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14-10-14浏览次数:398字号:[ 大 中 小 ]色调调节: 届次
江东区十届人大三次会议 编号 5 类型 综合类 案由
关于建立上海自贸区应对机制的建议
提案人 徐文彪
承办部门 发改局
协办部门 商务局 正文
第一个以中国冠名的自贸区——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已运行,之前如火如荼的猜想和讨论如今逐渐变得清晰。就上海自贸区而言,它绝非仅是在上海的某些特定区域实行的以行业政策优惠为主要特征的常见型保税型试验区、更不是投资驱动型试验区,而是把它着作为承载推进改革和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的“试验田”。从政府的角度关注的是制度改革与创新对经济的促进性影响,着重于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正能量经验服务全国的改革开放。如今蓝图已经绘定,我们要深入思考和行动的是:上海自贸区的制度创新到底体现在哪些方面?它对我区正在推动的以“四大平台”为主体产业的经济会带来哪些影响?我们又该以何策略应对上海自贸区的机遇与挑战?
从发展的角度,我们认为上海自贸区短期内对我区的影响与冲击不会很大,但从长远来说,对我区发展总部经济的影响和挑战是巨大的。随着上海自贸区贸易自由化、投资自由化、金融自由化和行政体制创新的完善,尤其是金融自由化的推进,利率市场化的开放,汇率市场的开放及资本流动的更加便利化,对国际资本与国内企业在我区的设立总部基地吸引力减弱。
上海推动政府体制改革的力度很大,减少对企业的发展干预,增加了企业发展的自由度,反映在投资管理体制改革、扩大贸易方面:从第一张负面清单扩大投资领域,外资进入和中资
走出去从审批制到备案制,已经开始落实的服务业六个领域,海关的先入区后报关,先照后证等落实,这些关于投资和贸易改革措施的“先行先试”,不仅吸引海外国际资本,也会吸引我区有海外业务的企业在自贸区设立财务中心、运营中心和营销中心等功能性的企业总部,会造成我区上规模有实力的企业外迁,对我区的总部经济建设提出了重大的课题。
因此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运行以后,建议我区应尽早建立上海自贸区的应对机制,面对自贸区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应在思想止、观念上、规划上、制度上、战略上作好对应,积极推动自身的体制机制创新,迎接上海自贸区“溢出效益”,在新一轮经济快速发展中赢得先机,带动我区经济的加速发展。在建立应对机制方面的几点建议:
首先,做好思想上对接。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全国是首创,我区对自贸区的认知程度是对接的关键,这不仅涉及到政府和政策各个部门,也涉及到经济、科技、文化等各个方面,建议邀请国内自贸区研究的专家,对全区相关部门人员进行授课,组织人员参观学习自贸区先进的管理理论,从思想上先与自贸区对接。
其次,做好理念上的对接。上海自贸区的核心价值不是优惠政策,而是制度创新,也就是制度红利。在理解核心价值下,按照国际惯例、国际理念运作的上海自贸区,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学习借鉴机会。领会这些对参与、对接上海自贸区就有了现实的第一步,我们是否从加强政府职能转变,提高服务质量,减少审批,减少办事环节,减少对微观经济的干预入手进行深入,值得思考。我们应该抓住上海自贸区建立的契机,更多地去关注对接上海制度创新和管理,为推进外向型经济发展搭建更好的平台。
第三,做好战略规划上的对接。上海自贸区再好也不可能承接所有企业与服务,因此我们要积极谋求错位发展,形成与上海自贸区相配套、相协调的产业配套基地,尤其在已初步形成的金融、会展、航运、文化创意中心等四个特色服务业的优势下,进一步拓展检测中心、研发中心、结算中心等相关行业,积极主动为自贸区的建设提供配套服务,努力打造后援系统,形成互补关系。同时,我们要找准区域定位,自贸区的定位是面向全球,力争成为全球贸易中心金融中心,而我区的定位是吸引更多地方性、区域性企业和中小企业的发展。优化发展环境,扶持中小企业逐步成长壮大和引导鼓励“走出去”战略,促进总部经济的形成,进而带动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聚集。
第四,做好具体的政策措施上的对接。我们和上海人文相通、地缘相近,在行政管理体制方面的创新应当可以借鉴。如自贸区对企业实行很多优惠政策,我们又如何从政策上搞好对接,这样自贸区对我们的辐射带动、示范作用就能体现出来。同时我们还需把自贸区产生的各种优势进行利用。比如可以推动企业在自贸区内设定分支机构,真正实现与自贸区建设的“无缝衔接”,从而积极主动利用好上海的一切高端要素。
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已运行,对我区经济发展的影响也将逐渐显示出来,国家已经在研究第二批自由贸易试验区,天津舟山广东有望获批,这样对我区影响将更加明显。同样我区如果能够准确把握机遇,抓住自由贸易区辐射和溢出功能,将给我区经济带来新一轮发展。
办理结果
东发改函〔2014〕9号
区发改局关于区十届人大三次会议第5号建议的答复
徐文彪代表: 您的《关于建立上海自贸区应对机制的建议》已收悉,感谢您对我区经济发展的关注和重视,为我们进一步认识上海自贸区的意义,明确江东所处的发展机遇和挑战提供了宝贵的建议和意见。针对您的建议,我们会同区商务局进行了认真研究,现具体答复如下:
2013年9月29日,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以下简称上海自贸区)正式挂牌,是我国适应全球投资和贸易规则新变化而实施的国家战略,将给我国特别是长三角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带来深刻而又广泛的影响。宁波与上海地域相近、人缘相亲、文化相通、经济相融,两地有着割舍不断的特殊渊源。江东区与上海的黄浦区等中心城区关系密切、合作融洽。作为宁波市(长三角南翼经济中心)的现代化核心城区,我区应当主动对接上海自贸区的发展,及早布局,积极应对,背靠上海自贸区这颗“大树”种好江东经济的“高产田”。具体来说,从以下四个方面做好应对。
(一)深入学习,加强思想对接。随着自贸区建设的不断深入,自贸区“溢出效应”首先惠及周边地区,我们将做好充分准备,力争在这块蛋糕中多分一块。去年,自贸区挂牌后,政协刘良飞副主席带队我区相关部门领导在第一时间赶赴上海自贸区学习考察,而后我区多次组织业务骨干前往上海学习调研。通过深入了解上海自贸区建设的背景、意义、主要内容,我们清醒地认识到,建设上海自贸区是一项国家层面的重大战略,在其建设过程中所形成的“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将给中国经济发展特别是长三角经济发展带来深刻变革。在处理上海自贸区给地区经济带来的影响时,应当放眼长远,化被动为主动,化挑战为机遇,积极消除短期负面影响,做好分享“改革红利”的充分准备,同时,也要帮助企业解读好上海自贸区政策避免本土企业非理性涌入。
(二)深刻思考,加强理念对接。与现行的经济特区、国家新区以优惠财税政策吸引集聚企业从而推动地区发展不同,上海自贸区建设更偏重以制度创新带来的投资便利、贸易便利、融资便利等制度红利来推动发展。上海自贸区充分贯彻了十八届三中全会的精神,在经济领域让市场机制发挥决定性作用,而在公共服务、市场监管、社会管理、环境保护等政策履行职责领域大胆创新实践。我们要主动承接自贸区理念创新、管理创新成果,加大经验借鉴的深度和力度,以更广阔的视野、更先进的管理方法推动区域经济科学健康发展。目前,我区权力清单制度正在深入调研和研究制定中,将进一步简政放权,减少对微观经济的干预,从提高服务质量入手,打造江东服务企业的金名片。另一方面,我们将积极推动企业参与自贸区建设,鼓励我区优质的金融、航运、外贸等企业通过设立子公司和合资公司等方式加快“走进去”步伐,分享自贸区“制度红利”、“改革红利”。
(三)深层分析,加强战略规划对接。自贸区在管理体制上不是O型的封闭运作,而是U型的半开方式运作,这意味着自贸区与周边地区的联动成为必然,江东“六大经济”发展格局与自贸区扩大开发的服务业重点行业不谋而合,我们要充分利用好与上海的区位优势,大
力实施创新强区战略,强化区域创新意识和改革意识,在创新政策上进一步与上海接轨,与国际接轨,政企合力推进现代服务业与自贸区的联动发展。目前,我们正在着手开展“十三五”规划编制工作,在规划编制的背景中必须考虑到上海自贸区因素,即坚持与上海错位发展、特色发展,明确我区功能定位,吸引更多优质的地方性、区域性企业,加大对上海乃至全球产业转移新动向的关注力度,重点跟踪服务好自贸区内有对外扩张需求和投资意向的优质服务业企业,落实好针对性招商。主动承接自贸区人才、资金等资源外溢,加大引进具有国际视野的高层次管理人才和具有行业领先水平的技术型人才力度,为江东发展提供人力保障,同时,鼓励企业通过自贸区,扩宽资本引进的渠道。
(四)深化研究,加强政策措施对接。在吃深吃透自贸区政策的同时,我们要高度重视解决企业发展中的困难和问题,用活用好现有政策,组织宣讲解读、上门服务,扩大企业政策知晓面,通过灵活运用政策营造一流的企业发展环境,加强对区内优质企业的吸附力。要进一步深化细化改革路径,对于在发展过程中长期积累形成的矛盾和问题,要深究根源,复制上海自贸区在突破改革瓶颈的经验,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突破,力争再创体制机制新优势。目前,江东区总部经济扩量提质、楼宇经济综合提升三年行动计划都已明确实施方案, “改革创新推进年”活动全面推开,明确了今年全区改革4大领域确定18个方面的重点任务,建立相关专项领域改革推进小组,各项任务正抓紧推进中,部分改革事项取得实际进展,全区上下正目标一致地共同奋斗,努力将改革红利转化为发展动力。
徐文彪代表,以上是我们对您提案的书面答复。再次表示感谢!
联系人:胡欣奕 联系电话:
联系地址:福明路511号
江东区发展和改革局
2014年6月26日
宁波市江东区发展和改革局办公室 2014年6月26日印发
协办意见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