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怎么处理不承认犯罪的犯罪嫌疑人?

2023-10-06 来源:星星旅游

法律分析:犯罪嫌疑人被抓获后,刑事侦查机关应负责调查取证,根据侦查结果决定是否构成犯罪。即使没有犯罪嫌疑人的承认,只要有足够证据证明其犯罪,仍应追究其刑事责任。若证据不足,不能追究其刑事责任。犯罪嫌疑人必须有证据证明、合理根据、涉嫌犯罪,并在提起公诉前才能被称为犯罪嫌疑人。

法律分析

犯罪嫌疑人被抓获不承认的,应该由刑事侦查机关负责对犯罪嫌疑人是不构成犯罪进行调查取证,并根据侦查结果依法处理。如果有足够证据证明犯罪嫌疑人构成犯罪的,即使没有犯罪嫌疑人的口供的,仍应该追究犯罪嫌疑人的刑事责任。如果侦查证据不足于证明犯罪嫌疑人构成犯罪的,不能追究犯罪嫌疑人的刑事责任。

【法律分析】

犯罪嫌疑人,又称嫌疑犯、嫌犯、疑犯,是指对因涉嫌犯罪而受到刑事追诉的人,在检察机关正式向法院对其提起公诉以前的称谓。犯罪嫌疑人和罪犯不同,依无罪推定的原则,除非经审判证明有罪确定,犯罪嫌疑人是无罪的。犯罪嫌疑人又称嫌犯,罪嫌,是指犯罪侦查机关的侦查对象或者被侦查线索初步确定的怀疑对象。犯罪嫌疑人必须是特定的人,对尚未找到的和身份未确定的犯罪实施者不能称为犯罪嫌疑人。在刑侦实践中,犯罪嫌疑人可能被不在场证据和其他科学证据排除嫌疑。刑事侦查终结后受到刑事指控的犯罪嫌疑人称为刑事被告人。犯罪嫌疑人和罪犯不同,依无罪推定的原则,除非经审判证明有罪确定,犯罪嫌疑人是无罪的。犯罪嫌疑人应当具有的共同要素包括:

1、犯罪嫌疑人是有证据证明的;

2、犯罪嫌疑人的证明标准是合理根据;

3、犯罪嫌疑人涉嫌犯罪;

4、从诉讼阶段来说是在提起公诉以前;犯罪嫌疑人“应受刑事追究”。

结语

根据法律原则,犯罪嫌疑人应当经过刑事侦查机关的调查取证,并依法处理。如果有足够证据证明其构成犯罪,即使没有犯罪嫌疑人的口供,也应追究其刑事责任。然而,如果侦查证据不足以证明其构成犯罪,就不能追究其刑事责任。在司法实践中,犯罪嫌疑人是无罪的,除非经过审判证明其有罪。因此,对于犯罪嫌疑人,我们应遵循无罪推定原则,确保公正审判。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三条法律明文规定为犯罪行为的,依照法律定罪处刑;法律没有明文规定为犯罪行为的,不得定罪处刑。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五十五条对一切案件的判处都要重证据,重调查研究,不轻信口供。只有被告人供述,没有其他证据的,不能认定被告人有罪和处以刑罚;没有被告人供述,证据确实、充分的,可以认定被告人有罪和处以刑罚。证据确实、充分,应当符合以下条件:(一)定罪量刑的事实都有证据证明;(二)据以定案的证据均经法定程序查证属实;(三)综合全案证据,对所认定事实已排除合理怀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