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老师们,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我是来自复兴中学高三一班的范蠡里,我演讲的题目是“劳动是一种生存生活方式,更是一种思考方式。”
今天的演讲从“不劳无获”这个词开始。马克思说,劳动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这句话放到漫长的古代是很好理解的,因为对于占据了绝大多数人口的农民来说,劳动就是生活的全部,除了劳动,别无所有。农民们只有日复一日地耕作,才能企盼收获足够多的粮食,然后缴纳赋税,剩余的供给一家人的吃穿。在风不调雨不顺的年份,还可能面临颗粒无收的风险;或是官府的苛捐杂税,让劳动成果所剩无几。用“不劳无获”来形容恰如其分。
近代以来,随着几次科技革命的开展,人类的生产力水平有了质的飞跃,物质资料得到了极大的丰富。劳动对越来越来多的人来说不再是生活的全部。借助工具和建立在科技进步基础上的现代工业体系,人们只需要付出比以往少得多的劳动量就可以收获比以往多得多的物质价值。特别是科学技术水平达到了前所未有程度的当下,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科技手段正在取代更多的劳动岗位。大量的劳动,尤其是体力劳动,不再是一种必需品,而好像成为了部分底层人民不得不做的低级的谋生手段。
从现下的社会风气中不难看出这一点,被媒体频频报道的路人对环卫工人的谩骂侮辱事件就是很好的例证。环卫工人作为普通的体力劳动者,每天付出大量的时间用于劳动,维护城市卫生状况。可在一些以经济收入划分高低贵贱的人眼中,这种劳动附带其劳动成果都是低级的,对劳动的不尊重风气渐渐滋生。相比之下,“少劳多获”甚至是“不劳而获”反而成为了一种能力的象征。
不仅社会上,我们学生中也不乏不理解劳动、对劳动的意愿低的种种倾向。作为学生,我们的主要任务是学习知识;同时,作为未成年人,家庭对于我们基本生活的供养使得我们不需要通过劳动来养活自己。那么,当劳动看起来丧失了直接的保证生存生活的功能时,我们真的可以对劳动不屑一顾吗?
可是,劳动早已不仅仅是一种生存生活方式,更是一种思考方式。当你劳动时,你会与这个世界的一部分产生一种直接性的接触,从而会不断提醒你思考与生活的关系。在学生时代,一次课后的打扫教室卫生,不仅仅是对教室的清洁,你或许会思考教室的构造是如何凝聚起学生和老师成为一个知识空间的。如此一来,劳动就不仅仅是“劳动—产出”的简单公式,它让你学会以一种新的视角去思考生活。这种思考方式带给我们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日后当你走入社会,参加工作,在“996”中挣扎徘徊时,最初那份主动劳动带来的体验式思考会帮助你做出调整;在你面对不可避免的社会侵蚀之时,一种更具思辨与理性的思维方式。
在这个意义上,劳动作为一种思考方式对青年时代的我们尤其重要。习近平总书记青年时代也是一名知青,与农民同吃同住,亲自下地劳动。后来他在《我是黄土地的儿子》中写到,陕北七年,最大的一个收获,就是“让我懂得了什么叫实际,什么叫实事求是,什么叫群众。这是让我获益终生的东西”。如果不是劳动,这些对乡土和人民的体悟与思考又从何而来呢?
今天,当我们再看到“民生在勤,勤则不句子时,不要仅仅将其当成一种美德,这不正是古人将劳动作为一种思考方式时所得到的感受吗?所以,不经历劳动,你不仅无法获得直接的劳动成果,更丧失了一种思考方式,一种或许可以缓解当下掩藏在无数青年人心中的焦虑和彷徨。这才是真正的“不劳无获”。
老师们,同学们,请允许我在这里发出呐喊:热爱劳动,从我做起。劳动作为一种思考方式带来的力量是无穷的,青年人将前所未有地需要通过劳动去思考、去成长。正如马克思所言:“劳动创造世界。”劳动不仅创造物质的世界,也创造着的世界。
我的演讲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范蠡里
x年6月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