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我看到的中国教育

2024-07-18 来源:星星旅游

我看到的中国教育

  刚刚度过了祖国母亲的生日,按道理该是欢庆的时刻,可我心中的想法还是忍不住要倾倒出来。

  六十七年的光阴,的确是见证了新中国从襁褓中的婴儿长成茁壮的青年,这位年轻人风华正茂、志向远大,但同时又年轻气盛。作为中国当代的年轻人,我看到的是祖国的未来一片光明,我心中充满了希望,但又心存忧虑。因为这个社会并非我们想得那么美好,他依然是无知的。而他的无知就体现在对于青少年的教育——胡来。

  早在2019年爆出的“杨永信事件”让我很是愤慨,虽然事情原委我也是近来才弄清楚的,但我一直觉得这种行为扼杀人性,极不人道。“网瘾”几乎是当代青少年最大的成长问题,每个家长都十分的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戒网”,因为网瘾影响的是孩子的学业和前程。

  “电击治疗网瘾”我是第一次听说。在中国的字典里,瘾是指由于中枢神经,经常受到刺激而形成的习惯性行为,或又泛指浓厚的兴趣。从这两句话中,我皆未看到有类似于病症的定义,而现代人却要将“嗜网”看成一种病予以电击式的治疗,尤其荒唐。青少年之所以沉迷网络,是因为他们的现实生活空虚、无聊、枯燥。因何而空虚、无聊、枯燥?仔细想想,这么多大众眼中所谓的“网虫”有多少是能够在假期里得到父母的陪伴的,不多吧。当很多孩子有了“嗜网”的倾向时,有的家长开始醒悟,是否晚了?

  很多家长都会以“赚钱养家”为由,以借口无暇陪伴子女。可以理解,但是否有人想过物质上的缺失可以补足,精神上呢?许多家长在孩子接受“电击”之前都会说:“宁愿让他被电击,也比将来送他进牢房强”。无论是染上“网瘾”,还是最终走进牢房,试问整个社会,根源何在?——都是教育出了问题!

  又想起年前发生的“泰州监考老师猝死考场”的事件,此事一出,社会各界便开始抨击、批判当代青少年自私,冷漠无情,对师长毫不关心。作为当代青少年中的一员,我对此表示不平。因为我想到的是“扬州中学生刮车后留下联系方式”,“14岁男孩扶摔倒老人反被诬陷”还有2019年发生的小悦悦事件。一边是刮花了路边的车辆苦等车主无果,便留下字条的中学生,和路遇老人摔倒上前搀扶的14岁男孩,一边是目睹两岁女童被车辆多次碾压,而无动于衷的十多名路人。以此对比,中国社会竟高呼青少年冷漠自私,不觉得脸红吗?仅以点的现象,来定义面的问题,是当今中国人最无耻的行为。

  十多年前有一则广告语,叫做“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意思是家长应以榜样的姿态,来教育子女,而不是只许州官放火,不准百姓点灯。社会对于我们青少年来讲就是我们共同的父母,社会的一言一行都被孩子们看在眼里,记在心里。

  腾讯作为目前在中国最受网民欢迎的网络平台,每天发布的新闻大多都是明星,娱乐,手机,游戏,少见有关于青少年成长的词条,试问在这样一个社会环境之下,中国当代青少年如何成长?青少年每天接触的都是关于明星结婚、明星出轨、明星演出等新闻,在对于社会现象没有多少认知的情况下,随意符合某明星的言论。于是明星就像获得拥戴一样,让言论变成一种圈粉的工具,继续误导青少年。

  明星,娱乐这些看起来与青少年毫不相干的东西,却成了青少年关注度最高的焦点。每天他们口中讨论的都是些明星,闲暇生活中又充斥着游戏,如此一来,中国青少年何来希望可言。

  与此同时,青少年还肩负着家庭的“希望”,与其说是希望,不如说是欲望。教育的初衷是让每个人都有文化,让每个人都懂礼义廉耻,但是慢慢地教育发展成了赚钱的方式,读书就是为了赚钱,家长的这种观念让许多学生深受其害。

  许多孩子从小被灌输的都是“努力读书才能赚大钱”,而非“要树立远大的抱负,实现人生价值”,这两者是截然不同的。大人会将孩子拥有自己的理想和抱负视为一种叛逆,从而加以打压。要知道,几十年前的“棍棒底下出孝子”在当代社会已经不管用了,如今需要的是人格教育。正确的教育需要的是循循善诱,而不是所谓的“电击疗法”就能取而代之的。如今我们这一代,在这样的教育体制下已经受尽了摧残,此时便应当树立远大的理想,努力去实现人生的价值,要向社会证明我辈之人并非扶不起的阿斗,而是当之无愧的时代的英豪。

  若干年后,我们也会从被教育者转而变为教育者,对于我们的下一代来说,此时我们所接受的教育,应当成为前车之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