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花鱼是生长在我国的常见鱼类之一,指鲈形目鮨科鳜属中的鱼。这种鱼的身体高而扁,头部比较大,嘴巴也比较大,背部是隆起的。季花鱼的头部附近以及身体表面都覆盖着一层鳞片,不过吻部附近则非常鳞片。它们的胸鳍和尾巴都是圆形的。它们的腹部是变色的,身体表面有一些不太规则的褐色斑点。
这种鱼经常待在水的底部,白天的时候活跃程度并不高,在夜晚的时候才会进行觅食等各种活动。这种鱼是肉食性的,喜欢吃各种动物。当它们处于幼鱼阶段的时候,可以吃其它鱼的鱼苗,当它们长大一些之后,则可以吃很多品种的鱼、虾、青蛙、蝌蚪等,它们的捕食能力是比较强的。
二、季花鱼又叫什么鱼上文已经介绍过季花鱼的基本信息,而从名字来看,季花鱼则不只这一个名字。它们的正式名称叫做鳜鱼,这个名字是比较流行和通用的,基本在全国各地都可以使用这个称呼,在正式和各种公开的场合也会使用这个名称。季花鱼则属于地方性的名称之一,尤其是在杭州以及它周边的一些地方,经常将这种鱼称为季花鱼。除此之外,季花鱼还有一些地方性的别称,比如“鳌花鱼”、“花鲫鱼”等,在口语之中应用比较多,在正式场合不是特别常见。
小编还为您整理了以下内容,可能对您也有帮助:
季花鱼又叫什么
季花鱼又叫鳜鱼。
季花鱼是鲈形目鮨科鳜属鱼类,又称桂花鱼、鳜花鱼、胖鳜。季花鱼身体侧扁,背部隆起;口大,下颌明显长于上颌;上下颌、犁骨、口盖骨上都有大小不等的小齿,前鳃盖骨后缘呈锯齿状;体色棕黄,腹灰白,圆鳞甚细小;体侧有不规则暗棕色斑块、斑点。季花鱼喜栖息于江河、湖泊、水库等水草茂盛较洁净的水体中,终生以活鱼虾为食。
季花鱼肉质细嫩,刺少而肉多,其肉呈瓣状,味道鲜美,实为鱼中之佳品。唐朝诗人张志和在其《渔歌子》写下的著名诗句“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赞美的就是这种鱼。
谁知道一种淡水鱼叫JIHUA 具体的字不知道怎么写
季花鱼 学名鳜鱼
鳜(Siniperca spp)属鲈形目,鮨科,鳜亚科,鳜属。俗称:鳜花鱼、季花鱼、桂花鱼、桂鱼、鯚鱼。英文名:Chinese perch 。
体较高而侧扁,背部隆起。口大,下颌明显长于上颌。上下颌、犁骨、口盖骨上都有大小不等的小齿,前鳃盖骨后缘呈锯齿状,下缘有4个大棘;后鳃盖骨后缘有2个大棘。头部具鳞,鳞细小;侧线沿背弧向上弯曲。背鳍分二部分,彼此连接,前部为硬刺,后部为软鳍条。体黄绿色,腹部灰白色,体侧具有不规则的暗棕色斑点及斑块;自吻端穿过眼眶至背鳍前下方有一条狭长的黑色带纹。
鳜一般栖息于静水或缓流的水体中,尤以水草茂盛的湖泊中数量最多。冬季不大活动,常在深水处越冬,一般不完全停止摄食。春季天气转暖时,则游到沿岸浅水区觅食;此时的雌雄鱼白天都有侧卧在湖底下陷处的卧穴习性,夜间在水草丛中活动、觅食。主要以其它鱼类为食,1-2月摄食较差,6-7月最为旺盛,生殖期采食强度稍下降。鳜鱼通常长至2冬龄,在东北须至3冬龄才达性成熟,亲鱼于5-7月集群于夜间在平缓的流水环境中产卵。6-7月为产卵盛期,怀卵量为3-20万粒。
常见鳜鱼有2种,外形极为相似,区别在于:翘嘴鳜(S.chuatsi ,英文名:Mandarinfish , Aukua)的鳃耙为7,眼较小,头长为眼径的5.3-8.1倍,上颌骨伸达眼后缘之后的下方,侧线鳞为110-142,颊下部有鳞,幽门垂为198-440个。而大眼鳜(S.kneri ,英文名:Bigeye mandarinfish)的鳃耙为6,眼较大,头长为眼径的4.7-5.1倍,上颌骨仅伸达眼后缘之前的下方,侧线鳞为85-98,颊部不被鳞,幽门垂为74-98个。翘嘴鳜生长速度快,个体大,常见为2-2.5公斤,最大个体重可达50公斤;大眼鳜生长缓慢,个体较小,最大个体能长至重2公斤。
这鱼的学名叫什么,我们这叫鲫花鱼
季花鱼,又名吉花鱼,是黑龙江省名产淡水鱼(三花一岛的季花),又名吉花勾。
季花鱼简介
花䱻俗称吉勾鱼、冷丁、季郎鱼、溪竹等,又名季花鱼,是黑龙江省名产淡水鱼,又名季花勾。隶属鲤形目、鲤科、觞亚科,广泛分布于南北水域的江河、湖泊、水库中,是我国淡水水域中较为名贵的中小型鱼类。
习性
属于底层鱼类,喜在水体的中下层,冬季洄游至江河深水处越冬。以底栖动物为食,以水生昆虫,软体动物为主, 也食各种小鱼。是偏肉食性的杂食性鱼类。生殖季节在4—5月,分批产卵。卵粘性,附着于水草上发育。
特征
体长,较高,背部白头后至背鳍前方显著隆起,以背鳍起点处为最高,腹部圆。头中等大,头长小于体高。吻稍突,前端略平扁,其长小于或等于眼后头长。口略小,下位,稍近半圆形。唇薄,下唇侧叶极狭窄,中叶为一宽三角形明显突起。唇后沟中断,间距较唇靖为宽。须l对位口角.较短,长度为眼径的0.5-0.7倍。眼较大,侧上位.眼间宽广,稍隆起。前眶骨、下眶骨及前鳃盖骨边缘具1排粘液腔。体鳞较小。侧线完全,略平直。
背鳍长,末根不分枝鳍条为光滑的硬刺,长且粗壮,其长几与头长相等,起点距吻端较至尾鳍基的距离为小。胸鳍后端略钝,后伸不达腹鳍起点。腹鳍短小,起点稍后于背鳍起点,末端后伸远不及及臀鳍起点。紧靠臀鳍起点。臀鳍较短,起点距尾鳍基较至腹鳍起点为近,其末端不达尾鳍基。尾鳍分叉,上下叶等长,末端钝圆。下咽骨较粗壮,主行下咽齿顶端钩曲,外侧2行甚纤细。鳃耙发达,粗长,为长锥状。肠管短,等于或略长于体长,为体长的l.0-1.1倍。鳔大,2室,前室卵圆形,后室末端尖细,呈长锥形,后室长为前室的l.8-2.4倍。腹膜银灰色。体背及体侧上部青灰色,腹部白色。体侧具多数大小不等的黑褐色斑点,沿体侧中轴侧线的稍上方处有7-11个黑色大斑点。背鳍和尾鳍具多数小黑点,其他各鳍灰白。[1]
花䱻消化系统特征为:无颌齿;唇、口咽腔壁具有味蕾;鳃耙细、数量少;发达的咀嚼型下咽齿;食道粗而短,前端有少量味蕾,食道壁黏膜褶和肌层发达,具有黏膜肌;无胃;肠道较短无腺体。这些与杂食性偏肉食性鱼类特点相适应。[2]
雌雄个体形态差异不明显,较难区别;花(鱼骨)雌体有较大的内脏重、性腺重说明其在繁殖季节通过体形变化增加腹腔容积而增加繁殖输出,这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
主要价值
花鱼骨杂食性、适应性强、肉质细嫩、味道鲜美、群体产量高,花鱼骨从鱼苗长至1冬龄,尾重可达250~300g,这一阶段生长极为迅速,远远超过一般养殖鱼类,性成熟后生长缓慢,其最大个体可达2kg以上。
鱼肉的鲜美程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鲜(呈)味氨基酸的含量,鲜(呈)味氨基酸主要有谷氨酸、天门冬氨酸、甘氨酸、丙氨酸4种,其中以天门冬氨酸、谷氨酸为特征性鲜味氨基酸。在花鱼骨的肌肉中,特征性鲜味氨基酸为干物质含量的19.29%,低于鳜、翘嘴红鲌,高于草鱼、鳙。
花鱼骨鱼体脂肪酸中含有高比例的多不饱和脂肪酸,是中华倒刺鲃的2.1倍。尤其花鱼骨脂肪酸中EPA和DHA含量较高(5.94%、7.71%),均高于一般的鲤科名优养殖鱼类。PUFA的平衡摄入引起了世界范围内健康组织的重视,并一致认为PUFA的摄入量应至少占总脂质摄入量的3%,最好为8~23%。因此,花鱼骨不仅是人体良好的蛋白质来源,而且有较好的保健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