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魂断长平冤赵括

2023-04-02 来源:星星旅游

魂断长平冤赵括

  历史长河中,我们每个人其实都是一颗小得不能再小的尘埃。

  只不过是那不经意的一瞥,几千年就犹如弹指一挥间。

  ——题记

  谁曾忆,万军从中,纵横奔驰,奋勇杀敌。

  只记下,有勇无谋,骄傲恣意,纸上谈兵。、

  赵括犯下的错,被无数人饶有兴致的谈论过,被无数人冷嘲热讽地讥笑过,被无数史书叱责鞭挞过。然后犹如一个戛然而止的庞大夏末,开始潜移默化地逐渐降温。他早已丧失盛夏的酷暑霸气,已不再能骚动人心,温度被秋风搅和两下就随着残叶飘落。

  但这个错误却被后人永久地钉在了历史的耻辱柱上,修在成语字典中。

  历史上的赵括,难道真的是像书上说的那样,仅会“纸上谈兵“么?

  诚然,在历史的眼光中,赵括是一个只会夸夸其谈而并没有真正带兵才能的人;在世人的印象里,赵括是一个从小背负着“神童“的光环,实际上只是个挥霍着天才的笨蛋而已;甚至在赵括的母亲心里,她的儿子也是不争气的,在他还未动身前,就向赵王上奏请求撤销任命。

  这样一来,似乎长平一战的失败原因定是在这赵括身上了。他目光短浅,目中无人,不听老将的忠劝,率军轻入,搭上全军四十万人的性命。

  但是,我们不能忽视:秦国在历经商鞅变法后实力大增,赵国实力本身就无法与之抗衡;廉颇制定的消耗秦国兵马的立意虽好,但赵军仍也是外来之宾,时间一长,补给一样跟不上,秦赵必定两败俱伤;而赵括虽率军深入成为孤军,但他们仍在內无粮草外无救兵的困苦条件下坚持了四十六天,赵括即使在这种情况下也没有停止厮杀,使秦军伤亡惨重。

  这一切的客观主观因素,为什么历史和世人总是忽视而只是抓住了赵括的失误呢?

  一个决策的失误意味着什么?

  可以这么说:意味着长平之战本身就是一个输定了的战争。

  如果早派良将援军协助廉颇而并非换将。

  如果早日启用合纵之策,使兵无后顾。

  如果没有如果,结局是不是会不一样?

  但是战争就是战争,它的字典里只有输赢没有如果。

  多少年后,赵括嫡孙,东汉开国功臣马援那句流传千载并身体力行的“男儿当要死于边疆,以马革裹尸还带耳。”又令多少良将须眉感叹不已。

  其实,这应该也是赵括想说的吧,这句话流淌在他的血液里并让他的儿孙履行,若他泉下有知,他也是欣慰的吧!

  即使被天下人诟病,然他一身傲骨不屈。

  仍记得,长亭之外,残阳之下,一抔干土,厚葬殇魂。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