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烧着”了家长 孩子发烧

2023-07-28 来源:星星旅游

育儿过程中,问及家长最最头痛的是什么,答曰“孩子感冒发烧、头疼脑热”。是呀,孩子一生病,家长会又慌又急,乱了手脚。尤其是孩子发烧时,看到小脸红彤彤的,怕烧出什么病来,于是就给孩子吃药或物理降温。一阵折腾下来,孩子的烧是退了,可是这究竟是好是坏呢,家长就不得而知了。

其实,发烧对健康有着另一面价值。细心的父母会发现,幼儿经过一场发烧后,好像长大了,思维能力、语言能力均明显提高了。这是因为发烧加快了脑细胞的代谢和新生。由此家长要正确对待孩子发烧,不要因为孩子发烧也“烧着”了自己。

正确对待孩子发烧要纠正几种错误认识。

发烧有时是好事

发烧是机体的一种积极防御反应,是人体免疫细胞和外来病菌抗争的过程,人体可以通过发烧促进新陈代谢;发烧时,如果体温不是太高,体内的白血球和抗体会增多,吞噬作用增强,肝脏的解毒能力也大大提高,升高的体温对病原微生物的生存也不利;发烧可以抑制细菌、病毒的生长和繁殖,从而起到控制感染、促进病体恢复的作用;发烧时,肿瘤体内温度高出正常组织的5-10摄氏度,这足以置肿瘤细胞于死地;许多重要疾病引起的发烧还有自己的特殊“热型”,通过对“热型”的识别,可帮助医生做出正确诊断。但是,如果体温过高或发烧时间较长,体内能量就会消耗过多,各器官系统的功能也会发生改变,这对人体就非常不利了。

高烧、低烧≠病重、病轻

好多人都以为发烧的温度越高,病情越严重。这种看法是片面的。由于孩子的体温调节中枢发育不健全,很小的刺激都会引起发烧。引起发烧的另一个原因是细菌、病毒。细菌、病毒中有一种制热源,到了机体里就变成一种抗原,机体因此产生抗体来抵抗这种外来物,抗体、抗原产生相互反应,就会引起发烧。

发烧的高低不能说明病情的严重程度。如果机体进入严重衰竭状态,反应能力低下,常是应该发烧却并不发烧,应该高烧而呈现低烧,甚至体温低于正常;有的孩子机体反应比较激烈,发烧也比较厉害,有的孩子机体反应不激烈,发烧的温度就不高。所以,温度高,不一定说明孩子病重,温度低,不能说明孩子病轻。比如,有的孩子身体平时很棒、很壮,不经常生病,但是一旦发起烧来很怕人;有的孩子营养不良、身体瘦弱,身体素质很差,对制热源的反应也就很差,即便是生了很重的病,也不一定会发烧。所以,发烧只是一个症状,是机体对细菌、病毒制热源的反应过程,不能用发烧的高低来衡量病的轻重。当然,发烧的温度过高,对机体内环境的平衡会带来危害,引发并发症。

服退烧药有时是坏事

由于人体大脑中的神经细胞最为娇嫩、敏感,孩子大脑发育尚未成熟,体温过高可诱发抽风、昏迷,使脑细胞受到损害,影响智力,甚至有生命危险。所以好多家长都知道,孩子发烧先烧脑子,孩子稍有发热,就忙着找退热药,或请求医生打退热针,以为热退了,病就好了。有的家长看到孩子一发烧,就赶紧给服退烧药,一片不行来两片,如果过一段时间还是温度高,再加服,最后孩子出汗不止,衣服湿透,四肢发凉,软弱无力,出现虚脱。

发热时,血管扩张,血液加快,局部和全身新陈代谢加强;肝脏解毒能力增强,可以抑制致病微生物在体内生长繁殖;血液中的白细胞和其他淋巴细胞消灭病原微生物的能力提高,可以促使炎症消退。因而,对于38摄氏度以下的发热,不必匆匆降温退热。有一些疾病的发病前期会出现发烧症状,如果见烧就退,有时会掩盖疾病病情,不利于疾病的诊断治疗。应该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退烧药,家长不要自作主张,以免伤害了孩子。

发烧≠发炎

家庭小药箱里,消炎药几乎是每个家庭的必备药。有的家长会把发烧和发炎联系起来,以为发烧就是由炎症引起的,把消炎药当成退烧药。发炎会引起发烧,这是正确的认识,但是引起发烧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除了发炎(感染性),还有非感染性的,如药物反应、溶血、组织坏死、内分泌系统功能失调等等。

因此,家长不要把发炎和发热等同起来。遇到孩子发烧时,要先看医生,不要乱用抗生素类和磺胺类药物,以免引起体内的菌群失调。

不要凭感觉行事

最后,需要提醒家长的是,不要用手来衡量孩子是否发热。有时看到孩子精神很差、老想睡觉、不想吃饭,伸手一摸,哎呀,孩子发热了,赶紧退热吧。

这种方法是不科学的。不知你有没有发现,对额头的温度,每个人的感觉是不同的,你摸后认为不发烧,他摸后可能觉得发烧。这就对了。人体各部位的体温是不同的,各部位对热的敏感度也不一样,手部皮肤上的冷点比热点多,因此对冷的感觉比较敏感,对热的感觉较差。个人之间的差异也较大。特别是发高烧的病人有发冷期,皮肤血管收缩,体内产热增加,此时通过肛门测温可以发现体温增高,而额头温度不一定高。另外天冷时,手常常暴露在外面,温度很低,用手去摸不发烧人的额头,也会感觉额头发热,容易产生误差。

科学的方法是用温度计来测量。家里备个温度计是很方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