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小学作文命题针对性的分析
小学教师教学作文的对象是小学生,命题就要面向小学生,因而命题应具有很强的针对性。除了每册单元基本训练里的作文训练之外,教师往往要再命题让学生练笔,如何有针对性地命题就成了教师思考的一大难题。我以为针对性地命题,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给予考虑。
即兴命题,命有所写。
即兴是对眼前景物有所感触,临时发生兴致而创作。如果教师能抓住学生因某事某活动而喜而忧,构思一道围绕此情此景为中心的命题,学生即景生情而写下一篇短小作文,写得真实而不离主题,这便是抓准了学生情不自禁的“情”而命题所产生的效应。因此,平时应留心学生的心理。当学生为集体活动、竞赛的胜利而欣喜若狂时,为班级期考平均分偶然下降而遗憾时,为中队连续获得四面红旗而喜悦时,为同学间发生意想不到的收获而激动不已时,即刻精心出一道题目,如《记一次教训》、《我懂得了一个道理》、《班级里的新鲜事》、《意想不到的事》……写起来,特别深刻。这些题目在学生的内心已经有了感触,有酝酿,有材料,教师的命题也对准学生的思想感情,从而收到较好效果。
深入生活,提炼命题。
教师常常在一节课里让学生练笔,要求对准生活的某个镜头写短小精悍的文章。针对学生生活实际命题作文,是捕捉命题的好时机,也是利用短时间练笔的一种好办法。这就要求教师命题要小,选材要宽,一旦命题,材料就把握了。这种命题很灵活,很自由。教师先为学生示范命题,学生便跃跃欲试提炼命题了,往往会产生出更贴近生活,更新颖的题目,比如针对紧张的学习生活,命题《紧张》;父母唠叨催命,作业多,补课多,命题《烦恼》;饥肠辘辘写《饿》,赶夜路出《怕》……这种针对性地从生活的某个新的角度思考命题。
作文时,虽然在《小学生作文逊之类的读物里找不到仿写材料,但以学生生活实际为立足点,消除了以往只服从教师的大命题的从众心理,做到命题常中有变,富有新鲜感,摆脱了没东西可写,人云亦云的僵局。学生感受到这种命题有趣,也有内容可写,写作兴致油然而生,便展开了想象的翅膀,自己命题写下了生活中《乐极生悲》一幕,见闻《奇》,这事真《妙》,生活小曲《犹豫了》、《吃面》……这样,深入生活自由地提炼命题的过程,也是学生进行审题、选材、确定中心的过程。在选择命题中,学生有了新发现、新观点、新见解,融进了创造思维,发挥了创造想象力。
依纲扣本,深入浅出。
单元作文训练是本单元作文训练的重点,也是与本单元阅读要求紧密相联的。要认真训练,力求过关,扎实巩固,就得研究它。比如小学语文第十二册基训一中的作文训练:写一件你听到或者到的表现社会主义新风尚的事,先确定中心,然后按顺序写,注意写得具体些。像这样一道只提要求,而无命题的作文训练,当我们帮助学生审清题意后,是否就可以放手让学生动笔写了呢?不,这当中如何为这一写作训练命题是个关键的环节。命题要抓住作文训练的内容要求部分:“一件你听到或看到的表现社会主义新风尚的事, ” 再思考给学生什么题目范围,接着去命题。命题时,既考虑“听到”、“看到”的地点(校园、庭、社会)又要思考表现“新风尚”的事。以内容命题《校园里的一件新鲜事》、《街头一件新事》……以中心命题《助人为乐》、《心灵美》、《温暖》……抒情式的命题《一股暖流涌进心窝》、《不是亲人胜似亲人》、《难忘的深情》、《我心中的歌》。学生看到这些贴近生活的题目,就有了内容,有了中心,有了明确的训练目标,这样便使貌似难题实则不难了。
观察入手,移面于点。
教师带学生春游或秋游之后,往往以《春游》或《秋游》为题让学生作文,这样题目大,范围宽,难切题。是否从《春游》、《秋游》这个面上的大命题落实到点上去命题,让学生作文呢?这就要有针对性地在游览中,仔细察看周围景物,抓住一两个观察点,进行命题,达到移面于点,一题散写的目的。如游石竹山,山上一片野芋,美极了,可命题《天芋》;山间有棵奇特的树,树上一半长着绿叶,一半是枯叶,真神奇,可命题《双季树》;有个山坳全是岩石,千奇百怪,可写《岩石赞》。命题对准了大自然的绮丽,这些题目拓
宽了学生“春游”的视野,有着写不完的大自然景点。还可以赞美劳动人民的智慧为中心,从观察入手设计命题,如数不清的层层石阶,是劳动人民搬上山坡的,它高耸入云,我们设想命题《云梯》;他们亲手建造古香古色的亭,可让学生写《古亭》、《神亭》;有座小桥,似蓝天白云中架起,可谓天险,可指导学生写《通天桥》……针对眼前事物,学生在大自然里通过观察,选择命题写作,这使是移面于点,一题散写的好处所在。
针对性命题是提高写作水平的方法之一。或许有人以为这与毕业会考命题有距离,初考时常有所谓“这题未写过,老师没围到题”之类说法,甚至要孩子背几篇范文带入考场,这显然不妥。其实,一旦学生掌握了写作方法,进入考场一 样应付自如,这就叫万变不离其宗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