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功能亢进常以血红蛋白下降、白细胞减少和血小板减少为表现。脾功能亢进常有脾脏的肿大,但其与脾功能亢进的严重程度并不直接相关。脾功能亢进是门静脉高压的后果,脾的大小与门静脉高血压的严重程度相关,但是缓解门静脉高压并不能解决脾功能亢进。有一篇报道称,24%的肝硬化患者伴有脾大,64%的患者伴有血小板减少症。这种差异反映了其他因素的存在,如抗血小板抗体,酒精的毒性作用,丙型肝炎病毒的骨髓抑制作用(HCV)和降低的血小板生成素产生等。
脾亢进的症状
血小板一般性减少并不会出现黏膜出血,直到血小板计数降至20000-30000 /μl以下;当血小板计数<5000 /μl时,则有内出血风险。轻度至中度血小板减少症并不会增加静脉曲张出血。然而,当肝硬化需要进行某种侵入性手术和血小板小于50000-75000 /μl可能导致过度失血。对这些患者进行手术等侵入性治疗是否需要输注血小板等血液制品,仍有争议,因为过度输注会引起血液凝固方面的问题,如血栓形成。此外,没有研究数据提示低血小板计数会增加静脉曲张出血量,通过输血提高血小板计数会减少静脉曲张出血量。大多脾亢患者的血小板计数>50000/μl,因此,开展如腹腔穿刺、内窥镜检查等手术是安全的。白细胞减少也可以做类似的判断,肝硬化脾亢白细胞减少主要为淋巴细胞减少,嗜中性粒细胞计数是正常的。
脾亢的预后脾功能亢进与患者的预后相关。一项大样本的5年随访研究证明,与正常人相比,脾功能亢进患者的血小板和白细胞减少均增加患者5年的死亡或肝硬化失代偿风险。严重脾机能亢进的患者(血小板<75000 /μl或血细胞计数<2000 /μl)的静脉曲张出血和死亡风险较高。因此,脾亢是晚期肝脏疾病的指征,提示预后不良。
脾亢的治疗脾亢的治疗手段,现在已经非常之多,除了血小板和白细胞计数的升高,还有没有其他好处?在一份射频消融(RFA)的治疗报告中,手术前后测量肝脏动脉和门静脉血流量,可以看到手术后即刻肝动脉血流量增加,但在6个月内回到基线水平,并且门静脉血流量下降,然后在6个月内也回到基线水平。这些小而短暂的血液变化到底有什么好处?仍不太清楚。但肯定的是并不影响肝脏体积或生存。
外科分流术和TIPS分流术主要包括门腔静脉侧-侧分流术、肠腔静脉侧-侧分流术等。分流术可以降低游离门静脉压力、预防门静脉血栓的形成,但术后肝性脑病的发生率高。TIPS术近年有代替外科分流的趋势,TIPS可以有效降低门静脉压力,降低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的出血风险,但其对脾功能亢进的治疗效果还有待明确。支架内血栓和肝性脑病是TIPS最常见的并发症。
脾切除开放脾切除已成为标准的治疗脾功能亢进方法。最近,腹腔镜脾切除术已用于脾大脾亢患者。在一项对照研究中,一半患者接受开放性手术,一半患者接受腹腔镜手术。手术时间相似,但开放性脾切除患者的失血明显较多,腹腔镜手术缩短了住院时间,且麻醉简单。术前平均血小板计数和白细胞计数分别为40000/μl和3000/μl,两组均在脾切除术后上升至正常范围。脾切除的主要问题是脾门静脉血栓形成(PVT)。一项纳入了25例接受腹腔镜脾切除术肝硬化患者的研究中,9例(36%)患者发生了PVT。术后一周之内的最大风险的发生PVT,接受抗凝治疗,PVT的发生率可下降到4%。
部分脾栓塞部分脾动脉栓塞术与热消融术原理相似,可使局部脾脏坏死,减少脾脏回流血量。这个过程通常通过介入来执行,在脾动脉中放置导管,然后重复注射栓塞颗粒直到脾脏血流量减少约50%。脾梗塞的程度达脾体积的50%~70%。血小板和WBCs与脾栓体积成正比。当栓塞体积>50%时,血小板和WBCs计数可以恢复到正常水平。当栓塞体积≤50%,血小板和WBCs变化不大。经过长时间的随访,计数趋于回落到初始范围。80%的患者在术后出现发热和腹痛,住院2周的情况并不少见。
总结脾肿大和脾功能亢进常见于肝硬化患者,但脾亢本身带来的严重后果非常小,既往对脾亢的治疗最大的适应证是慢性丙肝需要干扰素治疗。随着DAA药物的广泛应用,脾亢的治疗临床适应证已经很小。对于接受化疗的恶性肿瘤患者,白细胞低下以及血小板减少可能需要治疗。脾切除术能够迅速改善血细胞计数,这种方法的主要缺点是PVT。接受脾切除术的患者应接受至少几个星期的预防性抗凝剂治疗。如果PVT形成,脾切除术后需要抗凝。总之,大多数脾肿大脾亢的患者,可以选择保守治疗——保脾。如果确实需要改善脾亢,腹腔镜脾切除或使用药物等似乎是最好的方法,并发症发生率低,解决方法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