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8日下午,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赴恩施暑假社会实践队来到木贡村委会,并就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保护工作与民间艺人代表及木贡村文体服务中心的唐主任进行交谈。
下午三时许,队员们乘车来到木贡村委会,并且见到了民间艺人代表和问题服务中心的唐主任。唐主任以及民间艺人代表对于实践队队员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本次访谈气氛活跃,融合艺人表演、负责人介绍和队员提问等方式。
访谈在一位老艺人的歌声中开始。宋冬菊老人为大家演唱民歌《郎在高坡打伞来》,并向队员们介绍了这首歌曲的歌词大意及传递的情感。随后,唐主任简要介绍了山民歌形成的原因,他表示,由于山区地形限制,恩施地区农人通过唱民歌的方式来传递情意、表达在农事生活中的感受。
随后,5位民间艺人进行了花锣鼓表演和薅草锣鼓表演,乐曲粗犷、节奏明快。队员们对艺人的`表演纷纷赞赏,并进行拍照、录制等活动。唐主任向队员们介绍了花锣鼓表演的基本组成和在现阶段的主要用途。唐主任表示,花锣鼓演奏主要由唢呐演奏、碗锣演奏等五部分组成,各个部分相互配合,不可分割。在谈到花锣鼓在现阶段的主要应用情况时,唐主任表示,花锣鼓在现阶段主要用于丧事。在恩施地区,请专业的花锣鼓团队在入葬前夜进行演奏是当地风俗之一,表演花锣鼓的艺人也会得到相应的报酬。
在队员提问环节,队员王怡然询问了近些年花锣鼓的需求人数的变化情况。唐主任谈到这个问题时表示,近些年木贡村对于花锣鼓有需求的人数并未出现较大的变化。唐主任说到,演奏花锣鼓是一种乡俗,至今在当地仍然很盛行,花锣鼓队伍的需求人数与入葬的老人的至亲数量密切相关。
艺人代表们谈到了目前花锣鼓发展遇到的一些问题。他们表示,由于从事花锣鼓演奏经济效益低,所以年轻人学习花锣鼓的热情并不高,这可能导致数年之后出现技艺失传的问题。
在谈到沐抚政府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相关问题及工作时,唐主任表示,沐抚当地政府对于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采取了一些初步措施,但是仍然有很多方面要继续努力。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