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编集
一、知识点:P15
二、诗经经过有目的搜集整理编成,长期研究中形成两种学术观点:
(一)搜集
1、 献诗说,先秦典籍多有记载(外证)诗经作品也有内证,此说确立无疑献诗是
提供统治者借鉴用于政事教化,这个制度极大影响到《诗经》创作目的和表现
手法,形成了赋诗言志,引诗讲诗的文化传统(P16)
2、 采诗说,先秦古籍没有明确提出这种说法,但也有多证载(外证)诗经中的作
品也有明证(P17)也是可信的。 3、 创作说。由周朝乐官、巫、史奉命创作的乐歌。诗经的搜集应当由这三个方面
共同构成。 (二)诗经的整理编辑
1、 孔子删诗说。司马迁提出。古代影响最大。依据有4.p18。但此说站不住脚。
引起学者怀疑。论据有三 p19
正确的结论应是由周朝乐官删选编定。孔子对诗经的完善。传播和保存做了巨大的贡献。
《诗经》的编集的目的p20
政治、道德、文化、教育、审美、应用、作用。
第二节《诗经》的流传
一、《诗经》最初称为诗。战国后期始称为经。始于荀子对诗尊崇。定于汗儒(汗文帝,政治经典。 二、经的流传
诗经或书后即广为流传。主要是被当作政治工具而加以运用(而愈睐愈广泛) 四家诗的问题p24
汉初 毛诗《诗故训传》 毛亨、毛?、毛? 东汉初郑玄《毛诗传?》 唐修(唐太宗) 毛诗正义 南宋。朱熹《诗集传》
第二章 诗经的分类
第一节 《诗经》编集的音乐分类
六诗说:源自《周礼》风、雅、颂为三种音乐形式,赋、比、兴是赋诗言志的方法(p28)
六义说 源自〈毛诗序〉同周礼仅名称改变 四始说。始于司马迁。分为风、十雅、大雅、颂。 四诗说(二南独立说)难以成立 p30 定论是孔颖达说p30,风、雅、颂的解释p33
结论:诗的不同用途才是风、雅、颂分类的根本原因。音乐分类是直接标准。声情、
文情、相符,音乐是形式为内容服务。
由于时代的变迁和古乐的失传对诗经由音乐分类变成内容分类是历史的必然,但汉儒分类,风、雅、颂的解释牵强,现代研究结果如下:从诗歌内容侧重划分。
第三章 周民族史诗
五大史诗<大雅>生民、公刘、绵、皇矣、大明 P39
第二节 周史诗的价值 P40
历史价值
文学价值 1、叙事中配合有描写、抒情。
2、事与描写、抒情有机结合。
姜原心理抒写、祭视场面描写序发对后稷的赞美和人们的喜悦之情 有了简单的情节和人物塑造。
3、 讲究谋扁布局的章法结构以事情发展的自然时空顺序叙述、条理分
明。 4、 讲究修辞技巧。
排比、比喻的修辞技。
叠音词摹声状物
第四章 农事诗
描写农业生产生活及与农事直接有关的政治、宗教活动是研究周代历史的重要史料,打上农业文明的烙印。
一、农业祭视诗 楚茨 良超 周初统治者重视农业生产,春夏祈谷,秋冬报祭上天祖先通过宗教活动的风俗礼制了农业生产的方式和农业经济的繁荣
七月直接农业生产生活最优秀作品(内容形式)也是风诗中最长的一篇8章88句380
字记述了农夫一年的艰苦劳动过程和生活状况种田、养蚕、纺织、酿酒、打猎、服役、凿冰、候船宫室,但劳动成果却为贵族占有穷苦生活与贵族形成鲜明对比 以时令为序,顺应农事生产生活的季节把风俗景物和农事生活结合起来平铺直叙表现生活;阶级对立及抒发的不满、哀怨。真实表现农夫的不幸与痛苦。
第五章 燕飨诗 第六章 战争徭役诗
第一节 战争诗 抗击异族侵略(平定内乱)
1、 正面描写战争的诗,歌颂爱国主义。英雄主义诗章。 《老衣》p39 教材p66 2、 对战争的厌倦 〈采薇〉p42 p66 〈 东山〉 p39 p68
第二节 徭役诗
一、士或大夫为诸侯,王服役 怕兮,君子于役。 二、下层士,庶民,农奴。为王
1、思乡,念亲之情p35 p70
2、怨尤之作
上次辅导我们主要学习了诗经的内容。传统是以音乐及作者分类。风、雅、颂新的学术观点是诗经的音乐属性已消失,按照反映的内容划分科学而现代这样就分为民族史诗,农事,战争徭役,燕飨,政治美刺,婚姻爱情诗六大类(930最后)
第七章 卿士大夫政治美刺诗
重要的一类,分美,刺两大类。美诗多在西周初中期,政治昌明上升阶段,刺多在“礼崩乐坏”的西周后期。东周初期。作者都是周代的卿士大夫。主要集中在大,十,雅中 是政治生活的反映。
第一节 政治颂美诗
(主要内容p73)对贵族阶级及政治代表人物的赞美,又分为两方面。一是德与容。二是绩与能在周人的审美眼光中内在美与外在美是统一的。内德外仪的统一是颂美诗的基本模式。这类诗在阶级论政治标准说面前曾被扣上为统治阶级歌功颂德的帽子而予以否定。现在我们
应给予新的评价。周朝在历史发展中也起着进步作用。他们的历史功绩不应抹煞。他们的人格道德是民族传统文化的结晶。应当颂扬。
第二节 讽喻怨刺诗
乱世,末世的反映也分两个方面:一是对统治者的讽喻规劝。这类诗多见于大雅。因为作者地位高,国家兴衰有切肤之痛。有更强烈的政治责任感(局中人)另一类是对黑暗现实进行揭露与批判。多为小雅,地位较低,局外人对冷静地批判。
1、讽喻规谏诗
最富代表性的为〈〈板〉〉教材有详尽分析。我们学习另一首《桑糅》〈p81〉太长了。就不讲了。
讲〈〈十月之交〉〉
这两类诗都具有强烈的批判现实精神。这种精神来自于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怀和守礼修德的自觉意识。是知识分子良好的文化修养。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政治参与意识造成了他们的批判意识对后世文人产生了深远影响。从屈原到杜甫,一代又一代。源远流长。是中国民族文化传统的一个主流思想。
第八章 婚姻爱情诗(情爱诗)
这类诗在诗经中占有重要地位。约50余首。1/6。又细分为三类p85
第一节 爱情诗 主要内容(p86)
1、 男女倾心爱慕的表白。真诚,大胆,热烈。〈〈关?〉p75,最为人称道的名篇。有
p78一首中华名句。男追女 p91〈本瓜男女相爱的回报 p78〈〈?有梅〉〉女追男 2、 男女相处的欢会
p98〈〈??〉〉携手春游的快乐。有意溶入清深意长 p79〈〈野有死菌獐〉〉取悦女子。又喜又怕的情态。 P81〈〈静女〉〉
3、 恋爱的烦恼和爱而不得的惆怅p89
p77〈汗广〉 爱的烦恼 p99〈〈??〉〉p90。相爱不得的惆怅 4、 爱情受到家族阻挠的担心,礼教的束缚。
P94〈〈将仲子〉〉 p91
如此丰富的爱情诗,生动地再现了〈〈诗经〉〉那个时代青年男女的婚恋生活。展现了淳朴又自由的上古民风,从一个则面体现了时代的精神风貌。
第二节 婚嫁诗
分两类(p92)婚姻诗与爱情诗的区别 p93
5、 婚嫁情景描写对新人的赞颂。
P87〈〈硕人〉〉p93身份显赫,姿色美艳。气度不凡,场面盛大。 P77〈〈桃夭〉〉p99桃花比喻新娘美艳,实肥叶茂比喻人丁兴旺,家业昌盛 P79〈〈燕?〉〉p96 抒发与娘亲难以割舍的亲情,送别诗之祖
第二节 弃妇诗
是描写女子婚姻不幸的诗,它有深刻的社会根源p97 由于妇女没有独立的政治地位和经济地位弃妇命运极为悲惨《氓》是代表作p99 婚姻情爱诗的价值:p100
思想价值:1、真挚的抒发出人类高尚的纯洁的爱情。
2、表现了人们淳朴诚厚的美德和对爱情的高尚理解。这是中华美德的有机组成部分
3、表达了年轻男女对爱情的热烈追求和对压迫爱情的文化氛围的反抗。 艺术价值:4点(p101)]
社会价值p102。 真实的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社会本质有认识作用。 第四节 其他
教材上重点介绍了两类。一是坏人念旧之作。抒发了 人伦情怀。一是表现民俗风
情的。
导读中介绍几首重点篇目。
P103 一是许穆夫人的〈载弛〉少数几首明确作者诗。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还有指斥贵族的诗歌,不能从一个极端主义走向另一个极端主义p106〈〈伐?〉〉硕鼠 关于诗经的艺术成就,地位和影响。诸问题请学习教材。
绪 论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分为五个时期。先秦——萌芽产生期,汉魏六朝发展成熟期——近代中西结合期。
先秦的文学理论批评以孔子为界分两个阶段,孔子以前还没有正式的文学理论批评,孔子开始,特别是文化思想的百家争鸣为都种文艺思想流派的产生提供了良好的客观条件。
第一章 儒家的文学观
第一节 孔子以“诗教”为核心的文学观
孔子是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也是第一位重要的文学理论批评家。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文学思想对中国两千年的文学创作和文学理论批评发展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孔子的文学观的核心为“诗教”。他没有??的论著。散见于<论语>中对<诗经>的评价归纳起来表现在五个方面:与他的哲学,政治,伦理,道德,文化,教育,思想,紧密结合。“诗教”强调文学要为政治教化服务,认为文学是以仁义礼乐教化百姓的最好手段(文艺为政治服务)他对文学的一系列论述都是围绕“诗教”展开的,从五个方面论述: 一、阐述了文艺与道德修养的关系
孔子认为诗、礼、乐是进行以仁为中心的道德修养的三个必经阶段,兴起修身必学诗,因为人的道德修养要从具体的感性的榜样开始,而诗经中就提供了许多这样的典范使人们言谈、立身、行事有了可靠的合乎礼仪的榜样 季氏。晨亢(孔子)弟子问伯鱼(孔子子。孔鲤)“你从父亲那里听到不同的教诲吗?“回答说:“没有:” 孔子说“不学习诗经,就不会说话。不会与人交谈。孔鲤回去后赶忙学诗。 二、与政治外交活动的关系
给予极高的评价,当时人们在政治、外交活动中为了表达自己的意图,体现一定的礼节,都需要借助于赋诗来实现<子路>学习诗经,用来治理政务,却为官治理百姓不能通达意不能治理好,出现四周各国却不能以诗恰当应对即使学的再多又有什么用呢? 三、关于批评的标准
明确提出了文字批评的标准,思无邪,思语助辞无义,一是思想内容相差不大,实际上诗经内容相互广泛,难以一个标准概括观书P6 四、论文学的社会作用
孔子从“诗教”观点出发,对文学作品的作用给予了很高的估价。子曰:“小子。。。”(阳
货)P6
光是就文字作品的审美作用而言的,惑发志意指诗歌生动的艺术形象可以激发人的精神兴奋,感情激动,获得症状的享受,可以使读者产生丰富的艺术联想与想像
观是就文字作品的社会作用而言P6(下)
群是就文字作品的团结作用而言,文字作品可以使人交流感情达到和,加强团结
怨见问答题
孔子的光观群怨说对文字的社会作用全面的分析,它对中国古代文字理论批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五、论文字的内容和形式的关系
辞达而已矣,语言文辞的作用在于充分地表达人的思维内容,形式要为内容服务,不能脱离内容要求云追求形式的华丽。质是人的内在品格,文外在仪表这种理论要求文字作品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统一的基本理论在中国文字理论批评中有主导作用 六、雅乐与郑声
第二节 孟子“与民同乐”的文字观
孟子承发展了孔子的学说成为儒家的第二位大师,文致字思想上也与孔子相一致,强调文学与政治教化的关系,他对儒家文学思想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下述两个方面:一是提出了“与民同乐”的文艺美学思想二是提出了“以意道志”“知人论世”的文学批评方法 ,与民同乐
第二章 道家的文学观
第一节 庄子崇尚自然。反对人为的文艺思想
一、崇尚自然反对人为的文艺思想
庄子崇尚自然的哲学观体现在文艺美学中就是反对人工造作的美学观。他认为最高最美的艺术是完全不依赖人力的天然艺术。而人为造作的艺术不仅不能成为最好的艺术,反而妨害人们去认识天然艺术之美。庄子的这种审美观明显的片面性,把尊重自然规律绝对化,否定了人的主观能动性,肯定自然美而去否定人工美,但客观评价他否定的是人工造作的拙劣艺术,而多达到鬼斧神工,自然造化的人工艺术美却是肯定的,他认为这种境界的人工也就是天工了(无人造痕迹)达到天工化成的程度,庖丁解牛既说此理。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蚀,道出的艺术境界。
二、虚静。物化
庄子认为要创造出最高的艺术。创作者就要达到虚静的精神状态,创作主体与客体要达到物化的状态,而在创作方法上要达到得意忘言。
虚物是庄子强调的认识道的途径和方法。也是创造最完美艺术的关键,从认识论来看。它有两重意义。一是人必须无知无欲,坐忘p15,从而进入一个空明寂静的心理状态,实际是要求人抛弃一切知识,忘掉自身存在。这样人的认识就会达到打明的境界。能从内心深处把握整个宇宙万物。洞察它的发展规律。这从认识论上讲十分荒谬。否定了社会实践对人认识过程的能动作用。但他讲的人抛弃杂念进入忘我境界。却可以自由的审美观照一切利害关系,不受私心杂念的干扰,也排除了知识对人的奴役作用,这种艺术境界对文艺创作是有积极作用的。庄子认为只有在虚静的状态中,人才能排除一切主观和客观对自己的干扰。才能
洞悉万物。深入领会创造对象的外在形态特点和内在规律,集中精力进行复杂的创造活动。使创造主体与客体融为一体,进入物化状态,这时就能创造出与自然同化技艺产品,这个道理和艺术创造完全一致。
庄子的虚静物化艺术创作论对古代文艺创作影响深远,魏晋以后广泛地运用在艺术实践中。儒,佛也讲类似道理,但都不如庄子,尤其是他的寓言故事影响大。 二、言不尽意说,得意忘言说 先讲教材上的选文。
言,指文字(口头、书面)表达的工具。意,人的思想感情,观点认识,有时也指事物的本质。规律,言意关系,在心理学是语言与思维的关系很复杂。但一些基本原理大家有共识,语言是表达思维的重要工具,它并不完美,高度抽象难以表达,仅能用符号,形象思维的生动,真实,细致。难以用语言表达但它又是一种不可替代的重要工具。正因为它本身的这种特性,因此在先秦儒道两家对它有根本不同的认识。
儒家重视言教,推崇圣人之书,认为言可尽意,对待局限性。他们通过圣人可以尽意和经过努力是可以充分达意的,以此来弥补理论的片面性。
道家却认为“言不尽意”(无为说)不言而教哲学思想的反映过分强调了语言表情达意的局限性。但他们并不排斥语言这个工具。庄子不也是用它来表达自己的学说吗?他用得意忘言说来弥补自己观点的偏拨,即语言仅是一个工具。可以帮助人们去表达意。又是必要的
庄子的言不尽意,得意忘言是理论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不可偏废。他的这种理论说出了文学创作的奥妙,因为作者为了让读者理解自己难以表达的意,要借助比喻。象征,暗示等方法来引发读者运用联想,抽象等思维形式去体悟领会作者难以表达的言外之意。举例:
唐诗人朱庆余无名。但一首诗很有名。闺意上张水部张籍。洞房昨夜停红株 以新嫁娘拜见公婆的忐忑心理喻士子应试前的微妙心理。即踌躇满志,又成败难?。构思新奇。辞义含蓄。
其次,作家创作不能言尽意,文学作品的意义和价值是双方(作者,读者)共同创作的。作者一言道尽就没意义了。要言有尽而意无穷,给读者留下思考回味的艺术空间(陌上桑,罗敷之美便是)这就是庄子对文艺创作的贡献。
产生了巨大影响。魏晋以后被直接引入文学理论,形成古代文学创作“意在言外”的传统。为意境说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文学理论批评的发展成熟期——汉魏六朝
近八百年完成了完整的文学理论体系。外儒家而内释老的文学思想基本特色开始确立。
第一节 司马迁
发奋著书说
汉人对屈原及其作品给予了全面的评价。淮南刘安是最全面。评价最高的一个。他在《离骚序》中指出屈原是借男女之情抒发贤人失志之怨。坚持高洁品行。进行政治理想。对黑暗的现实表达了极大的愤慨。司马迁在刘安评价的基础上更突出了离骚怨的特点,从个人遭遇给屈原极大同情,他指出屈原在黑暗腐朽的环境中不被任用。穷途末路被流放,积蓄了满腔怨恨不平之气。但最可贵的是直谏即不顾个人安危。为国家和百姓利益进行不妥协斗争。这种对黑暗现实的怨愤激情和直谏精神正是中国文学的优良传统p23
他的发愤著书说正是从阐明离骚盖自怨生和个人遭遇而总结出来的,在报任安书中明确表现出来。
这种观点继承和发展了孔子诗可以怨的文学思想,而又不受儒家中和思想的限制。另一
方面,又符合到家对黑暗现实愤世嫉俗的特点却又克服了道家出世的消极影响。这种思想表现出强烈的批判精神与战斗精神。强调作家在逆境中也应奋起而不能消沉逃避是中国古代具有民主精神的优秀文学传统。
这种思想表现在司马迁身上就是他实录精神。出自班固。《汉书。司马迁传赞》“然自刘向、杨雄博极群书,皆称司马迁有良史之才。服其善序事理。辨而不华,质而不俚。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
叙述 雄辩 说服力 粗野 通俗宜懂
故谓之实录。实录精神的实质是不虚美,不对统治者阿姨奉承,不掩饰他们的罪恶。秉笔直书。大胆揭露又实事求是的态度难能可贵,对否定的历史人物也真实的反映他们的面貌。不因他们的缺点过失甚至罪恶就抹杀他们值得肯定的方面,突破成见“是非颇谬于圣人:如实的反映现实的真实。并从中体会作者的褒贬。是中国古代现实主义文学创作思想的精髓。在古代有深远影响。后世一些文学家白居易、韩愈、欧阳修、王世贞都继承发展了这种精神
毛诗大序
秦灭以后。四家?诗(齐、鲁、韩为今文学家。比附曲解。咸非本义后逐渐失传。独晚毛诗一家流传。以古诗配合。以诗论史较准确。毛诗在每篇前均有题解。帮助读者理解。谓小序。首篇〈〈关?〉〉有一篇对诗经的总结后人区别称为大序。这是中国古代较早的一篇文学专题论文。提出了一些根本的理论问题。成为两千年来封建正统(儒家)的文艺纲领。影响极大。
一、反映出儒家文艺思想的保守性。它进一步发挥了《礼记。经解》的温柔醇厚诗教
说。明确强调文艺必须为巩固封建统治秩序服务提出诗歌必须起到“经夫妇或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的作用p19。诗歌创作要合于“发于情,止(节制)于礼仪原则。要服从于封建礼仪的需要。在揭露批判黑暗又必须遵循”主文而??“以文雅(不刺激的文辞。委婉方式进行批评。这也是中和美学 体现。和司马迁”发奋著书“说形成鲜明对比。肯定发于情正确。但要求用封建礼仪规范和约束。必然影响到诗歌的健康发展,而成为经学的附庸。封建说教工具。 二、讽谏说
大序也有积极的一面。它继承了孔子诗可以怨的文学思想。明确提出“上以风化下,下以讽刺上。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的讽谏说,充分肯定了文艺批评
现实的意义和作用。具有民主因素。为后来进步文学家揭露黑暗批评现实提供了理论依据。这个理论后为郑玄完善发展为美讽谏说:”论功颂德所以将顺其美刺过讥失。所以匡教其恶,各于其觉。则为法者彰显,为戒者著名。根据这个理论是建立在在文艺是现实生活的真实再现的思想基础上,由此他正确解释了变风。变雅的文学现象:国家衰败的现实在文艺中真实反映。 三、六义说
学习诗经分类。曾知道诗经分类出现过多种方法。六诗说。四始说。四诗说。影响最大的是大序提出的六义说。它全面总结了《诗经》的历史经验,它按照作品内容,地域特点区分风、雅、颂。风是某诸侯国。雅整个周王朝兴废的,它的划分有牵强之出。但它却触及到文艺创作的概括性与典型性问题。以典型具体个别的表现普遍性(概括性)
四、情志统一说
继承儒家情志结合理论,明确提出情志统一说。
它一方面肯定“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另一方面又强调诗歌
是”吟咏情性“揭示出诗歌是通过抒情来言志的特点。对文学本质比前人有了进一步认识如诗言志。
有人说 中国古代儒家诗论的总结,有些过分,但的确是哪个时代儒家文学理论的代表作。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