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足口病是一种会传播的疾病,而且发病人群主要为儿童,得病后对儿童的身体健康有严重的影响,我们要正确认识这样的疾病,并且也要注意正确的预防方法,下面一起来了解一下手足口病初期症状有哪些?
手足口病初期症状
1、手足口的发病有一定的潜伏期,在潜伏期很多抵抗力好的宝宝并不会发病,能够通过自身的免疫力抵抗过去。而有些宝宝抵抗力差,开始多有发热表现,同时伴有头痛,咳嗽,流涕等症状,体温持续不退,体温越高,病程越长,病情也就越重。
2、患病宝宝在发热1-2天后可在口腔粘膜、唇、手掌、足底、臀部等处出现红色小丘疹,进而发展成为小水泡。小水泡破溃后容易造成病患部位的溃疡,患儿会有疼痛哭闹的症状。并拒绝进食,流口水等。
3、在确定宝宝患了手足口病后尽量不要让宝宝接触其他小朋友以免造成其他宝宝的感染,从而引起地区性流行。更不要惊慌失措,需要家长按照正确的方法给宝宝进行护理。一般很快就能痊愈而且不会造成其他伤害和后遗症。
手足口病传播途径
1、传播方式
手足口病传播方式多样,以通过人群密切接触传播为主。病毒可通过唾液、疱疹液、粪便等污染的手、毛巾、手绢、牙杯、玩具、食具、奶具以及床上用品、内衣等引起间接接触传播;患者咽喉分泌物及唾液中的病毒可通过飞沫传播;如接触被病毒污染的水源,亦可经水感染;门诊交叉感染和口腔器械消毒不合格亦是造成传播的原因之一。
2、易感人群
人群对引起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普遍易感,感染后可获得免疫力。由于不同病原型别感染后抗体缺乏交叉保护力,因此,人群可反复感染发病成人大多已通过隐性感染获得相应抗体,因此,手足口病的患者主要为学龄前儿童,尤以≤3岁年龄组发病率最高。据国外文献报道,每隔2-3年在人群中可流行一次。
3、流行方式
手足口病分布极广泛,没有严格的地区性。四季均可发病,以春夏季多见,冬季的发病较为少见。手足口病流行期间,幼儿园和托儿所容易发生集体感染。家庭也有此类发病集聚现象。医院门诊的交叉感染和口腔器械消毒不严格,也可造成传播。此病传染性强,传播途径复杂,流行强度大,传播快,在短时间内即可造成大流行。
手足口病潜伏期
手足口病潜伏期一般为3-6天,发病初期出现类似感冒的症状,如发热、咳嗽、流鼻涕、恶心、呕吐等,发热情况可持续4-5天。手足口病的其它症状中,口腔黏膜疹出现比较早,起初为粟米样斑丘疹或水疱,周围有红晕,一般无疼痛及痒感,痊愈后不留痕迹。
除此之外,口腔内会有疼痛的溃疡,导致吞咽困难,食欲减退;手足等远端部位出现或平或凸的斑丘疹或疱疹,皮疹不痒,斑丘疹在5天左右由红变暗,然后消退。手足口病的并发症并不常见,在罕见的情况下,才会引发病毒性脑膜炎。
手足口病预防措施
1、流行季节教室和场室等要保持良好通风。
2、教育指导儿童养成正确洗手的习惯。
3、在传染病流行时,应做好环境卫生、食品卫生和个人卫生。饭前便后要洗手,预防病从口入。
4、每日对玩具、个人卫生用具、餐具等物品要清洗消毒;衣物、被褥、玩具、毛巾等要在阳光下暴晒,保持室内通风换气。
5、家长尽量少带孩子到拥挤的公共场所,减少被感染的机会,还要注意幼儿的营养、休息,避免日光暴晒,防止过度疲劳,降低机体抵抗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