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肇事逃逸的认定标准及其影响。交通肇事逃逸是指驾驶员在交通事故后擅自逃离现场,推卸责任。交通肇事逃逸的认定标准包括八种情形,如明知事故逃离现场、无证驾驶等。交通肇事逃逸严重扰乱交通秩序,根据法律规定,犯罪后逃逸者将面临刑罚。交通事故双方可协商解决,但肇事逃逸行为需由交警介入处理。对没有造成伤亡和刑事犯罪的肇事逃逸,我国交通办理单位认定不构成犯罪,不予处罚。
法律分析
一、不应认定为肇事逃逸是怎样规定的
不应认定交通肇事逃逸标准是没有以下行为:交通肇事逃逸是指机动车驾驶员在发生交通事故的同时,擅自逃离事故现场,使交通事故所引起的民事、刑事、行政责任无法确定,其目的在于推卸、逃脱责任的行为。随着交通运输业的迅速发展,交通事故逃逸案件也呈上升趋势,严重扰乱了正常的交通秩序。根据法律规定,交通肇事后逃逸要严惩,如交通肇事犯罪案件,犯罪后逃逸的,处三年以上有期徒刑,逃逸致人死亡的,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
二、交通肇事逃逸的认定标准:主要包括八种情形
1、明知发生交通事故,交通事故当事人驾车或弃车逃离事故现场的;
2、交通事故当事人认为自己没有事故责任,驾车驶离事故现场的;
3、交通事故当事人有酒后和无证驾车等嫌疑,报案后不履行现场听候处理义务,弃车离开事故现场后又返回的;
4、交通事故当事人虽将伤者送到医院,但未报案且无故离开医院的;
5、交通事故当事人虽将伤者送到医院,但给伤者或家属留下假姓名、假地址、假联系方式后离开医院的;
6、交通事故当事人接受调查期间逃匿的;
7、交通事故当事人离开现场且不承认曾发生交通事故,但有证据证明应知道发生交通事故的;
8、经协商未能达成一致或未经协商给付赔偿费用明显不足,交通事故当事人未留下本人真实信息,有证据证明其强行离开现场的。
发生了交通事故,如果不是特别严重的,那么双方是可以协商解决的,如果存在驾驶员逃逸的情况那么就只能由交警介入处理相关事故了,毕竟这种行为已经算作违法行为了。如果满足了肇事逃逸的标准,就一定会被认定为交通肇事逃逸了。
交通事故对我国的交通安全照成相关的影响,相关的驾驶者如没有造成人员伤亡的,没有引起相关刑事犯罪的交通案件。我国的交通办理案件单位认定这类案件不构成犯罪,对相关的驾驶者不予处罚,不构成相关的交通肇事。
结语
交通肇事逃逸是指机动车驾驶员在发生交通事故后擅自逃离事故现场,以推卸责任的行为。根据法律规定,交通肇事后逃逸要受到严惩,尤其是在造成人员死亡的情况下。交通肇事逃逸的认定标准包括八种情形,如明知发生事故后逃离现场、未履行听候处理义务等。如果满足肇事逃逸的标准,将被认定为交通肇事逃逸行为。交通事故对交通安全产生重大影响,相关驾驶者应当履行法定责任,否则将面临法律追究。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2021修正):第七章 法律责任 第九十一条 饮酒后驾驶机动车的,处暂扣六个月机动车驾驶证,并处一千元以上二千元以下罚款。因饮酒后驾驶机动车被处罚,再次饮酒后驾驶机动车的,处十日以下拘留,并处一千元以上二千元以下罚款,吊销机动车驾驶证。
醉酒驾驶机动车的,由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约束至酒醒,吊销机动车驾驶证,依法追究刑事责任;五年内不得重新取得机动车驾驶证。
饮酒后驾驶营运机动车的,处十五日拘留,并处五千元罚款,吊销机动车驾驶证,五年内不得重新取得机动车驾驶证。
醉酒驾驶营运机动车的,由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约束至酒醒,吊销机动车驾驶证,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十年内不得重新取得机动车驾驶证,重新取得机动车驾驶证后,不得驾驶营运机动车。
饮酒后或者醉酒驾驶机动车发生重大交通事故,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并由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吊销机动车驾驶证,终生不得重新取得机动车驾驶证。
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2021修正):第七章 法律责任 第一百〇一条 违反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规的规定,发生重大交通事故,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并由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吊销机动车驾驶证。
造成交通事故后逃逸的,由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吊销机动车驾驶证,且终生不得重新取得机动车驾驶证。
道路交通事故处理程序规定:第六章 调 查 第三节 交通肇事逃逸查缉 第四十三条 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应当根据管辖区域和道路情况,制定交通肇事逃逸案件查缉预案,并组织专门力量办理交通肇事逃逸案件。
发生交通肇事逃逸案件后,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应当立即启动查缉预案,布置警力堵截,并通过全国机动车缉查布控系统查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