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卷可以分层。胶片的分层结构为保护层、上层感光乳剂、滤光层、隔层、中下层感光乳剂、结合层、片基、抗光晕静电层。胶片的影像成分,也就是感光乳剂层,是核心部分,由明胶、银盐和添加剂构成。胶卷又名底片、菲林,是一种成像器材。现代广泛应用的胶卷是将卤化银涂抹在聚乙酸酯片基上,此种底片为软性,卷成整卷方便使用。当有光线照射到卤化银上时,卤化银转变为黑色的银,经显影工艺后固定于片基,成为常见到的黑白负片。彩色负片则涂抹了三层卤化银以表现三原色。除了负片之外还有正片、反转片及一次成像底片等。
小编还为您整理了以下内容,可能对您也有帮助:
胶片照片是怎么制作初来的?
把胶片装进胶片相机里面,拍完了拿去冲洗,得到底片,再把底片放在一个机器里面,就得来了。
苹果相机的照片是分层的吗
额、、、照片不存在分层的说法啊。不过iPhone的相机滤镜倒是分层的、iphone4
四层
iPhone4
s
五层
iPhone5
五层
胶卷材料
胶片的分层结构为:保护层、上层感光乳剂、滤光层、隔层、中下层感光乳剂、结合层、片基、抗光晕静电层。
胶片的影像成分也就是感光乳剂层是核心部分,是由明胶、银盐、和添加剂构成。明胶是从动物骨骼与皮中提取的高级动物胶。银盐是金属银和化学上称为卤素的氯、溴碘形成的盐类化合物。添加剂一般是化学增感剂,一般还有抑制胶片产生灰雾的溴化钾和提高药膜强度的铬矾化学药品。
明胶是固定卤化银用的。而且溴化银加入微量碘化银感光速度最快,溴化银次之,氯溴化银再次之,氯化银感光最慢。感光颗粒最小直径50毫微米,其他大部分为0.1至4微米。银盐对黄绿红光几乎不起作用,为了扩大感光范围,要加入光学增感剂,为了加快感光速度还要加入化学增感剂,在具体我也不知道了。
关于胶卷冲洗如何拆开胶卷的问题
给你几个建议作为探讨,根据你的问题,应该是135胶卷,即以135为例吧。
1、如何把胶卷弄出来:如果拍摄完、倒片结束并未将片头倒入暗盒,就好办了。否则就要准备一个135胶卷的“引片器”,用引片器将倒入暗盒内的片头引出。此物淘宝上有售。
此引片器需要练习方能熟练掌握,可以用一废卷加以练习。
2、不会花?一般不会。你想,拍摄时,一点一点的拉出来,倒片时又拉回去了,你不过再将它拉出来而已,只要注意暗盒的绒口不要有灰尘即可。
3、两头掰开?一般不用掰开的方法,而且也很难掰开,铆得蛮牢的。还是用引片器较妥。
4、将胶卷装入冲洗罐时,完全是暗袋操作,同样有一个熟练过程,同样用废卷加以练习,需保证胶卷不能有粘连,还有手指不要在胶卷药膜上留下指纹。
5、水珠应该如何处理:用一干净、柔软的海绵,挤干水分,轻轻的擦掉水珠。你说的对,不处理的话将会在底片上留下水渍。
6、用夹子将胶片挂起、下面也夹一个防止胶卷卷起,晾干。
7、理论上绝对是专家:理论已经准备好了,再加以操练和实践,你就成真正的专家了。
供参考。
胶卷拍完后,要一整卷拿去冲洗,还是可以自己挑选喜欢的剪成一张一张的拿去
一般彩扩店先要把整卷胶卷冲洗出来,然后给你一个胶卷袋,上面有编号(可对应胶卷上的编号填写),客户可根据拍摄情况填写所需扩印的照片及其张数。不要“剪成一张一张的拿去”,否则不好扩印价格还高(按散片处理)。
生胶片是什么
问题一:胶片是什么意思 胶片就是银盐感光胶片,也叫菲林。由PC/PP/PET/PVC料制作而成。现在一般是指胶卷,也可以指印刷制版中的底片。菲林都是黑色的,菲林的边角一般有一个英文的符号,是菲林的编号,标明该菲林是C、M、Y、K中的哪一张,是cmyk的其中一个(或专色号),表示这张菲林是什么色输出的,如果没有,可以看挂网的角度,来辨别是什么色。
问题二:什么是电影的 生胶片 是吧
问题三:胶卷是什么意思? 胶卷的分类:
1. 按尺寸分类:常见的有120,135,6×4.5等。我们经常用的是135胶卷,这种胶卷宽35毫米,长160~170厘米,片边两旁具有规则的片孔,一般可拍摄3.6厘米×2.4厘米的底片36张,也有可拍摄20、24、72张的135胶卷。
2.按感光速度分类:按感光速度有iso100、iso200、iso400等等。这里数值变一倍则我们曝光时所需的曝光量也变一倍,数值越大则速度越快。当然,以前也用过很多其他速度表示方法,如GB、ASDI等等,分别是中国、美国、德国的标准。
3. 按色彩还原分:有黑白片,彩色片,X射线片等等。其中黑白片按其感色范围分可分为全色片、分色片、色盲片等,全色片是对所有颜色都感光(现在我们用的黑白片都是这骸类型)。分色片指可感受蓝紫色光和黄、绿色光,但对红色光不可感受。色盲片指对蓝紫色光敏感,而对绿、红色光很不敏感,一般用于文件与黑白底片拷贝等。
胶卷中各个成分:
1.保护膜,它的用处是,保护。因为胶卷的感光乳剂很软,容易划伤,所以在它上面涂一层保护膜以使它不致受伤。保护膜是透明且很硬的。
2.最重要的是感光乳剂其主要成份为卤化银和照相明胶。卤化银便是胶卷的感光材料,照相明胶是卤化银的载体,卤化银受光的照射后形成潜影,(这时是看不到影像的,所以叫潜影)既卤化银中出现了银原子的颗粒。后期经显影,就成为我们一般看到的胶片了(就是将形成银颗粒的点放大)。其实将胶片长时间曝光也有这样的效果,胶卷头的颜色就是长时间曝光形成的(没有经过显影过程)。
3.片基,它的用处就是一个架子,所以对它的要求是透明度好,平整韧性好和机械强度高,要能撑起感光乳剂。
4.防光晕层,拍摄的一个路灯会大的像太阳一样,这就是光晕,强光使胶卷上一个很大的面积感光。
胶卷的感光性能:
这包括:感光度、反差、灰雾、宽容度、最高密度、解象力、颗粒度、感色性等。
1.感光度:前面已经说过了,是胶卷的感光能力的标准。
2.反差:是指拍摄后的影像的明暗程度与原景物的明暗程度的比值。如果我们用胶卷把被摄物的明暗度正确的反映再底片上,我们则称其反差为1 ;如底片大于被摄物,则大于1。我们看图会明白一些。照片从左到右反差逐渐加大。一般来说反差大可以给人震撼力,但会使其不真实。反差是可以除和胶卷本身有关外,还和冲洗有关。
3.灰雾:灰雾就是胶卷不经过曝光,显影后产生的灰密度,反映在照片上就是使照片过亮,灰雾是越小越好的,产生灰雾有胶卷本身的原因,也有曝光时不准,冲洗不当等原因。
4.宽容度:宽容度是指胶卷表达被摄物全部亮度间距的能力。一般说来,胶卷的宽容度是有限的,是小于真实景物的。所以,在拍摄时经常会遇到景物反差过大的情况,这时,就要选择一个范围,一个要用胶卷表达的范围。设景物从最暗到最亮有200级,而的胶卷只可以表达100级,则如果选择了1~100,那么在100~200的那些景物在胶卷上就只会是一边白,也就是所说的丢失了层次。此为其一,还有一点,对于彩色胶卷,虽然有很大的宽容度,但可以最正确表达层次,颜色的范围很小,这就是什么要准确曝光的愿因,差了半档,效果就
会不一样。
5.最高密度:就是胶卷可以黑的最高程度。
6.解像力:指胶卷对被摄物细部清晰辨别的能力。简单的说就是在单位面积内可以表示出的可分别的线的数量。
7.颗粒度:指胶卷经曝光、显影后现成影像的银粒的大小。注意此与解像力是不同的。......>>
问题四:pvc胶片是什么 PVC原名称聚氯乙烯, 属于基础化工原料。
PVC中加冲击改性剂和有机锡稳定剂,经混合、塑化、压延而成为透明的片材。利用热成型可以做成薄壁透明容器或用于真空吸塑包装,是优良的包装材料和装饰材料。
PVC胶片性能:耐老化,价格底,环保
不好的地方就是不耐高温,对折会出现白痕!
问题五:胶片是什么材料 彩色胶片的分层结构为:保护层、上层感光乳剂、滤光层、隔层、中下层感光乳剂、结合层、片基、抗光晕静电层。
胶片的影像成分也就是感光乳剂层是核心部分,是由明胶、银盐、和添加剂构成。明胶是从动物骨骼与皮中提取的高级动物胶。银盐是金属银和化学上称为卤素的氯、溴碘形成的盐类化合物。添加剂一般是化学增感剂,一般还有抑制胶片产生灰雾的溴化钾和提高药膜强度的铬矾化学药品。
这样说你是不是了解它的成分了。
问题六:胶卷如何曝光(什么叫曝光呢?) 如果你直接取出来就叮了
你给照像馆弄 只让他们给定影就可以了 不要洗照片
也就几元钱一卷
问题七:我想知道写胶片什么意思 就是做ppt。。华为和中兴都会这么说
问题八:胶片曝光原理是什么??? 当你拍摄时,光线射到胶片的乳剂层,乳剂层内的卤化银晶体发生化学反应,并与邻近也受到光线照射的卤化银晶体相互聚结起来,沉积在胶片憨,留下影像。乳剂层接受到的光量愈多,就有更多的晶体聚结在一起,光量愈少,晶体的变化和聚结也愈少。没有光落到的乳剂上也就没有晶体的变化和聚结。由此得到不同的影像。
问题九:胶片材质是什么 片基是聚醋酸酯,其他有水溶背膜,不同的感光乳剂,不同的成色剂,电影胶片还有导电炭黑层。
问题十:装订胶片是什么东西 是放在封面上的那张透明的纸,装订的时候加张那个看起要好看西。
胶片接发自己怎么拆
在家如何拆胶接的头发
用接发尖嘴钳。先分层,也是从上层往下层。再用尖嘴钳把胶头夹扁,让胶头里面有空隙,然后滴入适量的纳米去胶液。最后捏紧发根,用手拉发梢,一根纳米接发就去除了。发根喷修护蜜,用细齿梳梳通即可。

纳米无痕接发怎样拆卸
一、加热法:所谓加热法,就是用纳米接发钳。
1、分层。分层时和纳米接发相反,先从最上面一层。
2、加热。纳米接发器通电,加热。取一缕需要拆卸的纳米接发,胶头放入纳米接发钳圆口里。纳米钳夹紧后有两个圆形的孔,那个就是为卸纳米接发而设计的,具体用哪个孔,根据胶头大小而定。
3、一手捏发根,一手拉发梢,加热后的纳米接发就拆下来了,然后涂专用纳米去胶液,去除残留胶液。

二、冷卸法:所谓冷卸法就是无需加热,用接发尖嘴钳。
1、分层。也是从上层往下层。
2、夹扁。用尖嘴钳把胶头夹扁,让胶头里面有空隙,然后滴入适量的纳米去胶液。
3、捏紧发根,用手拉发梢,一根纳米接发就去除了。发根喷修护蜜,用细齿梳梳通即可。

什么是纳米无痕接发
纳米无痕接发是采用进口纳米蛋白胶,接头很小,只有2毫米左右大小。纳米无痕接发接好后接头可以过梳子。很多消费者甚至理发店都搞不清楚纳米接发和无痕接发的区别:无痕接发也叫生态膜接发,通俗的叫法是无痕片接。胶片宽度为4厘米,很多人把他剪小,以冒充纳米无痕接发。胶片剪的过小,就造成了脱落,影响了纳米接发的口碑。无痕接发就是剪得再小,也不能过细齿梳子。即使能过梳子,也只是宽齿梳。

光学等密度分割处理
(一)影像密度的概念
各种遥感信息最终都可以记录在摄影胶片上。对于黑白胶片,最主要的评价指标便是影像密度(亦称黑度)。在摄影技术中,通常以胶片透光率(T)倒数的对数表示,即影像密度 。在遥感影像胶片上,它的大小代表了地物反射或发射辐射的强弱。其中,在各类负片中,D与辐射强度呈正相关,正片则相反。
不同遥感方式的影像胶片,其密度D的物理意义不同。例如,全色摄影,它反映了地物在整个可见光范围内反射太阳光的强度;多波段扫描,记录的是地物在不同光谱段的反射强弱;而热红外,则是地物热辐射的大小,等等。此外,影像密度在胶片上的分布,还构成了各个地物目标的空间几何特征,如形状、大小、图案、纹理结构以及相互间的位置关系;同一地区同类遥感在不同时间获得的影像,彼此的密度变化又构成不同目标的时间特性。光学图像处理究其实质,就是通过光学途径人为地改变胶片的影像密度,扩大不同部分的密度差异,或者以不同色彩显示影像密度的细微变化,用以压抑“噪声”、强调或突出目标信息,增强人们对细微密度差异的判读和识别能力。
(二)假彩色等密度分割
任何一幅遥感图像都可以看作是地物电磁波辐射强度的二维分布函数。对于胶片影像,可用影像密度值的二维分布来表征;对于像片,则为灰度值的二维分布。与地形图的等高线相仿,照例可按一幅图像中密度(或灰度)值的变化范围,将其划分为若干个等级,以等值面对影像密度(或灰度)函数进行分层(图4-1),用等值线图来表示图像各部分的密度(灰度)差异变化。在遥感图像处理中称此为密度分割,或密度分割技术。
图4-1 密度分割的几何解译图
在一般的光学图像处理中,通常用影像胶片(正片或负片)作处理对象,最简单的办法是等密度制图,即用光密度计逐点测量胶片密度,然后连成等密度图。这种图以密度等值线表示,精度一般较高。但由于是手工操作,处理速度较慢,且不具醒目的视觉效果,故目前已很少采用。不过,其原理却为后来的图像数字化及光电和计算机等密度分割技术奠定了方法基础。
现今最常用的是假彩色等密度分割法,即通过光电仪器将胶片上不同的密度等级以色彩的变化显示成彩色的图像。这种仪器通常称彩色等密度分割仪,如日本Pho-sdac型的数字彩色图像分析仪、我国南京产NST-1型密度分割假彩色分析仪等,基本上都是由小型计算机控制、集光/电、模/数变换于一体的一套闭路彩色电视系统(图-42)。一般情况下,这类仪器均可按线性、对数变换或指数变换将胶片的影像密度分割为8、12、24、32、64等级;不同密度级的色别可在64色内任意选调变换,并在数秒钟内显示在彩色监视器的屏幕上,通过反复调节变换色彩,选择最佳的处理结果;一般还具有单色或数色抽取显示和面积量算的功能。
(三)假彩色等密度分割的地学应用
假彩色等密度分割以色彩代替影像密度,不仅明显改善视觉效果,而且分割的密度等级可以远高于人眼对黑白灰度(一般10级左右)的分辨等级,因此显著提高了人眼对胶片密度差异的分辨能力,起到了图像增强的作用。但由于它只能处理单张胶片,只单纯考虑影像密度一个因素,因此,往往不能很好地反映地物内部的结构和原有的形态特征,图像的立体感一般较差,对同物异谱(密度)或同谱异物现象也不易区分。所以,在实际的地学应用中,该增强处理方法比较适用于轮廓简单、背景单调、目标特性与影像密度有明确对应关系的地面景况的分析判读。如入海泥沙,河、湖、海水的水深、混浊度,地热异常、污染源及污染分布等。一般效果都比较理想,这方面成功的应用实例也很多。这里仅举二例说明它在地学应用中的意义:
1.长江河口演变与泥沙扩散
长江口属分汊河口,由于河口径流与潮流相互消长作用,以及主流的摆荡迁移和汊道的更替盛衰,口门地区水下地形十分复杂,以往采取常规海上测量,先后花费了几十年的时间和巨额投资才大致弄清了其基本面貌和变化规律。恽才兴等利用水体在红光波段的反射率与其泥沙含量呈明显的正相关的特性,对1978年8月9日长江口(上海幅)陆地卫星MSS-5图像作了假彩色等密度分割处理,根据不同色彩显示的影像密度差异,很容易地将清水、浊水、浑水舌、沉积羽流等区分出来,并解译出它们的分布范围(图4-3)。
2.琼州海峡的水下地形
雷州半岛与海南岛之间的琼州海峡,海水中泥沙含量极低,水质清澈。由于MSS-4波段对清水有一定的透视效果,因而在该波段图像上水下地形往往有较好的反映。据此,张圣凯对琼州海峡陆地卫星MSS-4图像作了彩色等密度分割处理。(在取得的处理结果图像图版2)上,水下地形的特征得到十分清晰的显示,色彩的变化与水深之间呈现出良好的对应关系,尤其是海峡西口海流造成的水下三角洲扇形扩展的形态特别瞩目,影像增强效果相当显著
图4-2 彩色密度分割工作原理方框图
图4-3 根据彩色等密度分割影像解译的长江口泥沙扩散形势图
图4-4 多波段图像生成示意图
用胶卷拍照,底片最高分辨率都相当于哪个级别的数码相机?
胶片的分辨率是分子级的,理论上可以近乎无限放大,这只是理论上,实际使用中是不可能的。
数码相机会产生噪点,胶片会产生颗粒。颗粒跟噪点一样,都会影响画质。胶片的颗粒产生与冲洗条件有直接的关系,大多数的冲洗条件下,100度的135胶片能放到14寸,特别好的冲洗效果,能放到18-20寸。
有人说135胶片相当于600万像素,有人说1000万,还有人说2000万,这些数字都算对。因为不同的感光度,不同的冲洗条件,得出的结论可能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上,差距非常大。另外如果将胶片转换为数字,扫描或电分的条件也很重要。
我有时候冲洗黑白胶片,如果想降低颗粒度的话,我不是定到20度,而是18-19度,选择盘洗,10秒搅动一次。药水会选择d23。这样洗出的底片颗粒非常细腻,当然对比度也较低,大光圈拍美人,放出来效果蛮好的。
单说胶片的分辨率,影响它的因素有镜头素质,最佳光圈,相机曝光组合,胶片感光度,选择冲洗药液种类,药液温度,药液新鲜程度,冲洗时间,相纸选择,放大尺寸,扫描仪器选择等。其中最重要的是冲洗条件,有条件要找高等级的图片社,说家门口那种洗印店,无论柯达还是富士,冲洗质量都不可能有保证的。这跟自己冲洗黑白胶卷不一样,稍微重要点的片子药水我都是一卷一换,冲洗店能管你这个?药水快用废了就迫冲呗。那些说600万像素的朋友,你把胶卷寄到北京一些著名图片社试一试,保证让你大吃一斤。
现在玩胶片,玩黑白的多一些。自己冲自己放。用柯达卷的话,柯达出的那个冲洗液效果要比自己配的d76好些。一大瓶子够用好多卷。
最舒坦的玩法是8x10直接印象,底片多大,照片就有多大,那画质,那质感,完全不是数码能比的。拿起放大镜,你可以细细品。
胶片还是很好玩的。很有意思。
用胶卷拍照,底片最高分辨率都相当于哪个级别的数码相机?
哈苏中画幅相机,10年前,5000万像素大概是20万块钱。今天,1个亿像素的哈苏相机,是380000,这个比用胶片拍照的成本贵多了,可是,为什么商业摄影不用成本更低的胶片拍摄呢?
你好,胶卷也分为很多尺寸品种,常见的有35mm胶卷和120胶卷。我具体谈谈:
一、如果不只是胶卷,还包括胶片的话,8x10胶片的分辨率
8x10底片的胶片分辨率,大概实际上相当于1-2个亿像素。
不是说胶片的分辨率只有1-2个亿像素,主要是8x10相机的镜头的分辨率不够高。
如果是印刷胶片,由激光照排机在胶片上输出,那个分辨率确实是惊人的,而且印刷胶片也更大,A4A3根本不是问题,有人民日报那么大的印刷胶片,按照4000dpi进行输出,你可以想象一下,分辨率是不是几十亿几百亿像素呢?
只是,8x10的胶片相机,不是印刷胶片用的激光照排机。
8x10的胶片相机,镜头的分辨率太差,所以,真正最终能够获得的实际分辨率,只有1-2个像素。
如果把这个8x10的胶片,用激光照排机来输出黑白文稿,那轻松10个亿像素是没有问题的了。
二、世界上,分辨率最高的胶片和相机,是图书馆用的缩微胶片
如果用缩微胶片和缩微相机,换算为35mm胶卷,大概相当于最高4000-5000万像素的分辨率,当然,要用最顶级的缩微胶片和缩微相机,缩微镜头。
只是,无论激光照排机,还是缩微胶片,缩微镜头,也只是针对高反差的对象,具备最高的分辨率,如果是正常的有丰富明暗层次和丰富的色彩层次的对象来说,分辨率就很低了。
比如说,激光照排机或者彩色影视,印刷黑白的文字,分辨率可以达到4000dpi,但是,印刷彩色照片,却很难达到300dpi。
三、如果是摄影用的胶卷和相机、镜头,那么,确实很遗憾,分辨率很低
35mm规格的胶卷,相机,镜头,顶天也就是1000万像素的数码相机的分辨率水平。
120规格的胶卷,相机,镜头,顶天也就是5000万像素的数码相机的分辨率水平。
大家可以想一想,商业摄影,要求够高了吧?可是,为什么,哈苏、飞思的中画幅数码后背,在只有2000多万像素的时候,就把哈苏的120相机给淘汰了呢?
这个问题,只要你想一想为什么,结论就不难的出来了。
2004年的时候,一台2000多万像素的哈苏或者飞思,大概要十几万。
2004的时候,一台120胶卷的哈苏相机,也就是几万块钱。
对于商业摄影来说,一直都是使用120胶卷,胶卷的成本,其实并不是最大的问题。
在当时,拍摄一卷120胶卷,带冲洗费用,也就是最多七八十块钱。
你觉得对于世界500强企业拍摄商业广告来说,真的出不起这胶卷费用吗?
最常见的35mm彩色胶卷,无论柯达还是富士,正常冲洗扫描,顶天相当于600万像素的数码单反相机
因此,最根本的,还是胶卷的分辨率太差了。
更不要说,哈苏,飞思的中画幅数码相机,有5000万像素了。
和哈苏的5000万像素相机相比,哈苏120相机,真的有优势吗?
你想一下,哈苏5000万像素相机,10年前大概是20万块钱,使用成本比120胶卷贵多了吧?
何况数码相机的折旧费用很高,折旧速度很快。
综上所述,只要你用脚趾头想一想哈苏数码相机取代哈苏120相机的这个 历史 进程,你就可以很轻松的得出结论了。
荒谬至极,胶片是化学银盐感光颗粒,颗粒是极小的,需要显微镜才能观看,理论上来说,只要你镜头分辨率到位,胶片分辨率可以无限跟进;另外,胶片的乳胶涂层有厚度,物理感光过程中使胶片分层感光,这就使宽容度极大地增加,层次分明,较为好看自然,这是数码永远不可能具备的,也就是说数码味的问题!所以,艺术家追求照片本身的承载价值的时候,应该用胶片!而新闻、商用市场都应该用数码,因为传播方便!所以,未来应该建立两种体系,高端艺术类的风光摄影等,你要想拍卖,那么必须是胶片作品,版权购买可以涉及原始胶片!而商用新闻则必须数码!
对于光学胶片来说,其等价的像素极限与这么几个因素有关:
1 光波长。可见光波长零点几个微米或几百个纳米。在底片或ccd上聚焦后,有效的像素点极限就是零点几个微米。
2 像素点大小。底片用卤化银感光后形成银原子晶体,这个晶体可以轻易实现胶体粒子水平,也就是几个到几十个纳米直径,远小于可见光的波长水平。数码相机的ccd点阵目前远远达不到。
对于长度几十㎜的底片而言,相当于可见光波长的大约十万倍水平,上面可以很容易排列出百亿等价像素,目前数码相机像素才多少?
那么为何大约三十年前的柯达富士乐凯照片我们目视其清晰度不高?一是那时普通相机的镜头不行,二是软片在相机里不易充分展平。如果用好镜头外加硬底片(例如老式玻璃底片),那么可以不很困难地实现可见光极限分辨率下达成的百亿像素水平。
结论
底片本身像素水平在可见光范围内远胜数码相机,而且永远不可能被数码相机超越。可见光范围内,目前原理制作的数码相机最乐观的前景就是达到零点几微米的可见光物理极限,与底片持平。
叶公好龙的人真多。
本人80后,亲手冲过上百个卷是有的。光学放大机不知道有多少人玩过?自己扫的卷更多。
胶片除了大画幅的画幅优势,中幅和135胶片对应数码在现今全是劣势。感光度低,分辨率低,绝对的偏色(除非拍照严格按色温使用相应色镜)。
说胶片分辨率无限高,建议多看看高质量的摄影集或者光学放大的负片或黑白。135的高质量印刷只能印大半个巴掌大个的尺寸,再大就看得出劣化了。光放135真放不了多大,放得稍大点真不能看细节。
约2400万像素左右。胶片的分辨率是靠极细的化学团,大化学团越细,胶片越细腻。以135胶片36mm×24mm来讲,过去胶片一般为70~90点(mm),100点就是极细的了。3600×2400=864000。现在数码三色排列在同一平面,再X3约2600万以内,由于绿感光元件占50%,再适当减点,所认2000万~2400万即相当于胶片最好效果。当然胶片还有无数更细微颗粒,这一般在分辨率上是不计算的。大颗粒的最细程度决定胶片分辨率。
国外的一个权威科研机构介绍说胶卷的每个卤化银分子就是一个像素,一张135底片是所含的卤化银分子那是一个天文数字,那是现在的感光元件无法比拟的,现在的感光元件的每个像素能作到一个分子吗,而且中间还含有很多线路,因此同尺寸数码感光元件和胶片的像素是无法比的,那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人类现在和未来的一段时间还无法做出一个分子大小的像素,何况还有线路。
135胶卷儿大概有600万像素。不过这个并不一定,感光度越高的像素就越低。乐凯的像素就比较低,柯达的富士的像素就高一点。反正都超标。放7寸相片儿200万像素就足够了。但再放大点儿就不行了。这就是从前婚纱摄影的正规店儿用120底片的原因。现在的数码相机手机像素都是虚标。凡是说2000万像素的比1000千万像素的效果好的都是在骗人。电脑显示器分辨率至今还是200万像素。4k显示器远没有普及。200万像素就是1600×1200。20寸显示器上正好能满屏播放。
很有意思的无解问题!在一个数码像数点里不能包含三原色,这是大师们多年来苦中求解的事情,哈苏h6d成像原理有了很大的进步。简单的说叫做像素叠加。理论上很是复杂,一下子说不清楚。胶片上没有像素点,直接反应三原色,不需要叠加。所以胶片数据不能用像素点来表达。但是胶片数据是后期电分出来的,也不能无限放大。现在的好数码相机像数达一亿或者更高了。有的专业数码相机已经是几十亿的像素级别的啦,比如天文照片或者是卫星地图照片。我觉得二者成像原理不同,用途不同,没有可比性。不知道说的对不对?
貌似镜头讲分辨率,达到中心100线的已经很不错了,若是用于数码相机,这些头依旧不行,玩“味道”是另外一回事,换句话说,底片不存在分辨率一说,即便最细腻的底片,镜头分辨率低也无法刻画细节。以前有人问过比你这个问题更接近数码相机的问题“底片相当于多少像素”,这也是一个没有可比性的问题,数码照片极致放大,你看到的是“马赛克”一样的规则方块,当观看距离越远时,图像越“清晰”,底片照片极致放大,你看到的是不规则的几何块,观看距离越远,越“清晰”。
传感器尺寸的分层
假如分解CCD,你会发现CCD的结构为三层,第一层是“微型镜头”,第二层是“分色滤色片”以及第三层“感光层”。 CCD的第二层是“分色滤色片”,目前有两种分色方式,一是RGB原色分色法,另一个则是CMYK补色分色法这两种方法各有优缺点。首先,我们先了解一下两种分色法的概念,RGB即三原色分色法,几乎所有人类眼睛可以识别的颜色,都可以通过红、绿和蓝来组成,而RGB三个字母分别就是Red, Green和Blue,这说明RGB分色法是通过这三个通道的颜色调节而成。再说CMYK,这是由四个通道的颜色配合而成,他们分别是青(C)、洋红(M)、黄(Y)、黑(K)。在印刷业中,CMYK更为适用,但其调节出来的颜色不及RGB的多。
原色CCD的优势在于画质锐利,色彩真实,但缺点则是噪点问题。因此,大家可以注重,一般采用原色CCD的数码相机,在ISO感光度上多半不会超过400。相对的,补色CCD多了一个Y滤色器,在色彩的分辨上比较仔细,但却牺牲了部分影像的分辨率,而在ISO值上,补色CCD可以容忍较高的感光度,一般都可设定在800以上 CCD的第三层是“感光片”,这层主要是负责将穿过滤色层的光源转换成电子信号,并将信号传送到影像处理芯片,将影像还原。
传统的照相机胶卷尺寸为35mm,35mm为对角长度,35mm胶卷的感光面积为36 x 24mm。换算到数码相机,对角长度约接近35mm的,CCD/CMOS尺寸越大。在单反数码相机中,很多都拥有接近35mm的CCD/CMOS尺寸,例如尼康的D100,CCD/CMOS尺寸面积达到23.7 x 15.6,比起消费级数码相机要大很多,而佳能的EOS-1Ds的CMOS尺寸为36 x 24mm,达到了35mm的面积,所以成像也相对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