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我和我的祖国》观后感5篇_精彩评论800字

2024-07-18 来源:星星旅游

《我和我的祖国》观后感5篇_精彩评论800字

  《我和我的祖国》是由七位导演分别取材新中国成立70周年以来,祖国经历的无数个历史性经典瞬间。讲述普通人与国家之间息息相关密不可分的动人故事。聚焦大时代大事件下,小人物和国家之间,看似遥远实则密切的关联,唤醒全球华人共同回忆。

  《我和我的祖国》观后感

  前夜很正规,一切都很对,有很少的导演个人色彩,但是也有,能感觉到在极力压制,是非常端正的起承转合的主旋律故事,

  相遇张译的演技太牛逼太加分,任素汐不出彩,长镜头很到位,几个镜头很好,在人群中的戏码表现太到位了,最重要的是不矫情不粘腻,场景单一但情绪复杂,张一白把自己很擅长的领域发挥的淋漓尽致。

  夺冠我觉得并不好拍,女排的角度要么是队员要么是观众,怎么拍都容易流俗,前两个都是国家大事亲历者,只有一条主线,但是这个故事有两条线,并且相互之间衔接丝毫不差,且徐峥选的切入点相当好,太妙了,孩子的视角和仰拍镜头完美,情节线上一点不抢风头,但再少一点就俗套了,就是刚刚好,分寸把握极到位,还有很多的小细节,变身超人、小孩非常单纯的内心的纠葛、各种矛盾错综复杂的排列整齐;

  回归是很敏感的政治问题,又是亲历者,战战兢兢,和第一个一样,一切都很对,但是感觉剧本故事上太小心翼翼了,非常端正的高考作文;

  北京你好特别好,从这儿开始导演风格化了,胡同追逐戏很宁浩,少了很多拘谨,发挥自由度高,因为并不是像124写亲历者的故事,时代背景宽松,允许人物犯错和优缺点,故事不要求严肃和完美,切入点也很正确,人物身份放那儿就是戏。它的剧作故事是七个里面最强的。葛大爷对表演的把握相当游刃有余了,行走的教科书;

  白昼流星,最最最难拍的,陈凯歌太牛逼了,这个也只能陈凯歌拍,他的艺术思想很超前,你看的是一个短片其实是一个宗教故事。意味深长的内容非常多,是七个里面最有意义深度的,看几遍都不够想。但可能和大众观影习惯不符合,因为格局太大。从他开始时代背景抵达现阶段,一切都是政策上的变化,航天不难拍,难的是要把“扶贫攻坚”的政策性文件不着痕迹的变成有画面感的东西,前几个都是事件,这个是政策和事件同样重要,并且还要体现建国七十周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个历史目标,这个一般导演拍不出来,必须要格局很大,而且深刻懂得中国这几十年国情的变化,把航天、扶贫、民族团结和百年目标都结合起来,时代很大,格局也很大,同时人物和故事表现力很强,太难了。

  小羊要自己站起来才能活,扶贫不是一直扶着,而是要自己站起来;田壮壮饰演的主任是内地知青上山下乡,所以来到这里,驯化民族当中有反骨的年轻人,达到民族团结;最后,之前很野的年轻人,接受了新的观念和思想,留在本地开始建设家乡,不再做出过激和对抗的事情,没猜错的话应该是在表达新疆的扶贫政策,当时新疆的激进暴乱分子,通过国家的精准扶贫和产业化发展脱贫,现在思想上都有了很大的改观并且改过自新,为家乡建设,所以现在新疆愈发稳定和平;还有关于双胞胎的设置,“哥哥带着弟弟学坏”,其实弟弟什么都不懂,是被洗脑带着做出一些过激事情的,孩子是最容易被利用的。这些都是不能直接在电影里说出来,但是却不能不说、只能很隐晦去表达的内容;最后的白昼流星,对于未开化的人来说,是神迹,所以我们留下来。

  这个片子是鸿篇巨制。陈凯歌是散文诗的导演,剧本故事有硬伤,但是我喜欢这个味道。

  护航太A了,同样个人风格明显,但总觉得文牧野野心很大,他想表达的很多。导演在很窄的框架中把个性发挥到极致。

  《我和我的祖国》观后感二

  这是第一次,用电影的方式,以小人物的角度复原新中国70年的成长历程!

  看电影的时候,泪目了好几回,前夜、相遇、夺冠、回归、白昼流星、北京你好、护航,我经历过的最有感受的是回归,前阵子看到有人说为什么不直接放历史片段,看完电影我懂了!薛晓路导演希望传达给观众的,是我们所有人对香港回归这个事情的重视,三军仪仗队的升旗手和护旗手更是直到交接仪式的最后十二秒,都是他们全身心战斗的时刻。隔着荧幕,跨越历史,我感受到了当时的三军仪仗队的紧张和激动,所以当音乐响起,我真的哭了!东方之珠,从此,永远是我们中国的东方之珠!

  白昼流星是点映之后截止现在,被差评最多的部分,但我依然要夸赞昊然弟弟的演技,叛逆少年的眼神表情都很到位,飞宇弟弟的演技也有进步,这个部分其实要表达的意义,并不仅仅是我们以为的航天科技,这部分的意义层次要更深一些,不言传不剧透,希望还没看的小伙伴用心去看。

  最后,致敬护航的航天员们,致敬守护我们的安定和平的军人们!你们是全中国最帅最帅的人❤

  祝祖国母亲生日快乐!

  《我和我的祖国》观后感三

  不同于大事件的执行者,用侧面人物去旁敲侧击这一点真的是一种莫大的进步,说真的,从建国到现在,爱国吗?一直爱着;感动吗,一直感动着。但你要说我们是否还和几十年前那样爱着与感动,那恐怕是要打问号的。就像我妈妈一直记得毛主席说“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她的那种感动应该不是我一下子就理解的。 如果说之前总要搞些“东方巨响”的大场面,那么今天“我和我的祖国”则是从相对小的方面着手,对比“辛德勒名单”,“血战太平洋”,中国所奉为圭臬的“人民”主义转成了“英雄”主义,“集体”主义转成了“个人”主义,批判性吸收么,我希望能越来越多看到这方面的作品。。 《前夜》,科学角度,其中体现的理工精神真是感同身受,什么叫“没有调查研究就没有发言权”,至于最后打出的真人真事,更是让个人体会到了“真实的才是最美的”。当号召大家捐金属的时候,我还在想这东西也能熔炼?但我是忘了当时的中国真的是一穷二白,土高炉一架就直接上了,焊接登高用的还是天桥的手艺。。整个电影,或许要放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去看,林林总总,用各种的细节把我们领回到那个并不熟悉的年代,这是导演高明之处,他是让我最有时代代入感的一部,是卫兵把守审查最严的一部(相比“白昼流星”)。时至今日,科技昌明,国之重器,让我们以新的角度来审视“前夜”,我们不必因为阻断器的质量不过关而担忧,但是我们孜孜以求的实验精神不应磨灭。

  《相遇》,爱情角度,高远让我想起邓稼先,邓稼先捧出原子弹,因此罹患癌症,中国失去了一位赤子,科学失去了一位巨匠。但“相遇”看着写科学,确是实打实的爱情剧,能说高远不爱吗,是真的太爱了,但是真的接受的话,他又有多少时日可活呢。。永远摆在案头的《青春之歌》,从待到一个小时,到后来的二次见面,到探病,真是独特的表达方式呢。。但真的,他不适合出现在这里,一个已然变革的年代,他或许让我们看到成功背后的牺牲,但今天,我们更看重的是人文方面的关怀,我们希望的是,随时准备奉献牺牲,但国家也保障个人的生活(如“回归”中的“发媳妇”),如果从传承角度考量,他是历史,是过去,而不是我们的现在与将来。。

  《夺冠》,思念角度,反反复复的错过与相遇,擦肩而过,虽然最后抉择一段我觉得处理有失妥当,但或许这种思念大于陪伴才是刚刚好的距离。与“初恋那件小事”类似,这里也有类似多年重逢的桥段,等到我们足够成熟,这里的默契,恐怕不为外人所晓吧。纵远隔千里,我们的心,却一直在一起。

  《回归》,职业角度,群像剧,时间所限,不少部分感觉有更大的发挥余地,20min反倒有点显得杂乱。。任达华扮演的那个表匠叫什么来着,那估计是国家近年来一直在提的“工匠精神”吧,我栖居于会被每个路人忽视的陋铺,我甚至身有残疾,但是我的技艺独一无二,我在最平凡的行业做着最不平凡的事业,我为普通人所爱也为精英所敬。

  《北京你好》,父亲角度,葛大爷实力担当,但我真看不出来,这部分主题是从哪个角度切入哪个角度切出的,或许对我个人来讲,父亲这个角度看起来还算恰当。是啊,我爱你孩子,但我做不好你的父亲;我爱你胜过一切,但我却把爱给了另一个失去父亲的孩子;或许总有一天,你会明白吧,等你成为父亲的时候,曾发誓不要成为我这样的父亲。

  《白昼流星》,救赎角度,看过了《悲惨世界》中卞福汝主教对冉阿让的救赎,看“白昼流星”总有种既视感,大抵“幸福的故事都有幸福的缘由”或是“普世价值观”作祟。或者说,猜测陈导有意在这个时间,致敬名著,来体现兼收并蓄也未尝不可,因为好的作品往往相互借鉴,既体现出独创,也要体现其源来深远而漫长。但说真的,个人觉得在中国这个儒家思想熏陶渐染已久的社会,比起救赎,教育或许更加适合。哪来那么多的黄石公去点醒你张良的,还不都是孔门子弟,“会不?不会。好,我们从头开始,还不会我们再来一遍”。

  《护航》,出去了,一半时间都没在看。不过我记得20xx年有个小品《我心飞翔》,就是在讲备飞女飞行员的故事,最开始以为是讲那个故事,不过想想也是,“白昼流星”都赶到20xx年了。。

  望批评,指教,交流,谢谢!

  《我和我的祖国》观后感四

  《回归》里有两个画面很戳我。一是回归的一刻,烟花绚丽,任达华含泪站在阳台的情景。还有一个是那个护旗手头仰望着国旗,风吹动他的衣服,有一种虔诚的感觉。

  说说不好的。《前夜》,一开始不知道他们在干嘛,没太看明白,感觉对这个自动升旗存在的问题,交代不是很清楚。而且熟悉的面孔太多,全程出戏。黄渤演市井小人物是出彩,但这次演这个技师,感觉形象不贴合,太胖了,少了那种精明的感觉。我印象中这种有手艺的人应该是很精瘦的。最后原型出来的时候我就觉得果然。《夺冠》没感觉到有明显不好的地方。《相遇》是我最喜欢的一个故事,就是任素汐在公交车上遇到张译,那一段处理得比较突兀,突然一下子就开始絮絮叨叨,感觉少了点情绪铺垫,口音也比较出戏。后面还可以。特别是多年以后知道张译是无名英雄的时候,这一段加的不错,呼应了。回归,任达华和惠英红那条线处理得不错,可以感受到香港普通人的生活气息,回但交接仪式这头处理有点简单了,交代也不是很清楚,跟前夜里一样,观众有点看不明白,剪辑有点乱,当然最后升旗那里还是挺有紧张感的,不过据说是因为时长剪掉了一些,总之这一段处理得不够好,本来可以更好的,有点拖后腿了。《白昼流星》整个画面都很美,很大气,该有的元素也都有,但剧情衔接比较生硬,故事发展也比较牵强。属于形式大于内容的那种感觉,不太能打动人。《北京你好》感觉总体比较平,笑点还是很多的,还是靠葛优加持。《护航》是感觉最一般的,没有抓住最重要的东西,飞行员可不是耍帅,那些所谓的帅根本不值一提,离地三尺人命关天,根本重点就不对。故事讲的也不够连贯,剧情衔接也不够顺畅,面上的东西太多,内核的东西太少。唯一可圈可点就是比较帅,有笑点,雷佳音那里。

  《我和我的祖国》观后感五

  20xx年10月1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为了庆祝这一重要时刻,陈凯歌等导演携手众多演员,拍摄了献礼片《我和我的祖国》。前段时间,网上播放了这部献礼片的预告片。

  这次的预告片是由七位导演带来的7个故事,这些故事都是通过小人物的视角着手,但是给我们带来的都是70年来非常重大的历史瞬间,让我们跟着“我和我的祖国”这首乐曲去感受那一个个的激动时刻。

  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的《前夜》

  为了保证国旗在1949年10月1日万无一失地升起,《前夜》这个故事是通过一位升旗调试人员的视角来推进这个故事的。这位调试人员很普通,但是他负责、认真,对于问题也直言不讳,他和同事们的“万无一失”不仅仅是对国旗顺利升起的保证,也是为了对20xx年的革命,20xx万人的牺牲做出的保证。

  1964年10月16日 是中国第一颗原子弹与我们的《相遇》

  在我国的国防科技战场上有太多的无名英雄,《相遇》就是通过一位没有姓名的科研工作者与三年未见面的妻子偶然相遇来展现的。这位科研工作者为了国家的强大和科技的成功,隐姓埋名,即使和亲人相遇也不能相认,他的无私付出是对祖国和信仰的最好诠释。

  1984年8月8日中国女排3:0在奥运会上《夺冠》

  这是中国女排姑娘们战胜东道主美国女排,首获世界大赛三连冠。在这段预告片中,不仅有弄堂里观看排球比赛的街坊邻居热闹的片段,更有导演和亲历两次夺冠经历的郎平现身的花絮,还闪现了20xx年,女排时隔20xx年后再次夺冠的好消息。那一刻,时间仿佛延续了,其实那不是时间延续,是女排顽强拼搏永不放弃的精神的延续。

  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

  这是祖国母亲重要的历史时刻,是离开了祖国母亲154年的孩子——香港回归的重要时刻,这个预告片通过三条线索来展现这一历史瞬间。这三条线索分别是中方外交官的谈判经历,香港钟表师傅和香港女警对钟表要求分秒不差,还有就是中国三军仪仗队的三位护旗手的护旗升旗经历来展示的。这些普通人亲历的回归是如此的令人激动。

  20xx年8月8日《北京你好》

  奥运会首次在中国北京举办,而预告片则是从北京一位出租车司机的视角出发,让我们观众跟着这位小人物一同去感受中国人在迎接奥运会时禁不住的欣喜和雀跃,去感受中国北京奥运会的盛况。

  20xx年11月18日的《白昼流星》

  预告片中神州十一号飞船返回舱成功着陆,返回舱仿若白昼的流星滑过草原的天空。导演让小人物流浪兄弟、退休的老扶贫办主任和返回舱的宇航员在那一刻相逢了,白昼的流星不仅滑过中华大地的天空,更是在平凡人的心灵上滑出点燃希望的星火。

  20xx年9月3日天安门阅兵和20xx年7月30日朱日和阅兵时女飞行员的《护航》

  这是一位备选的女飞行员为我们带来的故事,当我们在阅兵时把目光都投向在天空翱翔的飞行员时,导演却把镜头给了这位最优秀女飞行员渴望参与阅兵但是最终却服从安排的备选女飞行员。

  我很喜欢《我和我的祖国》的这些预告片,7个重大的历史瞬间让我感受重温了祖国70年来的日新月异,但是导演们却把这些大事件背后的小人物呈现在我们观众面前,它让我感受到每位小人物所带来的正能量,小人物的星星之光汇成了祖国70年来的辉煌和璀璨。其实我们也是这样的小人物啊,所以让我们共同为未来奋斗,期待20xx.9.28《我和我的祖国》点映,期待20xx.9.30的这部影片的正式上映,期待祖国更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