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尊敬的领导,亲爱的老师们:
虽说从教的年头也不短了,但是教无定法,这么多年一直没有摸索出一套既实用又可行的教学方法。因为面对的学生,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体,是有思想,灵性的,所以教学方法也要酌时而用,不能生搬硬套。下面我就自己在教学中的一些思考和浅显的认识跟大家交流一下,希望我们共同进步。我觉得目前的小学语文教学,既要注重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又要应对考试,需要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一、多注重思想引领,在学生心中注入正能量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所以作为语文老师需要身兼数职,首先要做好学生的心灵导师,唤醒学生的学习激情,平时在班上多表扬、多鼓励,多寻找学生的闪光点,尽可能的让每一个学生都体验到被赏识,获得成功的喜悦,长此以往,学生的学习兴趣即会被点燃,如果这星星之火能成燎原之势增长,并长期保持,就会形成不竭的学习动力,有了动力,成绩的提高就有保障了。
其次要懂得爱学生。爱是人世间最具能量的情感,多关心学生的生活,多与学生沟通,了解他们的心灵动向和需求。还要当好学生的心里医生。一次上课时无意中发现教室的钟表上用粉笔写着“打倒老师”四个字,我脸上的笑容瞬间凝固了,不快顿时布满了身心,当时我发现有些敏感的学生觉察到了这四个字会惹来麻烦,因为钟表就放在课桌的中间,为了不影响到上课,我便装作不动声色。下课后我反复咀嚼这四个字,终于明白,这四个字的意义不单纯,它折射出了我工作中的疏漏与不足。经过深思熟虑,我和孩子们做了一次推心置腹的长谈,我终于明白:为了小考能打个(本站推荐)漂亮仗,学生的学习负担太重了,整天像个陀螺似的不停运转,繁重的作业压得他们喘不过气来,于是开始厌倦学习,逃避老师。就把“打到老师”四个字写在钟表上发泄不满,其实细细琢磨,学生极其渴望老师听听他们的心声。他们人小鬼大,平时也在琢磨我们,师生相互琢磨,我们不能跟学生比看谁能笑到最后,我们应该柔化自己的言行,蹲下身子走入学生的心里,找准问题的切入点,帮学生排忧解难。
二、备课功在平时的学识积累
作为老师,台上四十分钟,台下却要准备一生。一位有30年教龄的历史教师上了一节公开课,课上得非常出色,听课的领导和教师本来打算在课堂进行中间写点记录,以便课后提些意见,可是他们都听得入了迷,竟连做记录也忘记了。课后,邻校的一位教师向这位教师请教备课花了多长时间?那位历史教师说:“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总的来说,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备课的,不过,对这个课题的直接准备,或者说现场准备,只用了大约十五分钟。”是啊,高效的备课需要源头活水,这源头,就是读书,每天不间断的读书;这活水,就是每天注入思想里的知识。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要想提高教学艺术,就需要用学术著作丰盈头脑,才不至于把课变成单调乏味的死抠教科书,才能灵活自如的驾驭课堂,才能拥有魅力四射的课堂。
三、要注重学法的导引
好的学习方法往往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每次接手新班,都会发现有一部分学生不会学习:不知道怎么预习课文;课堂上不会听课、不会做笔记;不懂背诵技巧等等问题,导致学习耗时低效。语文教学是一门艺术,尤其要注意对学生进行学习技巧的引导:
首先预习的引导可以从两方面进行。
(1)预习内容:预习切记草草了事,需要有价值的任务驱动,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根据课文内容选择预习内容:给自然段标序号;借助工具书扫除字词障碍,读通课文;了解文本大意或要点(记事类文章、说明性文章要梳理要点),精读课文要巧设问题,牵一问而动全文;略读课文可依据导读提示尝试解决,践行研究;提疑难问题,查资料(包括作者的生平、文章的写作背景等)。但是预习内容可以因教材学习需要,学情而定。
(2)预习方法指导:以上的预习内容都可以让学生在预习时完成,但是那么多内容都在预习时完成,学生的负担就加重了,所以在布置预习任务时可以分为两方面:①规定动作:②自选动作。这样既保证了预习的有效性,又展现了孩子独特的个性。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所谓学问就是学与问的融合,要重视开启学生的好问之门。预习时可引导学生:读(从读中找疑,释疑);查(可以从有关书籍、报纸、杂志、字典、词典中查资料;可以从网上下载资料;也可以从生活中寻找资料);问(解惑可以问老师、同学、家长或周围的人);思(在阅读的同时能思考,在思考的同时能阅读);写(积累摘抄好词佳句,作批注,写感悟)。比如《山雨》,一文中的好词佳句很多,照抄背诵不仅可以陶冶情操,还可以提高同学们的审美能力,还会为写作打下基础。
其次还要注重课堂学习的引导:一堂课只有四十分钟,因此学生应该把主要精力放在听和理解上。还要教会学生养成做笔记的习惯,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啊。课堂笔记可以借鉴以下几点:记关键词,记老师强调的重点,记疑点,记方法,解题技巧,思路;写字要快;注意听课与看书结合,直接在书上批注;用不同颜色凸显。
总之,尽可能持之以恒地让学生的语文学习形成自动化的模式,这样学生的语文学习效率才会与日俱增。
四、课内、课外双向延伸
我们不应把自己定位为教书匠,而是要通过教书达到育人的目的,要明确教课文和教语文的区别。教课文是生搬硬套,学生是知识学习的机器;教语文是活学达到活用,让学生在学习中的思想、情感、智力等都能得到潜移默化的提升和发展。我觉得可以从以下两方面着手:
1、课内知识可根据需要适度延展,旁征博引:(①链接相似语段(可以是学法上的,也可以是情感上的,人文方面的都可以。如讲《渔夫的故事》链接到《狼和小羊》、《东郭先生和狼》,是情感上的链接;讲《珍珠鸟》时链接到《猫》《白公鹅》,属写法链接。讲《跨越百年的美丽》链接到《为人民服务》,属文章体裁方面的链接。)②链接背景材料;③链接同类文章,(如讲《学会看病》课文时链接到选学课文《剥豆》、《孩子,我为什么打你》,出自同一作家,宗旨相同,写法相同。)
2、课外拓展。阅读应当跟学习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因为阅读是学生通往知识世界的一个重要窗口。因此我们可以把课堂教学作为契机,关注怎样在讲课环节驱动学生后续阅读的动力,唤醒学生后续阅读的兴趣,让学生喜欢上阅读,爱上阅读。长此以往,如果学生的阅读能形成一种自动化的程度,那么日积月累,学生头脑中的知识储备将会大幅度增加,语文水平的提高就有了保障。
五、 写作方面不能重长文,轻短文
众所周知,文章的骨架无非就是字、词、句、段、篇,由点到面。长文就是一个个小短文的累积,写好小短文是写好长文的抓手,循序渐进,长文才能诞生。因此,我们可以教材内容为写作生长点,有意识地发现写作契机,并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在学生的心里埋下写作意识的种子。比如讲《凡卡》时,凡卡写信的部分有很多的留白,尤其是凡卡的梦,让学生进行想象练笔;讲《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时,可以让学生补充可以证明论点的事例资料,也可以让学生以此文为范,自选论点,用事例论证。
六、 写作评价要得法
写作需要方法指导,更需要评价激励。教学评价能起到反馈和规范、激励的作用,每个学生内心都有成功的渴望,通过评价可以点旺这把火,让写作成为一种享受。反馈回来的问题一般有个性、共性问题,应该区别对待,以免形成误导,对于问题还要趁热打铁,及时指导纠正。评价的方式也应该多元化,比如:家长参与、文章发表、网络互动、学生互改等,避免评价的单一引发学生的倦怠情绪。
七、注重锤炼和更新自己的教学艺术
小学生的可塑性很大,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是学生模仿的范例,所以为人师,更要为师表,教师的板书字迹美,给学生美的享受;教态始终亲切自然,语言风趣幽默,保证了课堂气氛的活跃;教师的激励性语言能应时随口而出,及时而新鲜,饱含着真情;教学设计思路清晰,深入浅出,注重细节;人性美徜徉课堂,闪耀着思想感化和教育的光芒;每节课都充满了质朴美,虽没有华辞的雕琢,却有熠熠生辉的光芒。我想要做到这些不是朝夕的事,需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锤炼。我们的教学活动好比一条大河,要靠许多小溪来滋养它,才能永葆活力,教师的教学艺术的锤炼,对专业知识的研学等等正是这潺潺不断的小溪。
以上是我在教学实践工作中的一些做法和感受,作为一线的教育工作者,虽然辛苦,但是也时时有收获的喜悦,这就是有失就有得,我们拥有了实现自身价值的机会,为了实现人生的意义让我们共勉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