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直线和平面的三种位置关系:
1. 线面平行
l
α符号表示:
2. 线面相交
lAα符号表示:
3. 线在面内
αl符号表示:
二.
平行关系:
1. 线线平行:
方法一:用线面平行实现。
ll//ll//m mm
方法二:用面面平行实现。
l//βγll//m αmm方法三:用线面垂直实现。 若l,m,则l//m。 方法四:用向量方法:
若向量l和向量m共线且l、m不重合,则l//m。2. 线面平行:
方法一:用线线平行实现。
l//mml// l
方法二:用面面平行实现。
//βlll// α方法三:用平面法向量实现。
nl若n为平面的一个法向量,
nl且l,则l//。
α3. 面面平行:
方法一:用线线平行实现。
l//l'm//m'βmll,m且相交//αm'l'l',m'且相交
方法二:用线面平行实现。
l//βmlm//// l,m且相交α
三.垂直关系: 1. 线面垂直:
方法一:用线线垂直实现。
llAClABACABAl
αACBAC,AB方法二:用面面垂直实现。
βlml mlm,lα2. 面面垂直:
方法一:用线面垂直实现。
βlll α
1 / 12
方法二:计算所成二面角为直角。 3. 线线垂直:
方法一:用线面垂直实现。
lmα中)为直线l与面所成的角。
PAθnαAθPOllm
m
αO
(2)范围:[0,90]
当0时,l或l// 当90时,l (3)求法: 方法一:定义法。
步骤1:作出线面角,并证明。 步骤2:解三角形,求出线面角。 (三) 二面角及其平面角
(1)定义:在棱l上取一点P,两个半平面内分别作l的垂线(射线)m、n,则射线m和n的夹角为二面角—l—的平面角。
mnPl方法二:三垂线定理及其逆定理。
PAOPOlOAlPA l
αl方法三:用向量方法:
若向量l和向量m的数量积为0,则lm。 四.夹角问题:
(一) 异面直线所成的角: (1) 范围:(0,90] (2)求法: 方法一:定义法。
步骤1:平移,使它们相交,找到夹角。 步骤2:解三角形求出角。(常用到余弦定理) 余弦定理:
a
(2)范围:[0,180] (3)求法: 方法一:定义法。
cosabc
2ab222cbθ步骤1:作出二面角的平面角(三垂线定理),并证明。 步骤2:解三角形,求出二面角的平面角。 方法二:截面法。
步骤1:如图,若平面POA同时垂直于平面和,则
(计算结果可能是其补角)
方法二:向量法。转化为向量的夹角 (计算结果可能是其补角):
CθABcosABACABAC
交线(射线)AP和AO的夹角就是二面角。
βPθαOA(二) 线面角
(1)定义:直线l上任取一点P(交点除外),作PO于O,连结AO,则AO为斜线PA在面内的射影,PAO(图
步骤2:解三角形,求出二面角。
2 / 12
方法三:坐标法(计算结果可能与二面角互补)。
2.线面距、面面距均可转化为点面距。 3.异面直线之间的距离 方法一:转化为线面距离。
n1θn2mn
步骤一:计算cosn1n2
n1n2n1n2如图,m和n为两条异面直线,n且m//,则异面直线m和n之间的距离可转化为直线m与平面之间的距离。
方法二:直接计算公垂线段的长度。 方法三:公式法。
BcaAm
步骤二:判断与n1n2的关系,可能相等或者互补。 五.距离问题: 1.点面距。 方法一:几何法。
PdnbDm'CAO
步骤1:过点P作PO于O,线段PO即为所求。 步骤2:计算线段PO的长度。(直接解三角形;等体积法和等面积法;换点法)
如图,AD是异面直线m和n的公垂线段,m//m',则异面直线m和n之间的距离为:
dc2a2b22abcos
试题典例
考点1 点到平面的距离
A A1 例1如图,正三棱柱ABCA1B1C1的所有棱长都为2,D为CC1中点.(Ⅰ)求证:AB1⊥平面A1BD; (Ⅱ)求二面角AA1DB的大小;(Ⅲ)求点C到平面A1BD的距离.
C B
D
C1
B1
解答过程(Ⅰ)取BC中点O,连结AO.
△ABC为正三角形,AO⊥BC.
A A1F C 正三棱柱ABCA1B1C1中,平面ABC⊥平面BCC1B1,
O 3 / 12
D C1B1
B
AO⊥平面BCC1B1.连结B1O,在正方形BB1C1C中,O,D分别为BC,CC1的中点, B1O⊥BD,
AB1⊥BD.
在正方形ABB1A1中,AB1⊥A1B, AB1⊥平面A1BD.
(Ⅱ)设AB1与A1B交于点G,在平面A1BD中,作GF⊥A1D于F,连结AF,由(Ⅰ)得AB1⊥平面
A1BD.AF⊥A1D, ∠AFG为二面角AA1DB的平面角.
在△AA1D中,由等面积法可求得AF45,5又AG1AB12, sin∠AFGAG210.
2AF4545所以二面角AA1DB的大小为arcsin10.4(Ⅲ)△A1BD中,BDA1D5,A1B22,S△A1BD6,S△BCD1.在正三棱柱中,A1到平面BCC1B1的距离为3.设点C到平面A1BD的距离为d.由VABCDVCABD,得1S△BCD11313S△BCD2.3S△A1BDd,d3S△A1BD2
点C到平面A1BD的距离为2.
2解法二:(Ⅰ)取BC中点O,连结AO.
△ABC为正三角形,AO⊥BC.
在正三棱柱ABCA1B1C1中,平面ABC⊥平面BCC1B1,
AD⊥平面BCC1B1.
取B1C1中点O1,以O为原点,则B(1,OB,OA的方向为x,y,z轴的正方向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0,0),OO1,
2,0), D(11,,0),A1(0,0,3),B1(1,2,3),A(0,z A F C O B 4 / 12
A1 AB1(1,2,3),BD(210),2,3). ,,,BA1(1AB1BD2200,AB1BA11430,
D C1B1
y AB1⊥BD,AB1⊥BA1.
x AB1⊥平面A1BD.
(Ⅱ)设平面A1AD的法向量为n(x,y,z). AD(11,,3),AA1(0,2,0).
n⊥AD,n⊥AA1,
xy3z0,y0, nAD0,2y0,x3z.nAA10,令z1得n(3,01),为平面A1AD的一个法向量. 由(Ⅰ)知AB1⊥平面A1BD, AB1为平面A1BD的法向量.
cosn,ABnAB1336.
14222nAB1二面角AA1DB的大小为arccos6.
4(Ⅲ)由(Ⅱ),AB1为平面A1BD法向量, BC(2,0,,0)AB1(1,2,3).
点C到平面A1BD的距离dBCAB122.
AB1222考点2 异面直线的距离
例2 已知三棱锥SABC,底面是边长为42的正三角形,棱SC的长为2,且垂直于底面.E、D分别为BC、AB的中点,求CD与SE间的距离.
解答过程: 如图所示,取BD的中点F,连结EF,SF,CF,
EF为BCD的中位线,EF∥CD,CD∥面SEF,CD到平面SEF的距离即为两异面直线间的距离.又线面之间的距离可转化为线CD上一点C到平面SEF
的距离,设其为h,由题意知,BC42,D、E、F分别是AB、BC、BD的中点,
CD26,EF1CD6,DF2,SC22 5 / 12
VSCEF111123EFDFSC622 32323在RtSCE中,SE在RtSCF中,SF又EFSC2CE223
SC2CF2424230
123231,解得h 6,SSEF3 由于VCSEFVSCEFSSEFh,即3h333323. 3故CD与SE间的距离为
考点3 直线到平面的距离
例3. 如图,在棱长为2的正方体AC1中,G是AA1的中点,求BD到平面GB1D1的距离. 思路启迪:把线面距离转化为点面距离,再用点到平面距离的方法求解. 解答过程:解析一BD∥平面GB1D1,
D1 A1H G D A
O1 C1B1BD上任意一点到平面GB1D1的距离皆为所求,以下求
点O平面GB1D1的距离,
C O B B1D1A1C1,B1D1A1A,B1D1平面A1ACC1,
又B1D1平面GB1D1 平面A1ACC1GB1D1,两个平面的交线是O1G, 作OHO1G于H,则有OH平面GB1D1,即OH是O点到平面GB1D1的距离. 在O1OG中,SO1OG又SO1OG11O1OAO222. 221126OHO1G3OH2,OH. 223即BD到平面GB1D1的距离等于
26. 3小结:当直线与平面平行时,直线上的每一点到平面的距离都相等,都是线面距离.所以求线面距离关键是选准恰当的点,转化为点面距离.本例解析一是根据选出的点直接作出距离;解析二是等体积法求出点面距离. 考点4 异面直线所成的角
6 / 12
ADOCEB例4如图,在Rt△AOB中,OABπ,斜边AB4.Rt△AOC可以通过Rt△AOB以直线AO为轴旋转
6得到,且二面角BAOC的直二面角.D是AB的中点. (I)求证:平面COD平面AOB; (II)求异面直线AO与CD所成角的大小. 解答过程:(I)由题意,COAO,BOAO,
BOC是二面角BAOC是直二面角,
COBO,又AOBOO,CO平面AOB,
又CO平面COD.平面COD平面AOB.
(II)作DEOB,垂足为E,连结CE(如图),则DE∥AO, CDE是异面直线AO与CD所成的角.
在Rt△COE中,COBO2,OE1BO1,CECO2OE25.
2又DE1AO3.在Rt△CDE中,tanCDECE515.
2DE33异面直线AO与CD所成角的大小为arctan15.
3解法2:(I)同解法1.
(II)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Oxyz,如图,则O(0,0,0),A(0,0,0),D(010,23),C(2,,,3), ,,3), OA(0,0,23),CD(21cosOA,CDOACDOACDzAD66.
42322异面直线AO与CD所成角的大小为arccos6.
4xCOBy小结: 求异面直线所成的角常常先作出所成角的平面图形,作法有:①平移法:在异面直线中的一条直线上选择“特殊点”,作另一条直线的平行线,如解析一,或利用中位线,如解析二;②补形法:把空间图形补成熟悉的几何体,其目的在于容易发现两条异面直线间的关系,如解析三.一般来说,平移法是最常. 用的,应作为求异面直线所成的角的首选方法.同时要特别注意异面直线所成的角的范围:0,
2
S考点5 直线和平面所成的角
例5. 四棱锥SABCD中,底面ABCD为平行四边形,侧面SBC底面ABCD.已知∠ABC45,AB2,BC22,SASB3.
DCAB 7 / 12
(Ⅰ)证明SABC;
(Ⅱ)求直线SD与平面SAB所成角的大小.
解答过程:(Ⅰ)作SO⊥BC,垂足为O,连结AO,由侧面SBC⊥底面ABCD,得SO⊥底面ABCD. 因为SASB,所以AOBO,
又∠ABC45,故△AOB为等腰直角三角形,
S AO⊥BO,由三垂线定理,得SA⊥BC.
(Ⅱ)由(Ⅰ)知SA⊥BC,依题设AD∥BC, 故SA⊥AD,由ADBC22,SA得 SO1,SDD C A
O B
3,AO2,1SAAB2.
22211. △SAB的面积S11AB2连结DB,得△DAB的面积S21ABADsin1352 233设D到平面SAB的距离为h,由于VDSABVSABD,得1hS11SOS2,解得h2. 设SD与平面SAB所成角为,则sinh222.
SD1111所以,直线SD与平面SBC所成的我为arcsin22.
11解法二:
(Ⅰ)作SO⊥BC,垂足为O,连结AO,由侧面SBC⊥底面ABCD,得SO⊥平面ABCD. 因为SASB,所以AOBO.
S 又∠ABC45,△AOB为等腰直角三角形,AO⊥OB. 如图,以O为坐标原点,OA为x轴正向,建立直角坐标系Oxyz, D0,1),SA(2,A(2,0,0),B(0,2,0),C(0,2,0),S(0,0, 1), zGC OA EB yxCB(0,22,0),SACB0,所以SA⊥BC.
22, (Ⅱ)取AB中点E,E,,022221. 连结SE,取SE中点G,连结OG,G,,442 8 / 12
221,22,AB(OG,,SE14422,2,2,2,0).
SEOG0,ABOG0,OG与平面SAB内两条相交直线SE,AB垂直.
所以OG平面SAB,OG与DS的夹角记为,SD与平面SAB所成的角记为,则与互余. D(2,22,0),DS(2,221,).
cosOGDSOGDS22,sin22,
1111所以,直线SD与平面SAB所成的角为arcsin22.
11
小结:求直线与平面所成的角时,应注意的问题是(1)先判断直线和平面的位置关系;(2)当直线和平面斜交时,常用以下步骤:①构造——作出斜线与射影所成的角,②证明——论证作出的角为所求的角,③计算——常用解三角形的方法求角,④结论——点明直线和平面所成的角的值. 考点6 二面角
例6.如图,已知直二面角PQ,APQ,B,C,CACB,
BAP45,直线CA和平面所成的角为30.
(I)证明BC⊥PQ
(II)求二面角BACP的大小.
过程指引:(I)在平面内过点C作CO⊥PQ于点O,连结OB. 因为⊥, C P B
A
Q
PQ,所以CO⊥,
C P
B O H
A
Q
又因为CACB,所以OAOB.
而BAO45,所以ABO45,AOB90, 从而BO⊥PQ,又CO⊥PQ,
所以PQ⊥平面OBC.因为BC平面OBC,故PQ⊥BC. (II)由(I)知,BO⊥PQ,又⊥,PQ,
BO,所以BO⊥.过点O作OH⊥AC于点H,连结BH,由三垂线定理知,BH⊥AC.故
9 / 12
BHO是二面角BACP的平面角.
由(I)知,CO⊥,所以CAO是CA和平面所成的角,则CAO30,
不妨设AC2,则AO3,OHAOsin303. 2在Rt△OAB中,ABOBAO45,所以BOAO3,于是在Rt△BOH中,
tanBHOBOOH32.故二面角BACP的大小为arctan2. 32小结:本题是一个无棱二面角的求解问题.解法一是确定二面角的棱,进而找出二面角的平面角.无棱二面角棱的确定有以下三种途径:①由二面角两个面内的两条相交直线确定棱,②由二面角两个平面内的两条平行直线找出棱,③补形构造几何体发现棱;解法二则是利用平面向量计算的方法,这也是解决无棱二面角的一种常用方法,即当二面角的平面角不易作出时,可由平面向量计算的方法求出二面角的大小. 考点7 利用空间向量求空间距离和角
例7. 如图,已知ABCDA1B1C1D1是棱长为3的正方体, 点E在AA1上,点F在CC1上,且AEFC11. (1)求证:E,B,F,D1四点共面;
D1C1 B1A1
F M D
E
2(2)若点G在BC上,BG,点M在BB1上,GM⊥BF,垂足为H,
3求证:EM⊥平面BCC1B1;
(3)用表示截面EBFD1和侧面BCC1B1所成的锐二面角的大小,求tan. 过程指引:(1)如图,在DD1上取点N,使DN1,连结EN,CN,则
C
H G B
A
D1C1 B1A1
AEDN1,CFND12.M
因为AE∥DN,ND1∥CF,所以四边形ADNE,CFD1N都为平行四边形.从
F N
E
H G B
A
D
AD,FD1∥CN. 而EN∥C
BC,所以EN∥BC,故四边形BCNE是平行四边形,由此推知CN∥BE,从而又因为AD∥FD1∥BE.因此,E,B,F,D1四点共面.
10 / 12
(2)如图,GM⊥BF,又BM⊥BC,所以∠BGM∠CFB,
BMBGtan∠BGMBGtan∠CFBBGBC231. CF32BM,所以ABME为平行四边形,从而AB∥EM. 因为AE∥又AB⊥平面BCC1B1,所以EM⊥平面BCC1B1.
(3)如图,连结EH.因为MH⊥BF,所以BF⊥平面EMH,得EH⊥BF.于是∠EHMEM⊥BF,是所求的二面角的平面角,即∠EHM.
因为∠MBH∠CFB,所以MHBMsin∠MBHBMsin∠CFB
BMBCBC2CF2133222EM3, tan13.
MH13 解法二:
(1)建立如图所示的坐标系,则BE(3,3,3), 01),,BF(0,3,2),BD1(3,所以BD1BEBF,故BD1,BE,BF共面. 又它们有公共点B,所以E,B,F,D1四点共面.
D1C1 z A1B1 2,z, (2)如图,设M(0,0,z),则GM0,3F M D y E x
2而BF(0,3,2),由题设得GMBF3z20,
3得z1.
因为M(0,0,1),E(3,0,1),有ME(3,0,0),
C
H G B A 又BB1(0,0,3),BC(0,3,0),所以MEBB10,MEBC0,从而ME⊥BB1,ME⊥BC. 故ME⊥平面BCC1B1.
(3)设向量BP(x,y,3)⊥截面EBFD1,于是BP⊥BE,BP⊥BF.
而BE(3,01),,BF(0,3,2),得BPBE3x30,BPBF3y60,解得x1,y2,所以BP(1,2,3).
又BA(3,. 0,0)⊥平面BCC1B1,所以BP和BA的夹角等于或π(为锐角)
11 / 12
于是cosBPBABPBA1. 14故tan13.
12 / 12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