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预习 预习目标:1、理解文中的生词。2、熟读课文,有感情的朗读课文。3、理解文章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学习方法:自主学习,利用工具等资源掌握文中的字词。认真阅读课文,细心体会,组内交流。 学习内容: 1、看拼音,写词语。 fēn yún xiān fān wă lì ào rán shùn jiān ( ) ( ) ( ) ( ) ( ) jiě pōu chāo yuè zhì mì mó liàn rèn xìng ( ) ( ) ( ) ( ) ( ) 2、比一比,再组词。练( ) 韧( ) 傲( ) 壤( )炼( ) 忍( ) 遨( ) 攘( ) 倍( ) 组( ) 欣( ) 殊( )剖( ) 阻( ) 掀( ) 珠( ) 3、火眼金睛,找出错字画出来,并改正。金钢( ) 减直( ) 瓦烁( ) 纷云( ) 4、根据提示填空。《野草》这篇文章先通过两个故事说明世界上气力最大的事物是 ,这些种子以可怕的力量,将 完整的分开,突出种子超越一切的 。接着,又通过人们常见的竹笋的成长、被压在瓦砾和石块下的小草 的生长现象,进一步突出种子 的力量之大,从而揭示这种力量的真谛:它是一种“ ”的力, , , ,不达目的不止的力。 5、句子创作。(1)、金刚有多少气力,当然大家全不知道。(改为反问句) (2)、世界上气力最大的,是植物的种子。(改变语序,不改句意) (3)、这是一种不达目的不止的力。(改为反问句) 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小组展示。 1、通过预习我们知道,种子的力量是强大的,作者是怎样说明这一点的?从文中找出,总结下来。 2、阅读课文,想一想文章分为几部分?每一部分讲了什么? 3、小组研读7、8自然段,想想作者是怎样赞颂小草的?小草具有什么精神?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4、结合背景资料,想想作者为什么赞颂小草的力量? 三、拓展训练《野草》一文作者应用了象征的写作手法,仿照这种写作方法,介绍一种具有顽强生命力的植物。 背景资料: 《野草》是夏衍早期的一篇很有名的散文。夏衍是现代剧作家、革命戏剧和电影运动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在《野草》中,作者通过对种子、野草和生命力的歌颂和肯定,表达了他对黑暗现实重压的蔑视,对民众力量的信赖。本文揭示了一个真理:民众(野草)的力量是不可战胜的。 夏衍这篇杂文,写于抗战中期,中心意思是鼓舞人民坚定抗战胜利信心, 用的是象征手法。 用野草象征顽强的生命力,不只夏衍始,白居易有“离离原上草,一岁一 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诗句,鲁迅有《野草·题辞》的名篇。夏 衍的新贡献,是在于将野草这一象征形象,表现得更加完整,赋予它的象征意 义更加广泛,刻画出了新的艺术意境。 首先,作者用强烈的对比,表现了野草不为人所注意,而实际上是巨大无 比的力量。一方面是任何机械力都不能将其完整地分开的致密而坚固的头盖 骨,一方面是普普通通的种子;一方面是横压其上、密布其旁的巨石,一方面 是看似柔弱的小草:彼此争斗的结果却是种子和野草的胜利,骨骼被切分,巨 石被掀翻。对于骨骼与巨石这些庞然大物,野草是一种“可怕的力量”。这是 作者要告诉我们的第一点。其次,作者分析了野草的力量之所以如此之大,是 在于它的“韧性”。它是一种不断生长着、扩大着的生命力,它不求速胜,而 能“长期抗战”,不达目的,决不终止,这样,它就使一切强大之敌显得脆弱 而渺小了。再次,作者又分析了野草所具有的乐观主义=精神。生长的条件无 论怎样恶劣,它也不会悲观和叹气;它有一种与生俱来的斗争性,它为经受磨 练而更加意气风发;它对自己的前途充满自信。野草的力量是一种强大的、韧 性的、乐观的、有前途的力量。这人格化了的野草,绝妙地、完整地、贴切地 象征了正在坚持“长期抗战”的我们的伟大中华民族,和神圣的民族战争的光 明前途。在借用野草歌颂民族精神的同时,杂文又借那种见不得风雨、需要特殊抚植、苟安于玻璃棚中的“盆花”,对国民党政府在抗战中所表现出来的依赖性、软弱性、妥协性,也作了形象的揭露和尖锐的讽刺。 为与朴素的野草形象相吻合,杂文取朴素的文风,不事雕刻,力避华美。 开头貌似闲谈,意在反衬,自然地引起下文,最后以“哄笑”盆花嘎然结束, 起的自然,收的利落。 作者目的在于启迪人们的思考,因而没有在抒情方面下功夫,主要是借助于形象展示一种哲理。采取的是夹叙夹议的手法。开始,提出问题:“世界上什么东西的气力最大?”接着破题而入,用特殊和一般的例子,来回答这个问题,说明世上小草和种子的力量最大。最后,指出小草所以有力量就在于它具有两个突出特点: 一是它以生命作为力量的源泉,它坚忍不拔,能屈能伸,“长期抗战”,不达目的决不罢休; 二是把一切困难、挫折都视为对自己的锻炼,决不悲观叹气。如果我们通过“长期抗战”等字样,把野草的生命之力与当时政治背景联系起来进行思考,就不难看出,作者何以要呼唤野草和生命之力了。 由于散文的立意是逐步点染加深的,读起来很有层次,既不平直浅露,和盘托出,使作者的主旨成为枯燥无味的空洞说教,又没有把作者的思想倾向完全隐藏起来,读起来朦胧隐晦,艰深难测,不可捕捉。 相关链接: 敬畏生命 张晓风 那是一个夏天的长的不能再长的下午,在印第安那州的一个湖边。我起先是不经意地坐着看书,忽然发现湖边有几棵树。正在飘散一些白色的纤维。大团大团的,像棉花似的,有些飘在草地上,有些飘入湖水里。我当时没有十分注意,只当时偶然风起所带来的。 可是,渐渐地我发现情况简直令人吃惊。好几个小时过去了,那些树仍旧浑然不觉地在飘送那些小型的云朵,倒好象是一座无限的云库似的。整个下午,整个晚上漫天都是那种东西。第二天的情形完全一样,我感到诧异和震撼。 其实小学的时候,就知道有一类种子是靠风力吹动纤维播送的。但也只是知道一道测验题的答案而已,那几天真的看到了,满心所感到的是一种折服——一种无以名之的敬畏。我几乎是第一次遇见生命——虽然是植物的。 我感到那云状的种子在我心底强烈地碰撞上什么东西。我不能不被生命豪华的、奢侈的、不计成本的投资所感动。也许,在不分昼夜的飘散之余,只有一颗种子足以成荫,但造物主乐于做这样惊心动魄的壮举。 我至今仍然在沉思之际想起那一片柔媚的湖水,不知湖畔那群种子中有哪一颗成了小树。至少,我知道,有一颗已经成长。那颗种子曾遇见了一片土地,在一个过客的心之峡谷里蔚然成阴,教会她怎样敬畏生命。 有关草的诗句: 1.天苍苍, 野茫茫, 风吹草低见牛羊。 (《敕勒歌》) 2.离离原上草, 一岁一枯荣。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3.国破山河在, 城春草木深。 (杜甫:《春望》)
4.谁言寸草心, 报得三春晖。 (孟郊:《游子吟)) 5.种豆南山下, 草盛豆苗稀。 (陶渊明:《归园田居)) 6.独怜幽草涧边生, 上有黄鹂深树鸣。 (韦应物:(滁州西涧)) 7.乱花渐欲迷人眼, 浅草才能没马蹄。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8.茅檐低小, 溪上青青草。 (辛弃疾:《清平乐·村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