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胰岛素用量单位
胰岛素用量估算在确定胰岛素治疗时,首先需要使饮食总量及运动量相对稳定,并在此基础上,根据患者的体重、病情、血糖、尿糖等估算胰岛素的初始用量。一般主张在胰岛素初始治疗时,一律选用短效(正规)胰岛素,以便于剂量的分配和调整,但在国外对某些病情不重的病人,初始治疗选用中效胰岛素早餐前一次注射,然后逐步调整剂量。美国国际糖尿病-中心及Joslin糖尿病中心主张胰岛素初始剂量为每千克体重每天0.3~0.5U,但考虑到我国人民热量摄入相对较少,潘孝仁等教授主张初始剂量应从每日4~8U开始。
1、按体重计算法:
1.1、病情轻的患者:尚有一定量的胰岛素分泌,初始剂量可按每千克体重每日0.4~0.5U计算。
1.2、病情较重,症状典型的Ⅰ型患者:实际体重较标准体重减轻20%以内,无急性应激情况,血糖较高,病情不稳定者,初始剂量可按0.5~0.8U/kg.d计算。
1.3、病情严重,病程较长,有应激情况,如感染、手术等,胰岛素用量需相应增加,但一般不超过1.0U/kg.d。
例如:某患者体重62kg,Ⅰ型糖尿病,嘁簧。症状明显,无急性应激,其胰岛素用量为30U/d左右。
2、按生理需要量估算:
研究发现,当成人胰腺全部切除后,每日胰岛素的生理需要量为48U左右。因此,从理论上讲,即使胰岛功能完全丧失,每日胰岛素用量也只需48U左右。但是,体内外许多因素可影响胰岛素的用量,而且药用胰岛素不同于内生胰岛素,个体对药用胰岛素的敏感性不同,
故胰岛素用量宜从小剂量开始,一般先用24~30U/d,每隔2~3天调整一次剂量,直至血糖控制良好。
3、按血糖浓度估算:
一般地说,每单位胰岛素可氧化分解葡萄糖2g,根据患者的实际血糖值,可以计算出体内多余的葡萄糖总量,进而推算出胰岛素的用量。
3.1、根据公式:
其计算公式为:[实测血糖浓度(mmol/L)0.56mmol/L(正常血糖浓度)]×180×体重(kg)×0.6/(1000×2)
[公式中因体液总量占体重的60%,故体重×0.6为体液总量,重量单位为kg,换算成体积单位为L;公式分子中(实际血糖浓度0.56mmol/L)为过剩量葡萄糖的浓度,其单位为mmol/L,换算成mg/L需乘以系数180,因此上述公式中分子的最终结果为过剩的葡萄糖量,单位为mg,再除以1000即换算成g,然后按每2g糖需胰岛素1U(即除2)即可得胰岛素需要量。根据这一公式计算的用量,初始时一般先给1/2~1/3量。
例如:某患者体重60kg,血糖值为15mmol/L,则胰岛素需要量为:(15-5.56)×60×0.6×1802000≈最初先给予16U左右。
3.2、粗略估算亦可用公式
实测血糖浓度(mmol/L)×这一公式是有些学者根据临床经验提出的,简单实用,但可靠性差,仅供临床应用中参考。
例如:上例患者血糖15mmol/L,根据公式则胰岛素用量为15×=27(U),与上述的计算值31U差别不大。
4、按尿糖定量估算:
对病情较轻,无严重肾脏并发症者,可根据24小时尿糖定量估算,例如尿糖定量32g,则胰岛素用量为32÷2=16(U)。但对肾病患者,肾糖阈可能发生了变化,不宜根据尿糖定量确定胰岛素用量。
5、按年龄估算:
不同年龄的糖尿病病人胰岛素用量不同。2岁以下每日<0.5U/kg体重;3~12岁每日平均0.8U/kg体重(0.7~1.0U/kg.d);13~18岁每日平均1.1U/kg体重(0.9~2.0U/kg.d)。总量相当于5岁以下10~20U/d,5~12岁20~40U/d,13~18岁40~60U/d,年龄>18岁的成人用量则减少。
糖尿病胰岛素用量调节
1、初期调节
适用于刚开始用胰岛素,或已用胰岛素但出现酮症者。目的是在短期内摸清胰岛素用量,常用短效胰岛素。
方法:按上一餐前的胰岛素用量与本餐前的血糖情况调节。
举例:李某早餐前用胰岛素14单位,午餐前血糖10毫摩尔/升,血糖超过控制达标值2毫摩尔/升,需追加胰岛素1~2单位,故午餐前的胰岛素应该是15~16单位。晚餐前血糖8毫摩尔/升已经达标,可不加不减,仍按中午用量给予。第二天早餐前空腹血糖4毫摩尔/升,低于达标值3毫摩尔/升,应减少胰岛素3单位,实际给12单位胰岛素即可。
2、后期调节
适用于经过初期调节,血糖稳定后,再按生物钟节律进行调节。目的是长期保持血糖达标。
方法:“今天看昨天,上餐看下餐,血糖按标准,胰素1,2,3”。
“今天看昨天”,意思是说今天的胰岛素用量要按昨天用量调节;“上餐看下餐”,即今天早餐的胰岛素用量,要按昨天午饭前的血糖调节,今天午餐前的胰岛素用量,要按昨天晚餐前的血糖调节,今天晚餐前胰岛素用量要按照今天早餐前血糖调节。“血糖按标准”即血糖要达到控制标准的要求。“胰素1,2,3”,即胰岛素调节,按空腹血糖每增高1毫摩尔/升增加胰岛素1单位;午餐、晚餐前血糖每高出2毫摩尔/升,增加胰岛素1个单位;睡前血糖每高出3毫摩尔/升,增加胰岛素1个单位计算。
3、举例
张某,昨天午餐前血糖9毫摩尔/升,昨天早餐前用胰岛素12单位,按要求今早胰岛素应为12+9-8=13单位;昨天晚餐前血糖8毫摩尔/升,中午使用了8单位胰岛素,血糖仍为8毫摩尔/升,今中午餐前胰岛素仍用8单位;今早血糖10毫摩尔/升,昨晚用胰岛素10单位,空腹血糖应控制在7毫摩尔/升,按标准超过10-7=3毫摩尔/升,今晚胰岛素用量应该是10+3=13单位。按此办法3~5天调节一次,待血糖达标后,可将短效胰岛素改为诺和灵30R,按胰岛素日总量的3/5用在早餐前,2/5用在晚餐前。
糖尿病胰岛素注射部位
胰岛素是一种生长因子,反复在同一部位注射胰岛素会导致该部位皮下脂肪增生而产生硬结和脂肪肉瘤,影响胰岛素的吸收。
胰岛素一般选择在腹部、大腿前侧或外侧、上臂外侧、臀部外上1/4处注射,每个部位各有其特点。
腹部应是优先选择的部位,因为腹部的皮下脂肪较厚,可减少注射至肌肉层的危险,捏起腹部皮肤最容易,同时又是吸收胰岛素最快的部位。应在肚脐两侧旁开3~4指的距离外注射。这个部位最适合注射短效胰岛素或与中效混合搭配的胰岛素。另外,大腿外侧、上臂外侧四分之一部分和臀部也是适合注射胰岛素的部位。
大腿外侧只能由前面或外侧面进行大腿注射,内侧有较多的血管和神经分布,不宜注射。注射大腿时一定要捏起皮肤或使用超细超短型(5毫米)笔用针头。
上臂外侧四分之一部分此处是最不适合自我注射的部位,因为上臂皮下组织较薄,易注射至肌肉层;自我注射时无法自己捏起皮肤。必须注射上臂时,建议使用超细超短型笔用针头或由医护人员及家人协助注射。
臀部臀部适合注射中、长效胰岛素(例如睡前注射的中效胰岛素),因为臀部的皮下层较厚,对胰岛素的吸收速度慢,这样能很好地控制空腹血糖,同时又无需捏起皮肤。
糖尿病患者应避免在一个月内重复使用同一注射点,因此可以采用对称部位轮换的方法注射。具体是:选左右对称的部位轮流注射,如先选左右上臂,并左右对称轮换注射。待轮换完后,再换左右腹部。
要想延长不同的部位间轮换周期,要注意在同一注射部位内的区域轮换。最好先在要注射的部位划许多线条,每条线上可注射4~7次,两次注射点的相距最好是2厘米,沿注射线顺序作皮下注射,这样每个注射点可以在间隔相当长的时间以后才接受第二次注射。除了要有计划地轮换使用注射部位,糖尿病患者也要注意每次的注射点应相距2cm,以防止皮肤出现硬结,影响胰岛素的吸收。
更换胰岛素注射部位,可能引起血糖波动。绝大多数胰岛素(长效胰岛素类似物除外)的吸收速度会因注射部位的不同而有差异,总的来说,腹部对胰岛素的吸收最快,其次是上臂,然后是大腿和臀部。由于身体不同部位对胰岛素的吸收速度不同,当改变注射部位时就有可能引起血糖波动。
糖尿病患者可以这样应对:如果偶尔吃饭时间提前,则选腹部注射;如果推迟,则选臀部注射。为确保胰岛素吸收速度、吸收率的一致性,降低血糖的波动,切勿将每天注射的区域和时间混淆。所以,在平时的注射中要注意结合自身生活习惯,轮换注射部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