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拉肚子当心是这6种癌症
1.胃癌:腹泻伴恶心、反酸
胃癌早期表现常与一般胃肠炎等难以区分,容易被人们忽视。如果突然出现不明原因的腹泻、大便呈黑色,同时伴有食欲不振、体弱乏力,以及恶心、胃部灼热感、上腹隐痛或胀痛等症状时,要考虑肿瘤的可能。40岁上的中年人,或患有慢性消化道溃疡的人更要留意,及时做胃镜等排查。
2.肝癌:腹泻伴上腹部痛
有资料表明,50%左右的原发性肝癌在确诊前有腹泻的表现,每天2~20次不等,是由肿瘤引起消化吸收或分泌功能紊乱所致。因此,腹泻是肝癌不可忽视的症状之一,但无特异性。中老年人,特别是慢性肝炎或肝硬化患者,出现腹部右上方不适、肝区肿大、闷痛并逐渐加重,或食欲不振、逐渐消瘦者,要尽早到医院接受彩超、肝功、甲胎蛋白等检查。
3.肠癌:晨起腹泻或腹泻、便秘交替
排便习惯和大便性状发生改变,是早期发现直结肠癌的重要指标。由于肿块及其分泌物刺激肠道,可使大小便规律的人突然变得大便次数频繁或明显减少,便秘和腹泻交替出现、早上起床后腹泻等,特别是同时伴有黏液血便、脓血便、便中带血呈鲜红色或果酱色等,或原因不明的贫血、消瘦、无力时,要高度警惕癌症。
4.甲状腺髓样瘤:腹泻反复出现
本病约占全部甲状腺瘤的3%-9%.该肿瘤除分泌降钙素外,还可以产生其他具有生物活性的物质,约20%-30%的患者可发生腹泻。肿瘤切除后腹泻可消失,肿瘤复发或转移后腹泻又再出现,多并有面,舌等多发神经痛的表现。腹泻的原因是癌组织分泌前列腺素,影响血管收缩的肠肽或5-羟色胺所致的肠蠕动亢进而发生腹泻。检查本病的最好方法是测定基础的和应激反应的血清降钙素水平,正常值为0.02-0.4ng/L,而这类病人可达到540ng/L。
5.生长抑素瘤:腹泻
本病是胰岛D细胞分泌大量生长抑素引起的糖尿病,胆道结石及消化不良为主的综合征。80%为恶性,好发于45-75岁女性。引起腹泻的原因可能与肿瘤分泌多种激素或激素类物质有光。
6.胰腺癌:长期慢性腹泻
由于胰腺被胃和横结肠所遮盖,普通检查难以发现,胰腺癌的早期诊断率很低。由于胰腺分泌液不足,部分慢性胰腺炎和胰腺癌患者会出现腹泻。因此,难以解释的上腹不适,反复腹泻、脂肪泻,消化不良,腰背部疼痛,以及非胆结石等引起的黄疸,不明原因的体重减轻等症状,应该引起重视,及时去医院检查。尤其是有长期吸烟史,或患有慢性胰腺炎、胰腺癌家族史等的高危人群。
二、腹泻会给病人带来哪些危害
1.肠胃不适:
胃肠道症状便意频繁,每次粪量不多并有里急后重感者,病变多在直肠或乙状结肠;小肠病变则无里急后重感。腹痛在下腹或左下腹,排便后腹痛可减轻者,往往为乙状结肠或直肠病变。小肠病变腹泻,疼痛多在脐周,排便后疼痛多不缓解。分泌性腹泻往往无腹痛症状。
2.急性腹泻:
腹泻 次数及粪便性状急性腹泻每天排便可达10次以上,粪便多稀薄,如为细菌感染(细菌性痢疾)常带血及脓液。如为糖稀或果酱样粪便,提示可能是阿米巴痢疾。稀薄水样便常见于食物中毒。出血性坏死性肠炎排出洗肉水样血便,带有腥臭的气味。
3.伴随症状:
(1)伴发热者可见于急性细菌性痢疾、伤寒或副伤寒、肠结核、结肠癌、小肠恶性淋巴瘤、克罗恩病、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急性发作期、败血症、病毒性肠炎、甲状腺危象等。
伴明显消瘦者可见于胃肠道恶性肿瘤及吸收不良综合征。
(2)伴皮疹或皮下出血者见于败血症、伤寒或副伤寒、麻疹、过敏性紫癜、糙皮病等。伴关节痛或肿胀者见于克罗恩病、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红斑性狼疮、肠结核、Whipple病等。伴腹部包块者见于胃肠恶性肿瘤、肠结核、克罗恩病及血吸虫肉芽肿。伴重度失水者常见分泌性腹泻如霍乱及细菌性食物中毒,也可见于尿毒症等。
三、腹泻伴随有哪些症状
腹泻是大肠疾病最常见的症状,但腹泻不是独立的疾病,而是很多疾病的一个共同表现。腹泻患者还要注意个人卫生和饮食卫生,不然长期腹泻的人会引起脱水,营养不良等疾病。
腹泻不是一种独立的疾病,而是很多疾病的一个共同表现,它同时可伴有呕吐、发热、腹痛、腹胀、黏液便、血便等症状。伴有发热、腹痛、呕吐等常提示急性感染;伴大便带血、贫血、消瘦等需警惕肠癌;伴腹胀、食欲差等需警惕肝癌;伴水样便则需警惕霍乱弧菌感染。此外,腹泻还可引起脱水、营养不良,表现为皮肤干燥、眼球下陷、舌干燥、皮肤皱褶。
长期慢性腹痛腹泻常见于:
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大肠炎:腹泻每日数次至10次以上,可为脓血便、粘液血便或血便。腹痛轻者为隐痛,典型者为绞痛,有腹痛——便意——缓解的特点。全身表现为发热、乏力、消瘦,常伴有皮肤、粘膜、关节、肝、肾、眼、口腔等系统的表现。并发症有:中毒性结肠扩张、肠穿孔、大出血、癌变等等。
克隆病:名称较多,如末端回肠炎、局限性肠炎、肉芽肿性肠炎、节段性肠炎等。发病多在中青年,男稍多于女。主要表现为腹痛、腹泻、发热、营养障碍、不全性肠梗阻、腹部内瘘或外瘘等。重症患者迁延不愈,预后不良。治疗:本病尚无特效疗法。应以全身治疗为基础,辅以手术治疗,并防止复发。
肠结核:常与肠外结核并存,临床表现有:腹部隐痛钝痛,多发生在右下腹,也可脐周或遍及全腹。由于病变直接影响到肠的消化与吸收功能,常有消瘦、全身虚弱等现象。可能发生的并发症有:肠梗阻、肠穿孔、出血。治疗:抗结核药物,手术,补充水分等。
四、大便带血的原因有哪些
1、痔疮便血。女性痔疮便血一般发生于排便后,呈喷射状流出,或在便后滴血,出血呈鲜红色,血液与粪便不相混合,出血量不等,可伴有肛门异物感或疼痛。
2、肛裂便血。便中带血或排便后出血,便血量少,色鲜红,呈丝状覆盖于粪便的表面,排便时或排便后肛门疼痛。
3、直肠息***血。女性直肠息***血,便中带血或排便后出血,一般便血量不多,不与粪便相混,血液附着于粪便表面,呈鲜红色。慢性者可混有黏液或脓液。有时粪便变细呈细条状。
4、细菌性痢疾便血。便血的原因量较少,常与粪便相混,呈脓血样或脓血黏液样便,色鲜红,大便频数,有里急后重感及左下腹压痛,并伴有腹痛、腹泻及恶心、呕吐。
5、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便血。出血常为间歇性,便血量较少,且粪便中含有脓血或黏液,多伴有腹泻、腹痛及里急后重等症状。
6、直肠癌便血。便血的原因多见于中老年人,便血间歇或反复发生,逐渐加重,有里急后重症状,粪便表面可混有黏液、脓液、血液,粪便成形但逐渐变细。患者晚期有体重减轻、贫血等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