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10-24 15:13
共4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01 22:38
诸葛亮的忠是源自于先主刘备对他的恩情。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古人最重的就是义气二字。诸葛亮当时虽然自称“不求闻达于诸侯”,但是身怀智慧,相信每个人都希望一展身手,此时正是刘备三顾茅庐、礼贤下士去拜访他,请他出山,才有机会。如此恩情,不得不报。
《隆中对》中提到,诸葛亮为刘备制定的终极目标是“霸业可成、汉室可兴”。但是刘备死前只完成了“霸业可成”这一目标,他把兴汉室的任务交给了诸葛亮,试问诸葛亮怎么能推辞呢?
我们要把诸葛亮的忠和岳飞的忠有所区分。岳飞是“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他有另外一条路可以走就是在大好形势下继续进兵,直捣黄龙,迎回二帝,这样他就是功臣,但是他宁可听信奸臣的金牌召回,所以这是不值得推崇的。但是诸葛亮,已经无路可走,他要是废除刘禅,或是置刘备的遗愿于不顾,那必然是背信弃义,忘恩负义之辈。
所以诸葛武侯在萧瑟秋风之中病逝五丈原时,心中怀有的只是对刘备知遇之恩的无限报答,而不是一个简单的忠可以概括的。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01 22:38
当然是相当狭隘的,他是将自己的医院强加给别人了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01 22:39
亲,我上中学的时候也写过,这个你可以好好想想的,这个作业,就这么一次,以后都是很好的回忆,那是你思考的结果。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01 22:38
历史唯物主义要求人们要站在历史人物自身所处的大背景中考虑问题,所谓的“素富贵行乎富贵,素夷狄行乎夷狄……”如是而已。
受儒家文化浸染的中国传统知识分子,虽普遍将“以天下为己任”奉为圭臬,但王图霸业毕竟不是属于大众化的事业追求,故而涉及到具体个人,则“奉君尧舜、致遇隆恩”历来为士者所真正推重。
站在“后见之明者”的高度上,很容易轻易地否定前人的丰功伟绩……然而真实的历史是用血、用汗、用泪水一步步艰难写就的,那些肆意否定前辈的高人愤青们都应该想想,若换你自己处在同样彷徨无助、绝望至极点而断无可能以“前知”从容避患的黑暗现实之中,你又能做出多么“高明”的抉择?试想岳飞连接12道金牌的那一瞬间,换做你,你可以用“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置若罔闻吗?若你真的想造反,那就不会有后世传颂的忠臣岳飞;若你只是要“通权达变”一下以不失来之不易的战机,你岂不知这公然的藐视本身已坐实了你客观上的的造反动机吗?TO BE OR NOT TO BE,that's your question.
泱泱中华,自古从来不曾匮乏过人才。纵你有李、杜的天赋睿智,若只不过落得个“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于国于身,又有何益?!没有刘先主三顾茅庐,诸葛一生或将孑然飘零……“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才美不外现,且欲以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而除了刘备,纵观三国之世,又有哪一位君主能够与诸葛碰擦出如斯璀璨的火花,无论是授权而不疑,抑或是量才以大用,二人君臣之遇合皆展现了前无古人的默契……即使后有所谓“白帝托孤”的试探,孔明仍以其“死而后已”的执着向后主刘禅竭尽了“愚忠”,然而那真的是愚忠吗?一句话——士为知己者死——夫“拔剑四顾心茫然”者,而终以青冢黄叶,伴其热炽的孤魂,是他们最不愿面对的人生吧?
太史公在《屈原贾谊列传》中为我们留下了设问的大伏笔:“料想屈原以彼其才,游诸侯,何国不容,而自令若是……读服鸟赋,同死生,轻去就,又爽然自失矣。”他又为什么会“爽然自失”呢?我们华夏民族最初的民族主义情结的萌芽,可以说肇源于屈子,就像今日的苏格兰人依然尊奉华莱士为他们永恒抗争的英雄……人哪,终是要有一点点精神、一点点执着的,那构成了“薪尽火传”之苗。
因此我们不问是否狭隘,不问如何愚昧,也不问是否定将得致万民的顶礼膜拜——我们只需自省,我们是否曾有尊严地活过,是否曾有价值地活过、自由地活过,当我们或悲壮或沉重或幸福或坦然地离去的时候,我们——作为万物造化之灵秀者,是否可以真正不与草木同朽?
“千秋功罪,自有后来人肆意评说,然而我确已经竭尽所能了。”孔明先生在“秋风五丈原”星陨的那一刻,上述沉省会成为他最后和无疑确定的心声所在……
此即为“忠诚”之义,狭隘兼愚昧的、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汉儒之忠,孕育了数千年仁人志士的华夏文明之忠……在天则有憾,在心当无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