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一个中心
以扶贫对象稳定脱贫为中心。威宁把六个到村到户作为实施精准扶贫的重要抓手,立足于扶贫对象稳定脱贫这个中心,积极创新扶贫方式,对贫困人口精细化管理、对扶贫资源精确化配置、对扶贫对象精准化扶持,摒弃了穿开发新衣,走救济老路,切实做到真扶贫、扶真贫。
突出两个重点
以对象识别为重点。根据贵州省、毕节市的安排部署,威宁立足五个结合(即结合规划、结合前期调研情况、结合扶贫工作实际情况、结合乡镇具体情况、结合威宁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启动了全县141个类别村和30.53万贫困人口的识别工作。在识别工作中,严格按照省、市明确的识别贫困户九个步骤和识别贫困村一高一低一无(即行政村贫困发生率高于27%,行政村201x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低于4819元,行政村无集体经济收入)的要求进行识别。
以建立帮扶台账为重点。通过详细记载扶贫对象的姓名、家庭人口、所在乡镇(村)、收入情况、收入来源、帮扶责任人、帮扶内容、帮扶目标、帮扶措施、帮扶进展等情况,建立统一标准的帮扶工作台帐,以全面、客观、准确地反映帮扶措施的制定、帮扶目标任务的设计、帮扶成效的实现等情况。帮扶台帐的建立有利于准确了解帮扶工作的开展情况,有利于及时发现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有利于推进精准扶贫工作深入开展。
把握三个结合
与威宁试点工作有机结合。把六个到村到户暨精准扶贫工作和威宁试点工作结合起来,在全面推进扶贫开发、生态建设、人口控制三大主题实践的基础上,勇于探索、大胆实践、先行先试,创造和积累新的经验,推动精准扶贫工作取得更大成效。
与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相结合。把六个到村到户暨精准扶贫工作作为践行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群众路线最实在、体、最直接的行动和内容之一,牢固树立群众观点、站稳群众立场、践行群众路线,沉下去、接地气,洗心灵、提境界、锤炼自我,真心实意为贫困对象查实情、办实事。
与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建设相结合。把六个到村到户暨精准扶贫工作与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建设相结合,充分利用四在农家美丽乡村的小康路、小康水、小康房、小康电、小康讯、小康寨六项行动计划的建设资源,不断改善贫困群众生产生活条件。
建立四个机制
建立健全帮扶机制。以今年全县6万人脱贫为首要目标任务,制定了详细的实施方案,充分进行资源整合,以六个到村到户为主抓手,制定了相关帮扶计划,建立了帮扶台帐,确保贫困村、贫困户扶贫措施全覆盖。
建立健全管理机制。强化扶贫项目监管,积极落实省财政厅和省扶贫办将目标、任务、资金、审批权下放到县的四个到县政策,确保所有扶贫项目覆盖到户。强化扶贫资金监管,严格执行《贵州省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管理办法》和《贵州省财政扶贫资金报账制管理实施细则》,及时更新贵州省涉农资金监管系统数据。
建立健全进退机制。通过民主评退、返贫核查、落实政策三个步骤来建立扶贫对象进退机制。对识别出来的有劳动能力的扶贫对象,及时纳入帮扶范围,落实帮扶责任人并按规定落实扶贫政策;属于民政救济范围的,及时给予救助;已脱贫的扶贫对象,取消其享受的扶贫政策。
建立健全督查机制。将部门和乡镇六个到村到户暨精准扶贫工作纳入动态跟踪督查考核体系,分时间分阶段对工作开展情况进行督查考核,考核结果在全县范围内通报,并作为干部工作业绩和提拔使用的依据,对扶贫开发工作不力、工作滞后的单位部门党政主要领导实行问责。
做到六个精准
结对帮扶精准。采取百个单位扶村、百家企业帮村、百所学校助村的方式,按4321开展干部接对工作,确保全县干部职工和贫困户真正结成帮扶对子,做到一村一同步小康工作队、一户一脱贫致富责任人。目前,已将8227名干部职工与14523贫困户60001名农村贫困人口结成帮扶对子。
产业扶持精准。紧紧瞄贫困村、贫困户,根据产业分布特点,按照凉山类型区、半凉山类型区、河谷类型区三个地型类别,因地制宜,统筹规划,分类指导,对每户贫困户实施1-2个优势产业,确保其增收脱贫。
教育培训精准。紧紧围绕贫困乡村一户三人培训计划(即1户1人接受中职以上学历教育或者1户1人接受培训后转移就业或者1户1人掌握农村实用技术),坚持四个需求培训原则(即按照项目需求情况进行培训,按照乡镇需求进行培训,按照产业发展需求进行培训,按照劳动力转移就业需求进行培训),确保实现培训一人、转移一人、就业一人,脱贫一户。
农村危房改造精准。对今年贵州省下达的11828户农村危房改造任务,结合201x年度减贫任务,按照四早(即早宣传、早发动、早实施、早竣工)和六公开(即改造政策、改造对象、贫困类别、补助资金、建房标准、改造时限)的工作要求,及时开展分解指标和工程建设工作。
扶贫生态移民精准。坚持政府主导、群众自愿、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先易后难、有序推进的原则,结合201x年度减贫任务,精心实施今年下达全县的723户3163人扶贫生态移民工程任务,确保搬得出,留得住,能就业,有保障。
基础设施建设精准。以贫困村、贫困户为主要目标,以村镇和产业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以完善农村居住条件和生产生活设施为抓手,打造农村设施完善、服务功能齐全、村容整洁、管理有序的乡村基础设施建设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