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姓是汉族也是少数民族姓氏群体
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群体,应读作四声“布”音,其渊源最早可追溯到远古时期的补国(今河南省郑州市荥阳汜水镇)。补国古名叫“补遂”,是炎帝神农氏领导的部落联盟成员。补国后裔中,有一部分族人以国名为姓,相传至今。
补氏的另一渊源,同样因由地域名演化而来。春秋时期,郑国君主拥有一块名叫“补”的邑地(今河南新郑黄甫坊),在典籍《郑语》中有记载:“补邑,郑君之土也。”补邑本为君主自己的食邑,绝少赏赐给臣子,但却曾被分封给执政上卿公孙侨。公孙侨在执政期间,将制定的刑书铸刻于鼎上,开创了古代公布成文法的先例同时,他还采用“宽猛相济”的治国方略,使得长期积弱的郑国渐渐强大起来。后代子孙为表达对他的敬仰,便以其封地之名为姓氏,即补氏,世代相传。
苗族、高山族、土家族等少数民族中,也有以“补”为姓氏的人,其祖先大多是在明、清时期朝廷推行的羁縻政策以及改土归流(将原来统治少数民族的土司头目废除,改为中央政府派任流官管理)运动中改为的汉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