与一般齐梁骈文萎靡纤弱有别。陈子昂反对骈文重形式而轻内容的倾向,然,他的散文还未尽脱骈俪句式,非严格的散句单行的散文,但是散骈相间,以散句带动骈句,在内容和风格上驱动唐文的革新。他的论事书疏皆为时政弊端而发,揭露社会、政治、经济、军事的弊端,其中深刻的历史观念,明晰的社会分析,反映了他对现实的透彻认识。《四库全书总目提说》“论事书疏,实疏朴近古”67,这准确的道出了陈文的特色,语言质直朴素。此外,陈子昂政论散文中注入自己强烈的感情,文势随感情的起伏,升降变异,抑扬顿挫。68陈子昂之文,成就在于直言极谏,主要特点就在
6263
[唐]卢藏用:〈陈伯玉文集序〉,[唐]陈子昂著,徐鹏校:《陈子昂集》,页260。 [唐]陈子昂著,彭庆生注释:〈修竹篇〉并序,《陈子昂诗注》,页223。 64
[唐]陈子昂著,彭庆生注释:〈修竹篇〉并序,《陈子昂诗注》,页223。 65
参考自郭预衡:《中国散文史》中册,页8。 66
郭预衡:《中国散文史》中册,页8。 67
[清]永瑢等撰:《四库全书总目·陈拾遗集》下册,北京:中华书局,2003,页1278。 68
韩理洲:《陈子昂研究》,页154。
13
于纵横驰骋。69陈子昂继承了唐初魏征为文的特点,但又与魏征不同。其陈指时弊,是新的内容;其纵横驰骋,是新的文风。70陈子昂在古文运动中文体文风革新的先驱地位,主要是由其政论散文奠定的,其他各种形式的散文相较于他的政论散文,在内容及形式上则显得逊色。 第三节:唐古文运动简介
散体在先秦曾有辉煌成就,随文学的逐渐发展又不得不让位于骈体,之后又一步步地回到散体。唐代发展的“古文”已经吸收了骈文于文体发展过程中的艺术经验与成就。故这次改革虽以提倡“古文”的面貌示人,但已不是对秦汉古文简单的模仿,而是以之前的文学经验及成果为基础,进行新的创造。最早的骈句的出现是基于实用所需,如《尚书》中就有对偶、押韵,为了便于朗读与记忆。然整篇骈文的出现主要是出于对技巧的追求,而后摆脱散文原先的功利文学思想传统,转向形式、技巧的探讨与追求的倾向。发展至成熟的骈体就具备了丽藻、用典、声韵等特点。71从此,这以思想倾向就迅速的发展下去,和诗歌发展中正逐步出现的重感情、重文采、重声律的倾向合为一体,开始了后人所谓的“文学自觉”时代。72从内容上着眼,骈文追求的是抒情,与之前说理、宣扬道德理念、政治主张及哲思等不同。骈文发展至极端时,流入了形式主义,过分对技巧的追求,忽略内容的重要。
6970
郭预衡:《中国散文史长编》上册,页333。 郭预衡:《中国散文史长编》上册,页333。 71
罗宗强:《随唐五代文学思想史》,页115。 72
罗宗强:《随唐五代文学思想史》,页121。
14
唐古文的发展演变可以分成四个段落,即:唐古文的开端、唐古文的发展、唐古文的兴盛与唐古文的衰弱,与诗歌兴盛时代于盛唐不同,唐古文兴盛期落于中唐。73唐代古文的开端,是从北朝至初唐。北朝宇文泰用政令推行文章复古,隋朝隋文帝普诏天下,公私文书要据实记录,且隋末有王通提倡重道重理之文。时至唐初,盛世造就士人积极进取的态度,促使强调实用的文学再次抬头,为“古文”再次的兴盛提供了养分。讲求实用的文学思想再次被提出,主张复古,要求由骈而散。此时,尚有王勃主张“气骨”,认为天下文章衰败皆因孔子之教不行于世。陈子昂前虽有人反对颓靡文风且尝试改革,但成就皆比不上陈子昂,因多未脱离六朝骈俪的馀习,且文风多沿江左之旧。武后时期,陈子昂的兴起,成为此阶段扭转文坛风气的主要人物,甚至被后人推为有唐一代古文运动的发轫。
唐古文的发展期是从萧颖士等人的兴起至韩愈出现前。开元期间(713-741),唐玄宗在位前期,社会一度安定、经济繁荣。然,至开元末期,唐朝开始由盛转衰,这却开启了文章的盛世。天宝中期以后至贞元中韩愈登上文坛以前的这段时间,是在创作实践中文体文风改革都具有显著进步的时期。74这时期产生了许多忧时念乱的文章,早期的作者有萧颖士、李华、贾至和柳识,后期的有元结、顾况、孤独及、梁肃和刘冕。75他们的思想倾向不尽相同,但对于文章应“救世”、“救时”的主张却是一致的。他们心虽存救世,但他们大多布衣,只得空言“救世之道”,形诸文字。
7374
罗联添:〈唐宋古文运动发展及演变〉,《唐代文学论集》上册,页138。 罗宗强:《随唐五代文学思想史》,页131。 75
郭预衡:《中国散文史》中册,页10。
15
唐代古文随韩愈的出现而进入兴盛期。安史之乱发生在天宝十四年(755),其后虽平定了战乱,但唐王朝已陷于分崩离析的状态士人身处衰世,眼前是杀戮破坏、颠沛流离,与“盛世”的情景完全相反,这扩大了文人的视野,让他们不得不歌吟。在这样的历史状况下,文人不仅为文忧世、愤世,而且颇思做官以救世济时。唐代古文的兴盛期就在这时涌现一大批作者,前一阶段的有韩愈、柳宗元、李翱、皇甫湜、沈亚之、刘禹锡、吕温等;后一阶段有李德裕、李商隐、孙樵、杜牧等。其中以韩愈及柳宗元为“古文运动”最具代表性的作者。本道、宗经、重政教之用的主张本不为他们首先提出,但他们赋予这些主张崭新的诠释。他们提出文以明道,把文体文风改革与贞元、元和间的政治革新联系在一起,将强烈的现实政治色彩带入了散文。76这造就了“古文运动”的声势达到高潮,完成了文体文风的改革。
晚唐,大约始于唐文宗时期,讫于唐的灭亡,共约80年(827-907)。77韩柳之后,散文体的写作走向低潮。晚唐有皮日休、陆龟蒙、罗隐等人犀利的杂文,但骈俪之文的声势又重新抬头。古文运动与政治改革的联系过于密切,随着政治改革的失败,古文运动也跟着一蹶不振。78当时大背景是朝政改革连续失败,唐代的政权也到了穷途;黄巢起义爆发,最后也以失败告终,最后出现的是更加混乱的军阀割据。在各自军阀中,一些寄食的文人也写了不少骈俪的应时文字,武周时期曾盛行一时的词臣之文又应运而生。79公元907年,朱温废唐邵宣帝,建立后梁政权,唐
7677
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第二卷,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页176。
章培恒、骆玉明主编:《中国文学史新著》中卷,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页128。 78
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第二卷,页177。 79
郭预衡:《中国散文史》中册,页21。
16
亡。80从唐末到五代,天下大乱,思想特点为斯文扫地,尊儒重道的思想动摇。《廿二史札记·五代幕僚之祸》曰“藩镇皆武夫,恃权任气,又往往凌蔑文人,或至非理戕害”81。可见这时期士人的不遇更甚之前。唐末以来,科举取人漫无标准,仕进尤难,在这样的背景下,一些文人得进仕后不免随波逐流成为词臣。82纵观晚唐至五代时期,文多尚华糜,古文创作处于低潮期,四六文再次兴起。
8081
罗宗强:《随唐五代文学思想史》,页279。
[清]赵翼撰,王树民校正:〈五代幕僚之祸〉,《廿二史剳记》下册,卷二十二,北京:中华书局,2005,页476。 82
郭预衡:《中国散文史》中册,页347。
17
第三章:陈子昂之形象与定位于唐古文开端及发展期
汉晋以来,文风低靡,陈子昂被后人推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先声,首发扭转文坛之关键人物。这样看来,陈氏形象当以“文人”形象立足文坛。然陈氏亦长于“诗”,“诗人”形象鲜明。此外,陈氏素来立志投身政坛,显然也具备“政治家”之形象。陈氏此多重形象,究竟他是以何种自居?多重形象是否重叠抑或分离?本文拟以古文运动的四阶段作为主轴,探讨不同阶段的陈氏形象之异同,时而“文人”特色强烈,时而“诗人”形象突出,异常明显,此现象确实值得深入辨析。是此,本章将探讨陈子昂自我定位及其周围人士对其的形象定位,论述唐古文发展期的古文家眼中各种“陈子昂”形象及定位,同时亦结合时代背景,以全面展现陈氏形象与定位变换的过程与其原因所在。 第一节:陈子昂自我定位及时人眼中之形象
陈子昂对唐代文坛及诗坛确实是有影响的,且有志于政事。然陈子昂更为看重的是哪方面?陈子昂自我形象定位却又如何?其《修竹篇序》中已有提及:
仆尝暇时观齐、梁间诗,彩丽竞繁,而兴寄都绝,每以永叹。83
可知,陈子昂《修竹篇序》更多是为诗而发。陈子昂“与藏用游最久”84,可知卢藏用与陈子昂为至交。卢氏《陈氏别传》称陈子昂“工为文,而不好作,其立言指意,在王霸大略而已”85,卢氏既为陈子昂之挚友,其所言可信度高,且陈文确实
8384
[唐]陈子昂著,彭庆生注释:〈修竹篇〉并序,《陈子昂诗注》,页217。 [唐]卢藏用:〈陈氏别传〉,[唐]陈子昂著,徐鹏校:《陈子昂集》,页255。 85
[唐]卢藏用:〈陈氏别传〉,[唐]陈子昂著,徐鹏校:《陈子昂集》,页255。
18
是以政论散文为最佳。由以上看来,陈子昂是着力为诗,且有意从政,但不着力于文,可知陈子昂对自身形象定位在诗人、政治家而非文人。
陈子昂自我定位的取向可与其所处的时代相联系来看。唐初在文风方面已有变化,直言极谏就是唐文转变的第一个变化。86陈子昂前,文风虽沿袭江左之旧,但在治国的实用文体里,已有变化的出现,如魏征的直言极谏。87时人虽未能完全摆脱齐梁文风,但以政治目的为内容的文章已兴起。如上所述,陈子昂为文着重于“王霸大略”,文体之选择非其自觉要求,且前人已多有针对时政而发的直谏之文,故陈子昂较不留心于文,自我定位也不在于文人形象。
陈子昂自我确立的形象有诗人及政治家。陈氏诗人形象的自我定位是与时代背景有所联系。初唐诗坛延续六朝馀风,但已有收敛。以李世民为中心的领导集团已经意识到齐梁诗风的严重危害性,但其所反对的只是乱政害物的淫放内容,并不否定诗歌形式上的追求。是虽思想内容上仍较肤浅狭窄,但已渐趋雅正,形式上仍重音律、骈偶、藻饰,是故绮艳之风未能大减。88陈子昂前,尚有初唐四杰,即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反对六朝文风。初唐四杰贡献就在于其诗反映的生活面较前人开阔,不再局限于宫廷生活,写羁旅的苦辛、道路的艰险、向往边塞立功等。89然,他们也没能摆脱绮艳文风的影响。至陈子昂的出现,高呼“文章道弊五
8687
郭预衡:《中国散文史》中册,页3。
贞观中直谏者不止魏征,还列举了薛收、孙伏伽、温彦博、虞世南、马周、王珪、姚思廉、戴胄、张玄素、褚逐良、张行成、李乾佑、柳范、刘垍。(详见[清]赵翼撰,曹光甫校点:〈贞观中直谏者不止魏征〉,《廿二史剳记》卷十九,南京:凤凰出版社,2008,页394-396。) 此外,郭预衡尚有补入岑文本一人。(详见郭预衡:《中国散文史》中册:页4。)由是可知,陈子昂前针对政事而发的直谏之文已成形。 88
详见杨世明:〈初唐前期诗〉,《唐诗史》,页7-19。 89
罗宗强:《随唐五代文学思想史》,页29。
19
百年矣” 90,反对唐初诗坛仍延续六朝“彩丽竞繁” 91、“兴寄都绝” 92的文风,自觉地要求改革南朝以来的颓靡诗风,要求诗歌内容用事比兴,一扫魏晋以来的靡靡诗风。然陈子昂并非对汉魏六朝诗歌全盘否定,尚有吸收魏晋以来之文学艺术成就,并不摒弃“文采”。93陈氏自我定位于诗人的形象显然可见。此外,武后时期,正是唐王朝国势处于逐步上升的状态,《通鉴·唐纪二一》载:
太后虽滥以禄位收天下人心,然不称职者,寻亦黜之,或加以刑诛。挟刑赏至柄以驾驭天下,政由己出,明察善断。故当时英贤亦竞为之用。94
时代背景如此,士人皆有仕宦之心,陈子昂亦自许为“四百年一人”95,并真心认为武后确为旷世罕有的“非常之主”96,所实行的是“舜禹之政”,认为自己政治上必有大成就,可知陈氏自我定位确实是有政治家的形象。 卢藏用在《陈伯玉文集序》中亦是有论及陈子昂,云:
孔子殁二百岁而骚人作,于是婉丽浮侈之法行焉。汉兴二百年,贾谊、马迁为之杰,宪章礼乐,有老成之风;长卿、子云之俦,瑰诡万变,亦奇特之士也。惜其王公大人之言,溺于流辞而不顾。其后班、张、崔、蔡、曹、刘、潘、陆,随波而作,虽大雅不足,其遗风余烈,尚有典型。宋、齐之末,盖憔悴矣,逶迤陵颓,流靡忘返,至于徐、庾,天之将丧斯文也。后进之士若上官仪者继踵而生,于是风雅 9091
[唐]陈子昂著,彭庆生注释:〈修竹篇〉并序,《陈子昂诗注》,页217。 [唐]陈子昂著,彭庆生注释:〈修竹篇〉并序,《陈子昂诗注》,页217。 92
[唐]陈子昂著,彭庆生注释:〈修竹篇〉并序,《陈子昂诗注》,页217。 93
高玉洁:〈陈子昂诗论的文学史价值〉,《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第20卷,页53。 94
[宋]司马光编著,[元]胡三省音注:《资治通鉴·唐纪二十一》卷二百五,第14册,北京:中华书局,2005,页6478。 95
《陈公墓志文》云“战国如麋,至於赤龙。赤龙之兴四百年,天纪复乱。夷胡奔突,贤圣沦亡,至于今四百年矣。天意其将周复乎?於戏!吾老矣,汝其志之。”。可见陈子昂继承父志,深信自处圣君贤臣风云际会的时期,自许之意显而易见。(详见[唐]陈子昂著、徐鹏校:〈我府君有周居士文林郎陈公墓志文〉,《陈子昂集》,页252。) 96
[唐]陈子昂著,徐鹏校:〈谏灵驾入京书〉,《陈子昂集》,页196。
20
之道,扫地尽矣。《易》曰:“物不可以终否,故受之以泰。”道丧五百岁而得陈君。君讳子昂,字伯玉,蜀人也。崛起江汉,虎视函夏,卓立千古,横制穨波,天下翕然,质文一变。非夫岷、峨之精,巫、庐之灵,则何以生此?故其谏诤之辞,则为政之先也;昭夷之碣,则议论之当也;国殇之文,则大雅之怨也;徐君之议,则刑礼之中也。至于感激顿挫,微显阐幽,庶几见变化之朕,以接乎天人之际者,则《感遇》之篇存焉。观其逸足骎骎,方将抟扶摇而陵太清,躐遗风而薄嵩、岱,吾见其进,未见其止。惜乎湮厄当世,道不偶时,委骨巴山,年志俱夭,故其文未极也。
97
从以上可得知,陈子昂在卢藏用眼中兼有三个形象,即诗人、文人及政治家。卢藏用虽有提出陈子昂“横制颓波,天下翕然,质文一变”,然这是为陈子昂文学成就而发,其中就包括了陈子昂诗及文的成就。文中,卢氏对陈子昂《感遇》诗甚是赞赏,明确地看出卢藏用眼里陈子昂具有诗人形象。《陈伯玉文集序》中,卢藏用将陈子昂接续上司马相如、杨雄,形成孔子、贾谊、司马迁、司马相如、杨雄的,形成自己的“文统”观,《陈氏别传》亦是有称陈子昂“尤善属文,雅有相如子云之风骨”98。如前章所诉,卢藏用指的“道”并不同于后来古文学家所谓的“道”,而为“风雅”,故有将司马相如、杨雄列入其文统中。可见,卢藏用的文统观以“文”为准绳。值得注意的是,卢藏用对陈子昂文的肯定是与其政治家形象连接起来的。卢氏推举陈子昂之文,指的是“国殇之文”、“昭夷之碣”、“谏诤之辞”、“徐君之议”,可知其所推举的文人形象确实是与政治家相连的。笔者认
9798
[唐]卢藏用:〈陈伯玉文集序〉,[唐]陈子昂著,徐鹏校:《陈子昂集》,页260。 [唐]卢藏用:〈陈氏别传〉,[唐]陈子昂著,徐鹏校:《陈子昂集》,页252。
21
为,卢氏是为陈子昂之文集作序,更须强调其文人形象而非政治家形象。其政治家形象在《陈氏别传》则较为明显,云:
时皇上以太后居摄,览其书而壮之,召见问状,子昂貌寝寡援,然言王霸大略,君臣之际,甚慷慨焉。……上数召问政事,言多切直。99
卢藏用指出陈子昂“言王霸大略”的政治家形象。总的来看,陈子昂在卢藏用眼中的形象是三重的,即文人、诗人及政治家的形象,其中文人形象是附属于政治家形象。卢氏的这种形象定位是与陈子昂自我形象定位没有出入的。
时人对陈子昂的形象定位可从《独异记》及《陈氏别传》中看出端倪。《太平广记》卷一七九引《独异记》云:
十年居京师,不为人知。时东市有卖胡琴者,其价百万,日有豪贵传视,无辨者。子昂突出於众,谓左右:可辇千缗市之。……“余善此乐。”皆曰:“可得闻乎?”……“且各宜邀召,闻名者齐赴,乃幸遇也。”来晨,集者凡百余人,皆当时重誉之士。……曰“蜀人陈子昂,有文百轴,驰走京毂,碌碌尘土,不为人知。此乐贱工之役,岂愚留心哉!”逐举而弃之。舁文轴两案,遍赠会者。会既散,一日之内,声华溢都。100
可知,陈子昂为达政治抱负而求名于时,虽未有官位但其入仕之心昭然可见,其文也因此被时人所识。卢藏用《陈氏别传》亦有记载陈子昂献上《谏灵驾入京书》后时人争阅陈子昂之文,云:
99
[唐]卢藏用:〈陈氏别传〉,[唐]陈子昂著,徐鹏校:《陈子昂集》,页252。
[唐]李亢:《独异志·陈子昂》,李昉等编:《太平广记》第4册,卷一百七十九,北京:中华书局,1995,页1331。
100
22
时洛中传写其书,市肆闾巷,吟讽相属,乃至转相货鬻。101
从此可知,陈子昂直言“王霸大略”而被赏识,故陈文在当时广被时人所传习。值得留意的是,陈文之所以为时人纷纷效仿,是因其政治成就及影响,直谏而被破格提拔。可知时人眼中的这种文人形象是亦附于其政治家形象的,而这种认识是与卢藏用对陈子昂的定位相同。
然以武则天眼中之陈子昂稍不同于时人。武则天第一次召见陈子昂的原因便是陈氏献上《谏灵驾入京书》,武后“览其书而壮之”102,即刻召见金銮殿,手诏“地籍英灵,文称伟晔”103八字,显而易见是对他的文学才华表示器重和欣赏;第二年又召见且赐笔札,令陈氏论天下之利害,似亦让他表现自己的文才;此后“数召问政事”都莫不如此,甚至“书奏,辄罢之”,既不重其谏议,也不在意其直言顶撞,这正是武则天不把他看做政治家,反肯定其政论及为文之才的缘故。105现实中,陈子昂非同于自己所期许的那般具有政治才能,然武则天亦能见其“政论”才能及文才而用之,可见陈子昂在武则天眼中政治家与文人形象是同等的,值得注意的是这种政治家形象是重于陈氏“政论”之能而非同于时人所见“政治”之能。总的来看唐代古文开端期,陈子昂文人形象虽多有被时人看见,然这种文人形象是多有掺入政治因素的,与政治家形象是有联系的。
101102
104
[唐]卢藏用:〈陈氏别传〉,[唐]陈子昂著,徐鹏校:《陈子昂集》,页252。 [唐]卢藏用:〈陈氏别传〉,[唐]陈子昂著,徐鹏校:《陈子昂集》,页252。 103
[唐]卢藏用:〈陈氏别传〉,[唐]陈子昂著,徐鹏校:《陈子昂集》,页252。 104
[唐]卢藏用:〈陈氏别传〉,[唐]陈子昂著,徐鹏校:《陈子昂集》,页253。 105
张明非所谓之政治家非同于本论文中之“政治家”。笔者所谓的“政治家”是广义的,一切与政治遭遇及能力有关之事皆能入范畴,而张明非定义“政治家”较狭义,指需具备政治手段及经验之人。张明非认为武则天对陈子昂形象的定位就是陈子昂不遇之缘由,不幸的开始。(详见张明非:〈论陈子昂的悲剧〉,中国唐代文学学会陈子昂研究会:《陈子昂研究论集(二)》,香港:香港中国和世界出版公司,1993年,页66-75。)
23
第二节:古文发展期古文家眼中之陈子昂形象定位
天宝十四年(755)爆发安史之乱,唐朝国势由此明显地由盛转衰。随安史之乱的爆发,天下从大治转而大乱,人们的思想发生了剧烈的变化,尤其经过开元盛世的文人学者,多有忧时念乱、补失救弊之志。天宝中期以后至贞元韩愈登上文坛以前这段时期,创作实践中文体文风的改革是有显著进展的。106在这个时期,往往是一位重要的古文家周围有一批朋友和学生,“有过必规,无文不讲”107,相互切磋文章,议论文理,对文学的要求多有相通。李华与萧颖士、贾至交往;在李华的周围还有孤独及、韩云卿、韩会、李纾、崔祐甫等人;在孤独及的周围,有梁肃、高参、崔元翰、陈京、唐次诸人;刘冕也多次与人论文。108李肇《唐国史补》云“天宝之风尚党”109,指的就是他们这些人,可视作一个古文集团。这古文集团成员多为“文章之士”阶层,同样不甘心以文字取名声,有积极用世之志。他们对文章有相近之认识,故能将他们对陈子昂的态度合在一起看待。
李华(715?-774?)为萧颖士(717-768)的文集作序,其中就讲述到了萧颖士对早期文人的看法及其为文的主张,《扬州功曹萧颖士文集序》云:
君以为六经之后,有屈原、宋玉,文甚雄壮,而不能经。厥后有贾谊,文词最正,近于理体。枚乘、司马相如,亦瑰丽才士,然而不近风雅。扬雄用意颇深,班彪识理,张衡宏旷,曹植丰赡,王粲超逸,稽康标举,此外皆金相玉质,所尚或殊,不能备举。左思诗赋有
106107
罗宗强:《随唐五代文学思想史》,页131。
[唐]李华:《祭萧颖士文》,[清]董诰等编:《全唐文》第4册,卷三二一,北京:中华书局,2001,页3257。 108
罗宗强:《随唐五代文学思想史》,页135。 109
[唐]李肇: 《唐国史补》卷下,《文渊阁四库全书》1035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页445。
24
《雅》、《颂》遗风,干宝著论近王化根源,此后敻绝无闻焉。近日陈拾遗子昂文体最正,以此而言,见君之述作矣。110
由此观之,萧颖士为文主张上承“六经”、附于“风雅”、有益“王化”的倾向是显而易见的。其中李华特别指出萧颖士称“陈子昂文体最正”,这显然是一种复古的倾向。111萧颖士对陈子昂的推崇就是从“文”的角度出发,称其“文体最正”,肯定了陈子昂在文体文风变革上的贡献。笔者私认为,萧颖士对陈子昂的评价可与其周围的文人放在一起看。孤独及(725-777)为李华文集作序,《检校尚书吏部员外郎赵郡李公中集序》称:
帝唐以文德敷佑于下,民被王风,俗稍丕变。至则天太后时,陈子昂以雅易郑,学者浸而响方。天宝中,公与兰陵萧茂挺、长乐贾幼几,勃焉复起,振中古之风以宏文德。
112
这里除了能看出孤独及对陈子昂“以雅易郑”的肯定,也能得知孤独及将李华、萧颖士、贾至并称,以他们能“振中古之风”,说明自己的观点是和他们一致的。此外,尚有孤独及的弟子,梁肃(753-793)《补阙李君前集序》总结了唐兴两百年的古文发展进程:
唐有天下几二百载,而文章三变。初则广汉陈子昂以风雅革浮侈,次则燕国张公说以宏茂广波澜,天宝已还,则李员外、萧功曹、贾常侍、独孤常州比肩而出,故其道益炽。
113
从以上就可看出,李华、萧颖士、孤独及、梁肃眼中的陈子昂形象是有所传承且一致的。他们都肯定陈子昂之文人形象,然,这与前人所认识是有所不同的。前人所
110
[唐]李华:《扬州功曹萧颖士文集序》,[清]董诰等编:《全唐文》第4册,卷三一五,页3198。 111
郭预衡:《中国散文史》中册,页119。 112
[唐]孤独及:《检校尚书吏部员外郎赵郡李公中集序》,[清]董诰等编:《全唐文》第4册,卷三八八,页3946。 113
[唐]梁肃:《补阙李君前集序》,[清]董诰等编:《全唐文》第6册,卷五一八,页5261。
25
认为之文人形象是与其政治形象相联系的,而这时的古文集团对陈子昂文人形象的肯定是出自陈子昂“以风雅革浮侈”及“以雅易郑”的角度而非政治的角度。
这时期的古文集团继承了唐初王通、王勃等人诗文载道的观念,并发展成他们的为文主张及要求。114萧颖士称“必希古人,魏晋以来,未尝留意”及“经术之外,略不婴心”;李华称作古文“比本乎王道,以六经为泉源”;孤独及亦称“文章可以假道,道德可以长保”;梁肃称“文之作,上以发扬道德,正性命之纪”。从这来看,他们为文强调的是文本宗经,要求以儒家经典的思想充实文的内容,使文章有益政教。然,他们于思想上却杂取释老,李华、梁肃为佛门弟子,孤独及崇尚道家。115萧颖士《为陈正卿进续尚书表》中认为,朝廷在文章上应越过三代,直追唐虞之际,就是出自道家返朴还淳的思想;李华《质文论》,对儒家文制过于烦琐提出批评,与司马谈《论六家要旨》中从道家思想出发,批评儒家“博而寡要”有一定的相似之处。116由此来看,他们虽有提倡以儒家思想为文,却未能严格遵守,他们的“道”显得不纯粹,不似其后古文家以“古道”为为文中心,是故他们推崇没有完全符合儒家思想的陈子昂之文。此外,李华、萧颖士等人虽能远习三代两汉之古文,近期内却没有一个完全成熟的古文典范。陈子昂在古文方面皆有理论和实践的成果,虽都仍未成熟的,但无他者可取,故陈子昂文人形象才会被高举。
这时期的古文集团成员多有文方面的理论建树及实践,而缺乏对诗的论述,可知陈子昂之诗人形象不被注意可以说是这时期古文集团成员较自觉于为文多过于为
114115
详见罗联添:〈唐宋古文运动发展及演变〉,《唐代文学论集》上册,页142-143。 罗宗强:《随唐五代文学思想史》,页138。 116
吴相洲:《中唐诗文新变》,北京:学苑出版社,2007,页266。
26
诗。此外,这古文集团的成员生活阶段多有跨安史之乱,进入中唐。117尤其是梁肃,其生活阶段与中唐前期相始末,当时的诗坛风气也是致使他们未能注意陈子昂诗人形象的因素。安史之乱后,残酷的社会现实影响了文学的创作,诗人无法追求更高远的人生目标,精神境界普遍降低,这时期少有咏怀诗或咏史诗的创作。中唐前期的诗坛,除李白、杜甫少数盛唐作家表现出骨力遒劲的特点外,118绝大多数诗作都失去了这一点。119这时期的诗歌逐渐趋向崇尚高情、丽辞、远韵,且着重追求诗歌的艺术形式及技巧。120明人胡应麟概括此时期诗风,称“气骨顿衰”121。这时期的诗风与陈子昂所强调的“风骨”说是南辕北辙的,是故这时期的古文家没能见陈子昂之诗人形象。
陈子昂自我定位在诗人及政治家的形象,而不着重于文。然其友卢藏用尚有见其文人形象,然这种文人形象是依附在其政治形象的,见其政治成就才有见到其文之成就。时人更多的是看见陈子昂之文人形象,且基本上同于卢氏之观点,是将文人及政治家形象相连接的。随着李华、萧颖士等人古文集团的形成,陈子昂的形象又产生了变化。虽对陈子昂的形象同样是定位在文人,陈子昂文人形象已经摆脱了政治因素,全是出于肯定其对抗六朝颓靡文风的贡献。
117
杨世明《唐诗史》将中唐分成前后两个时期。前期以唐肃宗至德元年(756)至德宗贞元十年(794);后期从贞元十年至穆宗长庆四年(824)。(详见杨世明:《唐诗史》,页271-275。) 118
李白《赠僧行融》(安旗主编:〈赠僧行融〉,《李白全集编年注释》上册,成都:巴蜀书社,2000,页95。)及杜甫《陈拾遗故宅》([唐]杜甫著,[清]仇兆鳌注:〈陈拾遗故宅〉,《杜诗详注》第二册,卷十一,北京:中华书局,2007,页948。)皆是有提及陈子昂诗人形象。其中,李白将他与僧人行融的关系比作汤惠休与鲍照、史怀一与陈子昂。鲍照、陈子昂、李白的共同点为诗人。可知,李白眼中的陈子昂是诗人的形象,且称之为“凤与麟”,对其是是推崇的态度。杜甫诗中确实有提及陈子昂之《感遇》,其诗人形象显而易见。笔者推断李杜所见陈子昂诗人形象的原因是李杜皆重风骨,与陈子昂之文学理论有相通之处,故有此见。 119
吴相洲:《中唐诗文新变》,页4。 120
罗宗强:《随唐五代文学思想史》,页99。 121
[明]胡应麟:《诗籔·古体下·七言》内篇卷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页50。
27
第四章:陈子昂形象与定位于唐古文兴盛及衰弱期
韩柳前,由骈而散的发展趋势已经日益明显,理论上主张宗经复古、重政教的观点也已形成。安史之乱后,唐朝国势一蹶不振,当世古文家想借复古之道以达济世的目的。古文运动随韩柳等人的出现而进入了兴盛期。时至晚唐,古文创作又趋向衰弱,四六文再次兴起。是此,继上章唐古文开端与发展期,本章要探讨唐古文兴盛及衰弱期的古文家眼中“陈子昂”再做辨析,以见陈氏形象的转变及其原因所在。
第一节:古文兴盛期古文家之陈子昂形象定位
韩愈(768-824),贞元九年(785)作《争臣论》,提出“君子居其位,则思死其官;未得位,则思修其辞以明其道。我将以明道也,非以为直而加人也。”122这能够看做是韩愈走上文坛的开始,也能看出其以“文以载道”为口号的端倪。韩愈倡导古文是以“文以载道”为口号及理论中心。从这时起,到韩愈逝世的长庆四年这段时间,是韩愈、柳宗元和他们的追随者们提倡文体文风改革而取得巨大成就的时期。韩愈虽主张“文以明道”,要求文章与政治现实相联系。此外,他也注意到了文学抒情的特点。韩愈除“文以明道”外,也从理论及创作实践上提出了“不平则鸣”说。123这明显的与功利主义的“文以明道”截然不同,“不平则鸣”属于抒情及写实的。韩愈虽有重“道”的严格文统观,但也对“能文之士”推崇备至,《送孟东野序》云:
122
[唐]韩愈,屈守元、常思春主编:〈争臣论〉,《韩愈全集校注》第三册,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1996年,页1170。 123
罗宗强:《随唐五代文学思想史》,页144。
28
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唐之有天下,陈子昂、苏源明、元结、李白、杜甫、李观,皆以其所能鸣。其存而在下者,孟郊东野,始以其诗鸣,其高出魏晋,不懈而及于古,其他浸淫乎汉氏矣。从吾游者,李翱、张籍其尤也。124
由此来看,韩愈列出历代能以文辞鸣者,显而易见是以“文”为准绳,125而推许历代能文之士,陈子昂显然也被列入其中。足见韩愈肯认为陈子昂为“能鸣之士”。笔者断推韩愈将陈子昂列入其推崇之列主要是因陈子昂之诗而非文。126韩愈“不平则鸣”的思想,主要是从鸣其不幸、鸣其不平、而非从鸣国家之盛说的。127《荆潭唱和诗序》中对此也有论述:
夫和平之音淡薄,而愁思之声要妙;欢愉之辞难工,而穷苦之言易好也。是故文章之作,恒发于羁旅草野。
128
可证韩愈所谓的善鸣者,穷愁不遇者;鸣之善者,愤愤不平而鸣之。《唐柳州刺史柳子厚墓志铭》亦可视作这说法的论证:
然子厚斥不久,穷不极,虽有出于人,其文学辞章,必不能自力,以致必传于后如今,无疑也。虽使子厚得所愿,为将相于一时,以彼易此,孰得孰失,必有能辨之者。
124125
129
[唐]韩愈,屈守元、常思春主编:〈送孟东野序〉,《韩愈全集校注》第三册,页1465。
韩愈《答刘正夫书》云“汉朝人莫不能为文,独司马相如、太史公、刘向、杨雄为之最。”([唐]韩愈,屈守元、常思春主编:〈答刘正夫书〉,《韩愈全集校注》第四册,页2050。)韩愈因“能文”而推崇这四人,除杨雄曾被列入韩愈的文统中,尚有司马相如、司马迁被韩愈推崇其“能文”而列入《送孟东野序》中文人的行列。故可知韩愈在《送孟东野序》中对文人的取舍标准是立于“文”的。 126
羊玉祥虽早看到韩愈是从“诗”而推崇陈子昂,然其并无详细论述及其引文有误,是故笔者在此进一步发挥。(羊玉祥:〈陈子昂《感遇》诗审美情趣初探〉,陈子昂研究联络组、四川省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学会联合会编:《陈子昂研究论集》,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9年,页203。 127
罗宗强:《随唐五代文学思想史》,页158。 128
[唐]韩愈,屈守元、常思春主编:〈荆潭唱和诗序〉,《韩愈全集校注》第三册,页1671。
29
由此可知韩愈认为穷不极则文不工,必先有不平而后能鸣。传世的陈文,赋、表、序、祭文,均属骈体,绝大部分出于应酬,内容空泛。陈文以政论散文最具特色,其直言极谏、为事而鸣,深刻反映社会各种弊端及民生疾苦,但少有抒发不遇之感;陈诗多有抒发理想不得实现的苦闷心情及郁郁不得志的情绪,其中以陈子昂《感遇》最为代表。《感遇》诗非一时一地之作,内有陈子昂早年的作品,但大部分成于晚年归田之后。130陈子昂《感遇》其三十一“但恨红芳歇,凋伤感所思”
131
,抒发其壮志难酬的悲愤和忧伤;《感遇》其十六“圣人去已久,公道缅良难”,倾吐自己的苦闷彷徨及流露出对现实的失望。其中《感遇》其二:
132
兰若生春夏,芊蔚何青青。幽独空林色,朱蕤冒紫茎。迟迟白日晚,袅袅秋风生。岁华尽摇落,芳意竟何成。
133
此诗作于陈子昂归田之后,隐喻诗人怀才不遇的感慨、壮志未酬的悲愤、理想幻灭的忧伤。134由是观之,陈诗更符合了韩愈“不平则鸣”的条件,可见韩愈眼中的陈子昂主要为诗人形象。值得留意的是,陈氏“不平之鸣”是能归咎于其政治遭遇,不能苟同政治上的黑暗,不得其遇而挂冠归里,隐约中能见陈氏之政治家形象,且这种政治家形象是附在诗人形象之下的。此外,韩愈《荐士》云“国朝盛文章,子昂始高蹈”,其中,韩愈列出苏武、李陵、建安七子、鲍照、谢灵运、李白、杜
129
[唐]韩愈,屈守元、常思春主编:〈唐柳州刺史柳子厚墓志铭〉,《韩愈全集校注》第四册,页2393。 130
[唐]陈子昂著,王岚译注,周勋初、倪其心审阅:《陈子昂诗文选注》,成都:巴蜀书社,1994年,页11。 131
[唐]陈子昂著、彭庆生注释:〈感遇〉其三十一,《陈子昂诗注》,页53。 132
[唐]陈子昂著、彭庆生注释:〈感遇〉其十六,《陈子昂诗注》,页28。 133
[唐]陈子昂著、彭庆生注释:〈感遇〉其二,《陈子昂诗注》,页4。 134
[唐]陈子昂著、彭庆生注释:《陈子昂诗注》,页5。
30
甫、孟郊皆以诗而名者与陈子昂并举,可见韩愈列入陈子昂也因其“能诗”而非“能文”的角度。总的来看,韩愈推举的主要是陈子昂的诗人形象,文人及政治家形象则在其次。
陈子昂之文不被韩愈关注是因其不符合韩愈要求的“古道”135。韩愈《答李秀才书》中就提到“然愈之所志于古者,不为其辞之好,好其道焉尔”136,可见韩愈自称学古文是为了学古道。此外,韩愈《题哀辞后》亦有云:
愈之为古文,岂独取其句读不类于今者耶?思古人而不得见,学古道,则欲兼通其辞。通其辞者,本志乎古道者也。137
由此可知,韩愈认为古圣贤的文章都为载道之文,是故能透过古人文章而学古道。然,陈文并不重“古道”而在于对社会现实的反映,故韩愈不见其文人形象。韩愈之诗作与陈子昂诗风及文学理论上确有相通之处。诗人孟郊称韩愈诗为“诗涛”
138
,可知其诗诗风气势开阔,有怒张之势,这就与陈诗格高气壮、声情激越的特色
相似。《唐宋诗醇》亦有称“风骨崚嶒,腕力矫变,得李、杜之神而不袭其貌”
139
,韩诗的风骨是外射的,处处都能见其用力的痕迹。140由是观之,韩愈在诗方面
135
韩愈《原道》称“博爱谓之仁,行而宜之谓之义;由是而之焉之谓道,足乎己,无待于外之谓德。仁与义为定名,道与德为虚位。”([唐]韩愈,屈守元、常思春主编:〈原道〉,《韩愈全集校注》第五册,页2665。)可知韩愈之所谓“道”,指的是儒家之道,即仁义。 136
[唐]韩愈,屈守元、常思春主编:〈答李秀才书〉,《韩愈全集校注》第三册,页1527。 137
[唐]韩愈,屈守元、常思春主编:〈题哀辞后〉,《韩愈全集校注》第三册,页1500。 138
[唐]孟郊:〈戏赠无本〉,[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第12册,卷三百七十七,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页4235。 139
[清]乾隆十五年敕编:《唐宋诗醇》卷二十七,《文渊阁四库全书》1448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页535。 140
吴相洲:《中唐诗文新变》,页193。
31
对风骨的追求,与陈子昂强调的“风骨”说相通。可知,陈子昂在韩愈眼中诗人形象的比重较大,其“诗”方面最被关注。
与韩愈同时提倡写作古文的另一大家就为柳宗元(773-819),其“文以明道”的思想形成比韩愈要晚。贞元二十年以前,柳宗元论文,明道说是不严格的。
141
柳宗元“文以明道”的主张是贬谪至永州逐步明确起来的。142以此观之,柳宗元
的文学思想可分二期,前期着重于“文”;贬谪后始有“文以明道”的论调,是“道”、“文”兼重的。
柳宗元《杨评事文集后序》作于永贞元年以前,即柳宗元文学思想前期,其中将文章分为两种,一种是本于著述,一种是本于比兴的:
文之用,辞令褒贬导扬讽谕而已。虽其言鄙野,足以备于用。然而阙其文采,固不足以竦动时听,夸示后学。立言而朽,君子不由也。故作者抱其根源,而必由是假道焉。作于圣,故曰经;述于才,故曰文。文有二道,辞令褒贬,本乎著述者也;导扬讽谕,本乎比兴者也。……唐兴以来,称是选而不怍者,梓潼陈拾遗。143
由以上来看,柳宗元认为文章二分,即本于著述及本于比兴,但强调二者都必须有“文采”。本于著述者,褒贬辞令,以陈子昂文政论散文为代表,其直言极谏,批
141
柳宗元在《柳公行状》称其“凡为文,去藻饰之华靡,汪洋自肆,以适己为用”([唐]柳宗元著:〈柳公行状〉,《柳宗元集》第1册,卷八,北京:中华书局,2000,页181。),可知柳宗元甚是推崇为文追求平易自然,其中既强调“以适己为用”,可见柳宗元更强调性情而非明道。详见罗宗强:《随唐五代文学思想史》,页151-152。 142
贞元十八年(802),柳宗元《亡友故秘书省校书郎独孤君墓碣》称独孤申叔“其文深而厚,尤慕古雅,善赋颂,其要咸归于道”,这是柳宗元第一次提及为文之要咸归于道,然罗宗强学者认为柳宗元并未加阐述“道”,且非专论文而发,思想表述的不完整,不能体现他的文学思想。是故认为柳宗元的“文以明道”观是自贬谪时期方逐步成形。(罗宗强:《随唐五代文学思想史》,页152。) 143
[唐]柳宗元著:〈答韦中立论师道书〉,《柳宗元集》第2册,卷二一,页578-579。
32
评了武后政策的种种不是,为揭露时政弊端而作,这在第二章已有论及。本于比兴者,导扬讽谕,以陈子昂诗为代表,144陈诗除了抒发怀才不遇的感叹,也反映了武后时期的政治黑暗,如《感遇》其九“去去桃李花、多言死如麻”等,借用比兴手法,寄托诗人情绪及反映社会现实。柳宗元眼中陈子昂主要具有双重身份,即文人、诗人形象。柳宗元之所以能看见陈子昂文人形象因仍处其文学思想之前期,文章更倾重于“文”,而轻“道”,故不似韩愈不见陈子昂之文人形象。由引文中可知,柳宗元对陈子昂诗文的推崇原因有二。其一,肯定陈子昂之诗文具备“文采”;其二,其诗文内容具备“褒贬讽喻”,反映社会现实内容。这就与前人对陈子昂文人及诗人形象的认识有所不同,除了肯定陈子昂作品中具备反映现实的内容,还以“文采”为准绳而有取陈子昂之诗文,值得注意的是,这并非针对陈氏对抗六朝文风的贡献而将其定位于诗人及文人的形象,政治家形象则不明显。
皇甫湜(777-835)年辈稍晚于韩愈,后人称其为韩门弟子145。皇甫湜《题浯溪石》有论及陈子昂,云:
中行虽富剧,粹美若可盖。子昂《感遇》佳,未若君雅裁。退之全而神,上与千载对。李杜才翻海,高下非可概。146
144
柳宗元提及本于比兴者,出自于诗,然他并没有说明其后是否衍变为文学散文,是故笔者以陈诗作为代表,且陈子昂诗相较起文,确实更多有比兴之作。 145
李最欣认为韩愈认皇甫湜为朋友,皇甫湜也认韩愈为朋友,当时人也以二人为朋友关系,从未见有谁认为二人是师弟子关系的;就事实而言,韩愈之于皇甫湜,不是业师,不是座主,不是举主,故二人不存在任何意义上的师弟子关系。(李最欣:〈韩愈与皇甫湜关系辨正〉,《中州学刊》2009年第一期,页205。) 146
[唐]皇甫湜:《题浯溪石》,[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第11册,卷三百六十九,页4150。
33
皇甫湜对陈子昂是有肯定之词,是虽认为陈子昂《感遇》不及元结,但尚能看出皇甫湜给予陈诗的评价是正面的。可知,陈子昂在皇甫湜眼中亦为诗人的形象。皇甫湜诗中列出苏源明、陈子昂、李白、杜甫、元结、韩愈,这与韩愈《送孟东野序》中列出的文士大致相同,只是以韩愈替换出李观而已。且皇甫湜与韩愈关系匪浅,文学观及创作多处受韩愈影响,故笔者认为皇甫湜推崇陈子昂的诗人形象极有可能是接受韩愈的观点。《四库全书总目·皇甫持正集》说皇甫湜之文“同出韩愈„„而湜得愈之奇崛”147,然其并非一味追求形式奇僻,其亦有云“湜自学圣人之道,诵之于口,铭之于心,徒恨今之人待士之分,以虚华而已;今之士望人之分,以毫末而已”148。可知,其同于韩愈,尊儒重道的立场坚定,衡文以“道”,是故其未能见陈子昂之文。
中唐时期古文,除韩门两派、与韩愈同辈或与韩愈为师友的,也分艰涩与浅易两派。149其中,白居易(772-846)及元稹(779-831)为浅易派的代表。浅易派古文,首推白居易,同时人李肇《唐国史补》云,“元和以后„„诗章学矫激于孟郊,学浅切于白居易”150。白居易诗以浅近为特色,其文亦是如此。白居易及元稹对陈子昂皆有认识及有所论述。白居易《与元九书》云:
洎周衰秦兴,采诗官废,上不以诗补察时政,下不以歌泄导人情。乃至于谄成之风动,救失之道缺。于时六义始刓矣……晋、宋已还,得者盖寡。以康乐之奥博,多溺于山水。以渊明之高古,偏放于田园。江、鲍之流,又狭于此。如梁鸿 147148
[清]永瑢等撰:《四库全书总目·皇甫持正集》下册,卷一五〇,页1291。
[唐]皇甫湜:《上江西李大夫书》,[清]董诰等编:《全唐文》第7册,卷六八五,页7019。 149
罗联添:〈唐宋古文的发展与演变〉,《唐代文学论集》上册,页151。 150
[唐]李肇: 《唐国史补》卷下,《文渊阁四库全书》1035册,页443。
34
《五噫》之例者,百无一二。于时六义浸微矣。陵夷至于梁、陈间,率不过嘲风雪、弄花草而已。……于是六义尽去矣。唐兴二百年,其间诗人不可胜数。所可举者,陈子昂有《感遇诗》二十首,鲍防《感兴诗》十五篇。又诗之豪者,世称李杜,李之作才矣奇矣,人不逮矣。索其风雅比兴,十无一焉。杜诗最多,可传者千余篇,至于贯穿今古覼缕格律,尽工尽善又过于李,然撮其《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塞芦子》、《留花门》之章、“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之句,亦不过三四十首。
元稹对陈子昂也有论述,其《叙诗寄乐天书》云:
朝廷大臣,以谨慎不言为朴雅,以时进见者不过一二亲信,直臣义士往往抑塞。禁省之间,时或缮完隤坠。豪家大帅,乘声相扇,延及老佛,土木妖炽,习俗不怪。上不欲令有司备宫闼中小碎须求,往往持币帛以易饼饵。吏缘其端,剽夺百货,势不可禁。仆时孩呆,不惯闻见,独于书传中初习理乱萌渐,心体悸震,若不可活,思欲发之久矣。适有人以陈子昂《感遇》诗相示,吟玩激烈,即日为《寄思元子》诗二十首。……又久之,得杜甫诗数百首,爱其浩荡津涯,处处臻到,始病沉宋之不存寄兴,而讶子昂之未暇旁备矣。151
从这看来,白居易与元稹对陈子昂的评价亦相当的近似,皆是有推崇陈氏之《感遇》,其诗人形象最为凸显。元白二人是有为古文的,152但并没有见陈子昂之文人
151
杨军撰:〈叙诗寄乐天书〉,《元稹集编年笺注》散文卷,西安:三秦出版社,2008,页237-238。 152
元、白对古文运动的贡献主要的贡献在于实践方面,他们的议论文章以及白居易的抒情散文,都有相当的成就。此外,元白对制诰之文的改革,是古文创作的一个重大改革。元稹曾经“变诏书体,务纯厚明切,盛传一时”,其《制诰序》就标明“复古”的要求,然其虽主张复古之体,但实意在于革今文弊。白居易在《元稹除中书舍人翰林学士赐紫金鱼袋制》中称元稹“铲弊句,使吾文章语言与三代同风”,后亦效仿元稹。(详见孙昌武:〈“古文”创作的全面繁荣〉,《唐代古文运动通论》,页278-279。)
35
形象。笔者认为原因在于元、白虽为“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但与“古文运动”的参加者们也有一定的交谊,而这种交谊不能不影响到他们的为文主张。153中唐古文运动以“明道”为核心,元、白也受到了这种观点的影响,故没能取陈子昂之文,也不见陈子昂之文人形象。此外,随着韩愈的出现,古文出现了成熟的典范,陈文已被取代,其文人形象未能显明。元、白能见陈子昂之诗人形象是因为其文学观点及创作与陈氏有相通之处。元、白为中唐“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主张为适应现实需要而革正诗体,强调诗歌的社会功利性,要求诗歌为现实政治服务,诗中更多的追求感时抒事、褒贬讽喻。154白居易认为诗应“补察时政”及“泄导人情”,元稹亦要求诗存“寄兴”,能针对社会现实而发,而陈诗确实多有针对现实而发之诗,敢于抨击现实的黑暗。陈子昂《感遇》其三,云:
苍苍丁零塞,今古缅荒途。亭堠何摧兀,暴骨无全躯。黄沙漠南起,白日隐西隅。汉甲三十万,曾以事匈奴。但见沙场死,谁怜塞上孤!155
此篇描写作者所见西北边塞荒凉悲惨的景象,借以抨击武后不修边备而让人民饱受突厥的侵扰,这就符合了元白诗歌“补察时政”的要求。陈子昂自我定位诗人身份更多的是出于文学目的,即对抗六朝颓靡文风,而元白对陈子昂诗人形象的定位却是本于其诗歌内容。
此外,白居易对陈子昂尚有别的认识及论述,其《初授拾遗诗》云:
153
孙昌武已有论证元、白与古文家之交谊,故此不重复。(详见孙昌武:〈“古文”创作的全面繁荣〉,《唐代古文运动通论》,页277。) 154
参考自蹇长春、尹占华著:《白居易评传》,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页435。 155
[唐]陈子昂著,彭庆生注释:〈感遇〉其三,《陈子昂诗注》,页17。
36
杜甫陈子昂,才名括天地。当时非不遇,尚无过斯位。况予蹇薄者,宠至不自意。惊近白日光,惭非青云器。156
又,《江楼夜吟元九律诗成三十韵》云:
每叹陈夫子,常嗟李谪仙。名高折人爵,思苦减天年。不得当时遇,空令后代怜。
157
由以上看来,白居易尚有将陈子昂定位于政治家。《初授拾遗诗》是白居易元和三年(808)初任左拾遗时所作,杜甫与陈子昂都曾任左拾遗,是故将二人写入诗中。《江楼夜吟元九律诗成三十韵》作于元和十二年(817),白居易被他人诬陷而远贬江州,158诗中亦又提及陈子昂,是将其仕途上的失意与陈子昂及李白不得其遇联系起来,借以悲己“不得当时遇”之愤,借他人酒杯浇心中块垒。白居易上任左拾遗时歌咏陈子昂,失意不得志时仍就借陈子昂来抒发自己的不平之气。自此看来,白居易将陈子昂定位于诗人及政治家形象。
纵观唐代古文兴盛期的古文家,陈子昂之诗人的形象最为凸显,而政治家与文人的形象则在其次。然,这种诗人形象的认识已不同于更早前文人的认识,更多的着眼于其诗内容而非对抗六朝诗风的贡献。诗内容的着重点又可分着两类,其一,重鸣己之不幸,更重诗人内心的情感,以韩愈为主要代表;其二,重面向社会现实
156
[唐]白居易著,朱金成笺注:〈初授拾遗诗〉,《白居易集笺校》第一册,卷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页20。 157
[唐]白居易著,朱金成笺注:〈江楼夜吟元九律诗成三十韵〉,《白居易集笺校》第二册,卷十七,页1059。 158
《旧唐书·白居易》载“素恶居易者,掎摭居易,言浮华无行,其母因看花堕井而死,而居易做《赏花》及《新井》诗,甚伤名教,不宜置彼周行。执政方恶其言事,奏贬为江表刺史。诏出,中书舍人王涯上疏论之,言居易所犯状迹,不宜治郡,追诏授江州司马。”(详见[后晋]刘昫等撰:《旧唐书·白居易》第十三册,卷一百六十六,页4344-4345。)
37
之内容,以白居易、元稹为主要代表。此时期古文家眼中之陈子昂诗人形象定位,是与时代风气脱离不了关系的,而这又可分为二方面叙述。其一,盛唐诗歌达到这么高的成就之后,中唐诗人自觉要求寻找一条不同于前人诗歌创作的道路,故有往尚实、尚俗及尚奇怪、重主观的两个方向发展。159元白之新乐府运动就是在这种诗坛尚实的风气中兴起的,是故要求诗歌内容反映社会现实,这与陈子昂诗歌创作及其理论“兴寄”说没有出入,故有见陈子昂之诗人形象。尚奇怪、重主观所表现的,往往是自己内心的情状,是自己心灵的历程。160是故韩愈有以“不平则鸣”为准绳,肯定陈诗具有抒发内心抑郁情感的内容而将陈子昂定位于诗人形象。其二,中唐后期诗人都曾表现出对风骨的推崇和追求,161虽其中大多数人未能写出完全意义上的盛唐风骨,或有气无韵,或有骨无风,然,中唐诗人确有追求盛唐风骨。162而这种对风骨的追求与陈子昂诗文学理论“风骨”说是有相通之处,此也为中唐诗人能见陈子昂诗人形象的原因。总的来看,当时代对诗歌内容要求及诗风“风骨”的追求是与陈子昂的实践及理论一致,故此时期之古文家多将陈子昂定位于诗人。
中唐古文运动是以“文以明道”为核心,而陈文并不符合“道”的准绳,故少有古文家提及陈子昂文人形象。这时期虽有柳宗元明确肯定陈子昂文人形象,但这是因为柳氏未以“道”为衡文标准。是虽如此,柳氏之取陈文的角度也不同于前人,是脱离了政治因素及文风改革的贡献,而单凭其文采而取之。此外,陈子昂之政治家形象于本时期之古文家眼中并不明显。是虽韩愈、白居易有见陈子昂之政治
159160
罗宗强:《隋唐五代文学思想史》,页171。 罗宗强:《隋唐五代文学思想史》,页196。 161
吴相洲将中唐后期定于贞元中期至穆宗长庆(821-824),其分期只是一个大致的时间概念,并非严格的限定,故笔者认为并没有与杨世明之分期有冲突。(详见吴相洲:《中唐诗文新变》,页4。) 162
详见吴相洲:〈骨力遒劲风格的转变〉,《中唐诗文新变》,页184-194。
38
家形象,但其中更多着重于陈氏抑郁不得志、不得于时,属于政治家形象的消极面,这就不同于前人着重陈子昂政治家形象的积极面。总的来看,陈子昂于本时期古文家中的形象主要定位是在诗人,其文人及政治家形象则在其次。
第二节:古文衰弱期古文家之陈子昂形象定位
时至晚唐,古文运动进入衰弱期。163一方面是骈文的重新抬头,重新盛行且声势渐长,以致又形成了文坛上强大的逆流;另一方面,则是“古文”的深入发展,特别是杂文、小品文的繁荣。晚唐的朝政改革的连续失败,唐朝统治已大不如前,社会的动荡不安,社会涌现了一批穷愁之士,写出了愤愤不平的文章,如刘蜕、皮日休、陆龟蒙等,对于朝政之弊非常激愤。
164
刘蜕(生卒年不详),唐宣宗大中进士,生活在中晚唐间,是当时穷愁之士之一。处在动荡不安的时局,文章自会流露有扼抑、悲愤之辞。刘蜕的政治态度虽然仍沿韩愈诸家之积极用世,然,穷愁著书,愤世嫉俗,则已接近皮、陆。刘蜕《览陈拾遗文集》云:
165
余来多暇日,借得昼夜读。 意气高于头,冰霜冷人腹。就中大雅篇,日日吟不
足。生遇明皇帝,君臣竟不识。沉湮死下位,我辈更莫卜。射洪客来说,露碑今已踣。剜刓存灭半,势欲入沟瀆。寓书託宰君,请為试摩拭。树之四达地,覆碑高作屋。愤君死后名,再依泥沙辱。世路重富贵,婉娩好眉目。文学如君辈,安得足衣 163
罗联添认为唐古文衰弱与四六文重新兴盛的原因在于:其一,皇甫湜一派古文趋奇走怪,而李商隐早年又始途易辙,改写四六骈俪。其次韩柳不知贡举、帝王不予提倡、骈文势力仍旧存在、大家如杜牧之流未全力改写古文,使小家怪奇之作,充塞文坛,凡此各端也是使古文所以衰弱的原因。(详见罗联添:〈唐宋古文的发展与演变〉,《唐代文学论集》上册,页155。) 164
孙昌武:《唐代古文运动通论》,页299。 165
郭预衡:《中国散文史》中册:页119。
39
食。不死横路渠,為幸已多福。我有平生心,推残不局促。揖君盛年名,万钟何足禄。量长復校短,鳧脛不愿续。悲君泪垂颐,云山空蜀国。166
刘蜕读《陈拾遗文集》,更多的是感陈子昂生平之不幸,如“生遇明皇帝,君臣竟不识”,而悲己之遭遇“更莫卜”,刘蜕眼中陈子昂之政治家形象显而易见。刘蜕对陈子昂的政治家形象的定位可与其所处时代背景结合来看待。当时唐朝政治改革一次次以失败告终,政局混乱。尤其是大和九年(835),发生“甘露之变”,宦官仇士良等率兵大杀朝官,这对当时士人的震动是很大的,知识分子心里状态发生新的变化,虽眷恋朝廷但已经失去信心;虽关心朝政但已经失去改革的锐气。167这样的大背景下,刘蜕感叹国危世乱、人人自危而只求“不死横路渠,為幸已多福”,陈子昂所处之境遇与其相似,故能见陈子昂之政治家形象。
此外,刘蜕感叹“文学如君辈,安得足衣食”,即使有陈氏文学成就之高,亦不能丰衣足食,可知其甚是推崇陈子昂之文学创作。刘蜕既阅读《陈拾遗文集》且肯定陈氏之文学创作,虽没有明确道出赞赏陈子昂诗抑或文,但能视作其兼有赞赏陈氏诗文,可知刘蜕眼中之陈子昂除政治家形象,尚具诗人及文人的形象。然这种诗人及文人形象是模糊不清的,故位在政治家形象之下。笔者推断,刘蜕之所以能见陈子昂之诗人形象是主要是因陈诗中多有抒发“不平之鸣”且有反映政治现实的黑暗,这与刘蜕的心境及所处的时代背景是相通的。刘蜕能见陈子昂之文人形象就
166
[明]陈讲等辑:《潼川志·陈子昂》,[明]解缙等纂:《永乐大典》第2册,卷三一三四,北京:中华书局,1998,页3134。 167
罗宗强:《隋唐五代文学思想史》,页223-224。
40
与当时文坛风气有关。晚唐前期,168虽韩柳诸人的文体文风改革之影响虽然深远,但是思想倾向却已有改变,不再强调“文以明道”。169为此,陈子昂之文亦能被刘蜕所取,故尚能将其定位在文人的位置。总的来看,刘蜕眼中的陈子昂形象是三重的,刘蜕多有论述陈子昂之政治家的形象,故最为凸显,而诗人及文人形象则在其次。
晚唐皮日休与陆龟蒙所著之小品文可视为古文运动于晚唐的延续。皮日休与陆龟蒙为朋友关系,且互相推重,文学观点多有相通之处,被时人张贲并称“皮陆”。皮日休(834?-883?),字逸少,又字袭美。皮日休生于乱世,无法得用于世,为了避祸只好避世,然其并没有真如隐士般,其心态是入世的,170其《鹿门隐书》就表现了这种矛盾:
醉士隐于鹿门,不醉则游,不游则息。息于道,思其所未至。息于文,惭其所未周。故复草《隐书》焉。呜呼!古圣王能旌夫山谷民之善者,意在斯乎?171
皮日休虽隐居鹿门,但其已道出以文干世及以文托讽的意愿,文学主张“上剥远非,下补近失”172。皮日休诗中是有论及陈子昂,《鲁望昨以五百言见贻过有褒美
168
罗宗强将晚唐划分为两个时期,前段为宝历初(825)开始至大中末,后段为咸通以后至唐朝结束。(详见罗宗强:《隋唐五代文学思想史》,页222。) 169
反功利文学思想从两方面进行:一是杜牧的提倡“以意为主”,用“以意为主”取代文以明道;一是李商隐主张真情,用真情去反对明圣人之道。(详见罗宗强:《隋唐五代文学思想史》,页241-245。) 170
鲁迅《小品文的危机》里也曾说“皮日休、陆龟蒙自以为隐士,别人也称之为隐士,而看他们《皮子文薮》和《笠泽丛书》中的小品文,并没有忘记天下。正是一塌糊涂的泥塘里的光彩和锋芒。”(王得后编,李庆西注:《鲁迅杂文全编》,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页503。) 171
[唐]皮日休著,萧涤非、郑庆笃整理:〈鹿门隐书〉,《皮子文薮》,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页91。 172
[唐]皮日休著,萧涤非、郑庆笃整理:〈皮子文薮序〉,《皮子文薮》,页1。
41
内揣庸陋弥增愧悚因成一千言上述吾唐文物之盛次叙相得之欢亦迭和之微旨也》云:
后至陈隋世,得之拘且緛。太浮如潋滟,太细如蚳蝝。太乱如靡靡,太轻如芊芊。流之为䣱醟,变之为游畋。百足虽云众,不救杀马蚿。君臣作降虏,北走如㺦猭。所以文字妖,致其国朝迁。吾唐革其弊,取士将科县。文星下为人,洪秀密于缏。大开紫宸扉,来者皆详延。……于焉周道反,由是秦法悛。射洪陈子昂,其声亦喧阗。惜哉不得时,将奋犹拘挛。玉垒李太白,铜堤孟浩然。李宽包堪舆,孟澹凝漪涟。埋骨采石圹,留神鹿门埏。俾其羁旅死,实觉天地孱。猗与子美思,不尽如转辁。纵为三十车,一字不可捐。既作风雅主,遂司歌咏权。谁知耒阳土,埋却真神仙。
173
皮日休感叹“文字妖”而“国朝迁”,将政治上的衰败归咎于文学上的颓靡,可知皮日休是将政治和文学联系起来的。皮日休批评了六朝以来的文风,且肯定唐人革文弊而有政治上“周道反”、“秦法悛”之盛世,其中陈子昂在被推崇之列。皮日休称陈子昂“其声亦喧阗。惜哉不得时,将奋犹拘挛”。可知皮日休是有见陈子昂之政治积极面,敢言天下之不敢言。然皮日休亦是有见陈子昂政治消极面,陈氏之不得其时且不被重用之困境,能够明显看出陈子昂政治家形象。鉴于文中,皮日休将陈子昂与李白、孟浩然、杜甫皆以诗而能者并列,凸显陈子昂于皮日休眼中之诗人形象,且有肯定其改革六朝之贡献与政治形象有所连结的。为此,笔者推断皮日休眼中的陈子昂主要具双重形象,混合了诗人形象与政治形象。
173
[唐]皮日休著,萧涤非、郑庆笃整理:〈鲁望昨以五百言见贻过有褒美内揣庸陋弥增愧悚因成一千言上述吾唐文物之盛次叙相得之欢亦迭和之微旨也〉,《皮子文薮》,页133。
42
皮日休的诗歌主张如同其在散文上主张“剥非”、“补失”,提倡“诗教”说。174其《正乐府序》云:
诗之美也,闻之足以观乎功;诗之刺也,闻之足以戒乎政。……由是观之,乐府之道大矣。今之所谓乐府者,惟以魏晋之侈丽, 陈梁之浮艳,谓之乐府诗,真不然矣。
175
足见皮日休在诗歌创作上主张刺时愤世、抒写民间疾苦。皮日休与元白的新乐府有直接的渊源关系,且重诗的“美刺”功能。176陈子昂诗中亦多有抨击社会黑暗、为人民的苦难呼吁,如《宴胡楚真禁所》“青蝇一相点,白璧逐成冤”。陈诗深刻反映了政治现实,其诗确有“美刺”之用,故皮日休以“诗教”说为标准而能取陈子昂之诗人形象,将陈子昂定位于诗人形象。总的来看,笔者认为皮日休主要是将陈子昂定位在诗人及政治家的形象。
177
陆龟蒙(?-881?),字鲁望。其《袭美先辈以龟蒙所献五百言既蒙见和复示荣唱至于千字提奖之重蔑有称实再抒鄙怀用伸酬谢》云:
梁元尽索虏,后主终亡隋。哀音但浮脆,岂望分雄雌。吾唐揖让初,陛列森咎夔。作颂媲吉甫,直言过祖伊。……鹿门先生才,大小无不怡。就彼六籍内,说诗直解颐。顾我迷未远,开怀溃其疑。初开凿本源,渐乃疏旁支。邃古派泛滥,皇朝光赫曦。揣摩是非际,一一如襟期。李杜气不易,孟陈节难移。信知君子言,可并神明蓍。
178
174175
罗宗强:《随唐五代文学思想史》,页255-258。
[唐]皮日休著,萧涤非、郑庆笃整理:〈正乐府序〉,《皮子文薮》卷10,页107。 176
杨世明:《唐诗史》,页671。 177
[唐]陈子昂著,彭庆生注释:〈宴胡楚真禁所〉,《陈子昂诗注》,页177。 178
[唐]陆龟蒙:〈袭美先辈以龟蒙所献五百言既蒙见和复示荣唱至于千字提奖之重蔑有称实再抒鄙怀用伸酬谢〉,[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第18册,卷六百十七,页7024。
43
从这看来,陆龟蒙亦有将梁隋之亡与“哀音”联系,即是将政治与文学联系起来。陆龟蒙直接称美陈子昂政治品德,称其气节难移,可见陆龟蒙尚有将陈子昂定位于政治家形象。陆龟蒙尚有《读陈拾遗集》可做旁证,云:
蓬颗何时与恨平?蜀江衣带蜀山轻。寻闻骑士枭黄祖,自是无人祭祢衡。179
陆龟蒙见陈氏政治遭遇上之不幸而有感陈子昂之愤愤不平,这种心境与陆龟蒙不得其遇的心境是相似的。可知,陆龟蒙眼中的陈子昂明显具备政治家形象。此外,陆龟蒙先是批评了六朝靡靡之哀音,肯定了唐代士人革新的贡献,后将陈子昂与李白、杜甫、孟浩然并举,这就与皮日休所列的人物相同。可知,陆龟蒙同样是将陈子昂主要定位于诗人与政治家形象。从陆龟蒙自诉其学诗道路就可知其为何能将陈氏定位于诗人,陆龟蒙言其“诗从骚雅得,字向铅椠正”180,可知其很大程度上是接受了儒家“诗教”观。其中侧重于儒家诗歌“美刺”说中“刺”的方面,且重视反映民生疾苦的乐府诗。181陆龟蒙的诗歌主张与陈子昂诗歌理论及实践是一致的,是故陆龟蒙能见陈子昂之诗人形象。
皮陆所处之时代背景及文学思想上相同,故能合起来探看其之所以能看见陈子昂政治家的形象且不见陈文的原因。唐宣宗大中十三年十二月(860),浙东爆发了裘甫领导的农民起义;唐懿宗咸通九年(868),庞勋起义;僖宗乾符元年
179
[唐]陆龟蒙:〈读陈拾遗集〉,[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第18册,卷六百二十九,页7219。 180
[唐]陆龟蒙:〈村夜二篇〉,[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第18册,卷六百一十九,页7129。 181
详见王锡九:〈皮、陆诗歌理论探析〉,《皮陆诗歌研究》,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4,页315-319。
44
(874),王仙芝起义;隔年,黄巢起义爆发,唐朝政权就此再也未能维系。182当时的朝政情形,可由刘允章《直谏书》了解,其云:
今天下食禄之家,凡有八入,臣请为陛下数之。节度使奏改,一入也。用钱买官,二入也。诸色功优,三入也。从武入文,四入也。虚衔入仕,五入也。改伪为真,六入也。媚道求进,七入也。无功受赏,八入也。183
由此可见,朝局黑暗,得官多自不义,为官自然不仁,儒道扫地而气节难寻。陆龟蒙《江湖散人歌》亦言“不共诸侯分邑里,不与天子专隍陴。静则守桑柘,乱则逃妻儿。”184,带着的是末世的悲哀而走向归隐。乱世之中,皮陆肯定陈子昂的政治品德,除了借陈氏之品德讽刺今之无道,亦能借咏陈子昂之不遇而悲己之不幸。
此外,皮陆皆缺乏论述陈子昂之文人形象。皮日休与陆龟蒙散文以元次山、韩愈为榜样,主张补于政教得失,是明道说的一种说法,且更将“文以明道”说发展到直接指称时病。185皮日休的文统观是“孔、孟、荀、王通、韩愈”186,其《文薮序》云“较其道,可在古人之后矣”187。188可知,皮日休文统的考量基准在“道”,故亦是以“道”为衡文标准。 为此,虽皮日休为文主张“剥非”、“补失”及指陈时病,与陈文多有相同之处,但其衡文标准放在“道”,故陈子昂文人
182183
罗宗强:《随唐五代文学思想史》,页247。
[唐]刘允章:〈直谏书〉,[清]董诰等编:《全唐文》第九册,卷八百零四,页8449。 184
[唐]陆龟蒙:〈江湖散人歌〉,[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第18册,卷六百二十一,页7146。 185
罗宗强:《随唐五代文学思想史》,页253。 186
详见何寄澎:〈唐宋古文运动中的文统观〉,《唐宋古文新探》,台北:大安出版社,1998,页260-261。 187
[唐]皮日休著,萧涤非、郑庆笃整理:〈文籔序〉,《皮子文薮》,页2。 188
何寄澎:〈唐宋古文运动中的文统观〉,《唐宋古文新探》,页261。
45
形象未能被其所取。陆龟蒙文学观点多受皮日休之影响,且推崇韩愈,则当有重“道”的一面,故陈子昂文人形象也未能被看见。
总的来看,晚唐时期,中兴成梦,政局混乱,士人明知衰败却又无能为力。陈子昂在当时古文家眼中的形象也受到士人这种心态的影响。这时期的古文家对陈子昂的形象定位主要是政治家,次为诗人,文人形象更在其次。这时期古文家对陈子昂政治家形象的高举更甚前人,凡谈及陈子昂多必谈其政治生平。士人身处乱世,中兴无望,而将视野转向历史的回顾所然,借前人之不幸,悲己之遭遇。这时期古文家尚有将陈子昂定位于诗人,主要是因陈诗抒发怀才不遇的感叹及讽刺现实社会的黑暗,与此时期的古文家的心境及所处时代背景相通。陈诗符合当时诗坛“美刺”的取向也是原因之一。值得留意的是,这种对陈氏诗人形象的定位是掺和了政治因素在里头,多有将其诗与政治遭遇连接起来。陈氏之文人形象于此时期并不明显,此时期古文家是有接受“文以明道”的观点,以“道”为衡文标准,故不将陈子昂主要定位于文人。虽刘蜕模糊中有提及陈氏文人形象,但并非重点叙述,且应是受到时代文坛风气影响所致。由是观之,这时期古文家对陈子昂诗人及文人形象的认识,基本上是延续古文兴盛期的观点。
46
结语
本文的陈子昂形象与定位考辨,以唐代古文家的视角切入,细读及分析唐古文家对陈子昂之论述,以看出陈子昂诗人、文人、政治家之形象定位,尝试结合时代背景及文学风气,探讨各种形象定位之深层原因。综合以上所有章节,可知在唐古文创作的各个阶段,陈子昂三种形象个别被高举。唐代古文开端期,陈子昂自我定位于政治家及诗人,而不着重于文。唐古文发展期,陈子昂之文人形象最为明显。进入唐古文兴盛期,陈子昂之诗人形象最为特出。时至古文运动衰弱期,陈子昂政治家形象最为高举。总的来看,陈子昂之形象于各个时期都有不同,三种形象轮流被高举。
是虽陈氏三种形象偶有重叠,笔者尝试将这三个形象之流变脉络个别看待,以总结三种形象各自在唐古文进程中之高低起伏。陈子昂虽被推为古文运动之先声,然就起自我定位来看,他并无心于文。是虽时人有见其文人形象,但主要是与政治形象联系的。至古文运动之发展期,陈子昂文人形象被高举。这是因为当时之古文家尚未有典范于前,且“文以明道”说未成形,衡文标准不以“道”为准,故陈文未能被接受,其文人形象也被高举。至古文运动兴盛期,“文以明道”说成形,古文家多以“道”为衡文标准,陈文不符合“道”之要求,故此时期古文家鲜有见陈子昂文人形象,而这种观点亦延续至古文衰弱期之古文家。由是看来,陈子昂文之影响并没有非常久远,自韩柳等人之兴起,其文人形象几乎被覆盖、消失,然这并不能否定陈子昂“以雅易郑”之功绩,其古文运动发起人的位置是无法被替代的。
47
陈子昂自我定位于诗人形象,然时人少有见其诗人形象。时至唐古文发展期,陈子昂之诗人形象亦几不可见,古文家更着力于文而鲜有留意陈诗。此外,当时诗风不尚“风骨”,与陈诗并无相似之处,故亦难推崇陈诗,陈子昂诗人形象为此不被推崇。至古文运动兴盛期,陈子昂诗人形象重新被提及且最被高举,主要是因为当时诗坛盛行尚实、重主观,要求诗歌反映社会现实及真实的情感,且当时诗风尚有追求“风骨”,这都与陈诗有相通之处,故其诗人形象与此阶段最被高举。唐古文衰弱期古文家亦是多有将其定位在诗人之形象,且着眼于陈诗内容,抒发个人之不幸抑或抨击政治之黑暗。陈子昂自我定位还包括了政治家形象,且在时人眼中,这种形象是非常明显的。在古文发展期,古文家多没有看见这种政治家形象,且不将其文与政治上发生联系。进入古文兴盛期,陈氏政治家形象虽有被提及,但也不同于陈子昂自我定位的政治家形象,更多侧重的是其仕途坎坷,且政治家形象是依附于其诗人形象之下,并非主要形象。时至古文运动衰弱期,陈子昂政治家形象再次被推举,唐朝中兴无望,士人心灰意冷之下借古讽今、悲己之不幸,而陈子昂之政治遭遇亦被当时古文家所见,故将其定位于政治家之形象。可知,陈子昂政治家形象自唐古文兴盛期以后,更多的是着眼于这形象的负面而不同于陈子昂自我定位那种积极的政治家形象。由是观之,陈子昂的三种形象确实是随着时间变迁而发生变化,而这种变化是与当时代之社会背景及文学风气脱离不了关系。
48
参考文献: 一、书目
1. 安旗主编:《李白全集编年注释》,成都:巴蜀书社,2000。
2. [唐]白居易著,朱金成笺注:《白居易集笺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8。
3. 岑仲勉:《隋唐史》,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
4. [唐]陈子昂著,彭庆生注释:《陈子昂诗注》,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
1981。
5. [唐]陈子昂著,王岚译注,周勋初、倪其心审阅:《陈子昂诗文选注》,成
都:巴蜀书社,1994。
6. [唐]陈子昂著、徐鹏校:《陈子昂集》,北京:中华书局,1960。 7. 陈子昂研究联络组、四川省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学
会联合会编:《陈子昂研究论集》,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9。 8. [唐]杜甫著,[清]仇兆鳌注:《杜诗详注》,北京:中华书局,2007。 9. [清]董诰等编:《全唐文》,北京:中华书局,2001。 10.
傅璇宗主编:《唐代文学研究年鉴》,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
2005。 11. 12.
郭预衡:《中国散文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 郭预衡:《中国散文史长编》,太原:山西出版集团、山西教育出版
社,2008。
49
13. 14.
韩理洲:《陈子昂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 [唐]韩愈,屈守元、常思春主编:《韩愈全集校注》第三册,成都:
四川大学出版社,1996。 15. 16. 17.
何寄澎:《唐宋古文新探》,台北:大安出版社,1998。 [明]胡应麟:《诗籔》,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季羡林名誉主编,张燕瑾、吕燕芬主编:《20世纪中国文学研
究·隋唐五代文学研究》,北京:北京出版社,2001。 18.
蹇长春、尹占华著:《白居易评传》,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2。 19. 20. 21.
[明]解缙等纂:《永乐大典》,北京:中华书局,1998。 李昉等编:《太平广记》,北京:中华书局,1995。
李庆甲集评点校,[元] 方回选评:《瀛奎律髓彙评》,上海:上海
古籍出版社,2008。 22.
[唐]李肇: 《唐国史补》,《文渊阁四库全书》1035册,上海:上
海古籍出版社,2003。 23.
[南朝梁]刘勰著,詹锳义证:《文心雕龙义证》,上海:上海古籍出
版社,1999。 24. 25. 26. 27.
[后晋]刘昫等撰:《旧唐书》,北京:中华书局,2002。 [唐]柳宗元著:《柳宗元集》,北京:中华书局,2000。 罗联添:《唐代文学论集》,台北:学生书局,1989。 罗宗强:《随唐五代文学思想史》,北京:中华书局,2003。
50
28. 29. 30.
[宋]欧阳修、宋祁撰:《新唐书》,北京:中华书局,2003。 [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北京:中华书局,2008。
[唐]皮日休著,萧涤非、郑庆笃整理:《皮子文薮》,上海:上海古
籍出版社,1981。 31.
[清]乾隆十五年敕编:《唐宋诗醇》,《文渊阁四库全书》1448
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 32. 33.
孙昌武:《唐代古文运动通论》,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84。 [宋]苏轼撰、[明]茅维编、孔凡礼点校:《苏轼文集》,北京:中华
书局,2004。 34.
[宋]司马光编著,[元]胡三省音注:《资治通鉴》,北京:中华书
局,2005。 35.
王得后编,李庆西注:《鲁迅杂文全编》,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
社,2006。 36. 37.
王锡九:《皮陆诗歌研究》,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4。 王云五主编、罗庸著:《唐陈子昂先生伯玉年谱》,台北:台湾商务
印书馆,1986。 38.
王运熙、杨明著:《隋唐五代文学批评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
社,1994年。 39. 40.
吴相洲:《中唐诗文新变》,北京:学苑出版社,2007。
肖占鹏主编:《隋唐五代文艺理论汇编评注》,天津:南开大学出版
社,2002。
51
41. 42. 43. 44. 45. 46.
徐文茂:《陈子昂论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杨军撰:《元稹集编年笺注》散文卷,西安:三秦出版社,2008。 杨世明:《唐诗史》,重庆:重庆出版社,1996。
[清]永瑢等撰:《四库全书总目》北京:中华书局,2003。 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章培恒、骆玉明主编:《中国文学史新著》,上海:复旦大学出版
社,2007。 47.
[清]赵翼撰,曹光甫校点:《廿二史剳记》,南京:凤凰出版社,
2008。 48.
[清]赵翼撰,王树民校正:《廿二史剳记》,北京:中华书局,
2005。 49.
中国唐代文学学会陈子昂研究会:《陈子昂研究论集(二)》,香
港:香港中国和世界出版公司,1993。
二、学术期刊
1. 白贵、李朝杰:〈论唐人对陈子昂的接受〉,《河北学刊》2010年第30卷
地2期,页88-91。
2. 李黎:〈陈子昂奏疏中的政治思想〉,《安庆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第29
卷第8期。
3. 李最欣:〈韩愈与皇甫湜关系辨正〉,《中州学刊》2009年第一期。
52
4. 林邦钧:〈“复”与“变”的互动——论陈子昂诗歌理论和创作的创新〉,
《齐鲁学刊》2003年第3期。
5. 高玉洁:〈陈子昂诗论的文学史价值〉,《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第
20卷。
6. 王辉斌:〈唐代诗人生平中的几个问题——就陈子昂、王维、权德舆生平研
究答诸生疑〉,《三峡论坛》2011年第1期。
7. 王永波:〈陈子昂集版本源流考〉,《蜀学》2011年第6辑。 8. 吴宏一:〈谈中国诗歌史上的“以复古为革新”——以陈子昂为讨论中
心〉,《北京大学学报》第44卷第三期(2007年五月)。
9. 许总:〈论陈子昂人生心态与诗风演变〉,《四川大学学报》2001年第2
期。 10.
张锡厚:〈陈子昂论略〉,《河北师院学报》1997年第3期。
53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