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诈骗罪的从重处罚有哪些?

2023-09-18 来源:星星旅游

对于利用虚假信息进行诈骗、涉及救灾、抢险、募捐、残疾人等特定群体的诈骗行为,以及导致被害人自杀、精神失常等严重后果的行为,应予以严厉打击和惩罚。

法律分析

(一)通过发送短信、拨打电话或者利用互联网、广播电视、报刊杂志等发布虚假信息,对不特定多数人实施诈骗的;(二)诈骗救灾、抢险、防汛、优抚、扶贫、移民、救济、医疗款物的;(三)以赈灾募捐名义实施诈骗的;(四)诈骗残疾人、老年人或者丧失劳动能力人的财物的;(五)造成被害人自杀、精神失常或者其他严重后果的。

拓展延伸

诈骗罪的从重处罚与量刑标准有何关系?

诈骗罪的从重处罚与量刑标准密切相关。根据刑法规定,诈骗罪的从重处罚是根据犯罪的严重程度和社会危害程度来确定的。量刑标准包括犯罪主体的主观恶性、犯罪手段的卑劣性、犯罪结果的严重性等因素。从重处罚可以体现对犯罪行为的严厉打击,起到威慑作用,维护社会秩序。在具体操作中,法官会综合考虑犯罪事实、犯罪动机、被害人损失等因素,依法判断并量刑。因此,从重处罚与量刑标准密切相关,旨在实现公正、合理的刑罚裁量,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结语

诈骗罪的从重处罚与量刑标准密切相关,旨在维护社会秩序。根据刑法规定,从重处罚是根据犯罪的严重程度和社会危害程度来确定的。综合考虑犯罪事实、犯罪动机、被害人损失等因素,法官依法判断并量刑,以实现公正、合理的刑罚裁量。从重处罚能够严厉打击犯罪行为,起到威慑作用,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法律依据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诈骗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二条诈骗公私财物达到本解释第一条规定的数额标准,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依照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的规定酌情从严惩处:(一)通过发送短信、拨打电话或者利用互联网、广播电视、报刊杂志等发布虚假信息,对不特定多数人实施诈骗的;(二)诈骗救灾、抢险、防汛、优抚、扶贫、移民、救济、医疗款物的;(三)以赈灾募捐名义实施诈骗的;(四)诈骗残疾人、老年人或者丧失劳动能力人的财物的;(五)造成被害人自杀、精神失常或者其他严重后果的。诈骗数额接近本解释第一条规定的“数额巨大”、“数额特别巨大”的标准,并具有前款规定的情形之一或者属于诈骗集团首要分子的,应当分别认定为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规定的“其他严重情节”、“其他特别严重情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