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ul. ,2019
第35卷第4期
Foreign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 bimonthly )
Vol. 35 No. 4
师范类英语专业跨学科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
以山东师范大学《英语专业培养方案》修订为例
王卓胡艳玲王金娥
(山东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山东济南250358 )
摘要:《外国语言文学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以下简称《国标》)和《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认证实施办法(暂行)》
(以下简称《师范认证》)对师范类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规格等提出了更为明确的要求,对我国师范类外语人才培养
势必产生深远影响。基于《国标》和《师范认证》的双重背景,山东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在英语专业培养方案制定、课程体 系建构以及“金课”(群)建设等进行了积极探索。
关键词:《国标》;《师范认证》;师范类英语专业;跨学科人才培养;培养方案中图分类号:H319.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丨674>6414(2019)04-0123*06
〇引言
2018年6月21日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召开,陈宝生(2018:18-30)做了“坚持‘以 本为本’推进‘四个回归’建设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一流本科教育”的重要讲话,新时代吹起本科教育
新号角。此次会议明确了本科教育在我国高等教育中的根基地位,为新时代我国本科教育实现大发展奠 定了基础。事实上,近年来,我国对本科教育的重视已经开始以各种方式呈现出来,其中最为重要的举措 就是质量标准和专业认证的施行。
对师范类外语专业而言,近两年相继颁发的两个重要指导性文件对师范类外语专业的培养目标、培 养规格、培养方案等提出了明确要求,势必对师范类外语专业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这两份指导性文件 分别是2〇n年1〇月教育部印发的《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认证实施办法(暂行)》(以下简称《师范认 证》)和2018年4月颁布的《外国语言文学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以下简称《国标》)。《国标》和《师范 认证》的相继出台“充分体现了国家对高等教育质量的高度重视,也显示了本科教学在我国高等教育中 的核心地位”(冯光武,2017: 2)。《国标》和《师范认证》对师范类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规格等提 出了更为明确的要求,因此吃透《国标》和《师范认证》的精神,并在师范类外语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课程 设计等方面落到实处,是师范类外语专业当前的重要工作。1《国标》和《师范认证》:师范类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的双重坐标
吴岩指出,一流专业是一流人才培养的基本单元。只有把课程、教师、教学、学生及教学方法技术在 这个专业平台上整合好,把专业建扎实,把一流本科办好,培养一流人才的目标才可能实现(吴岩,
2017)。从2013年教育部提出建立本科人才培养质量标准体系,到2018年正式出台,《国标》制定耗时五
个年头。而《师范认证》从2014年教育部颁布《教育部关于开展师范类专业认证试点工作的通知》(教育
收稿日期:2019>05>06
基金项目:山东省应用型外语人才(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项目(SDYJD17063)、山东师范大学“美国文学混合式课程”立项项目
(2016KG54)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王卓,女,山东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英语诗歌与诗学研究及英语族裔文学研究及英语教育研究。
胡艳玲,女,山东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课程与教学论研究。王金娥,女,山东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英美文学研究。
.123 .
外国语文2019年第4期
司函〔2014〕98号)并决定在江苏、河南、广西等三省先行试点,到2017年印发《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 认证实施办法(暂行)》(教师〔2017〕13号),前后也经历了三个年头。前者是“专业准人的管理标准”(彭 青龙,2〇16:111),而后者则是教师的“行业标准”(张松祥,2017 :40)。可以说,专业准人标准和行业准入 标准为我国师范类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确定了双重维度,成为师范类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的双向航标。1. 1《国标》和《专业认证》的共性和差异性《国标》和《师范认证》的共同目标是一致的。《国标》“在综合考虑社会对外语人才的需求、专家学 者的建议和外语专业改革经验的基础上制定”,“旨在为外语专业的多元发展和分类卓越提供切实保障” (钟美荪等,2017:63)。而师范类专业认证是专门性教育评估认证机构依照认证标准对师范类专业人才 培养质量状况实施的一种外部评价过程,旨在证明当前和可预见的一段时间内,专业能否达到既定的人 才培养质量标准(杨跃,2018:74)。“开展师范类专业认证是国际通行的做法,是推进教师教育改革,加 强师范专业建设,提高教师培养质量,提升教师教育机构能力的关键之举。”(王定华,2018:7)可见《国 标》和《师范认证》均属于我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国标》和《师范认证》的评价模式也有共性。《国标》由前言、适用专业、培养目标、培养规格、课程体 系、教学与评价、教师队伍、教学条件、质量保障体系以及术语与释义十部分组成,涉及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彭青龙,2016:110)。《师范认证》是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是集培养目标、毕业要求、课程与教学、师资队 伍、支撑条件为一体的全程融人式的质量保障体系。可见,《国标》和《师范认证》的评价模式均涉及外语 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评价对象均涉及课程、师资、保障等教学过程的重要层面。然而,《国标》和《师范认 证》的侧重点各有不同。作为专业标准的《国标》侧重点在于对英语专业的专业属性、专业培养目标、专 业培养方案的引领和界定。而作为行业标准的《师范认证》则是面向基础教育需求,聚焦师范生核心能 力培养,创新认证理念、标准、模式、机制、程序等的顶层设计。
另外,《国标》和《师范认证》的基本功能也不尽相同。作为国家专业标准,《国标》具备三个基本功 能:(1)作为专业的准入标准;(2)作为专业建设和发展的指导标准;(3)作为专业质量评价的标准(钟美 荪,2015 :2名)。而作为师范行业标准,《师范认证》的主要功能体现为以下三点:(1)规范引导师范类专 业建设,建立健全教师教育质量保障体系;(2)认证结果为政策制定、资源配置、经费投人、用人单位招 聘、高考志愿填报等提供服务和决策参考;(3)中小学教师的行业准入标准。1 • 2《国标》和《师范认证》的互补性
《国标》和《师范认证》既有共同点也有差异性,但更为重要的是,两个指标体系形成了鲜明的互补 性。而这一互补性形成的基础是《国标》既有“规矩”又有“空间”的特点,偏于宏观性和规定性的描述 (蒋洪新等,2017:2),而这一特点为不同类型、不同目标的人才培养留下了足够的延展和深挖的空间。 《国标》基本精神在于除了决定专业共性的专业核心课程之外,为不同地区的英语专业提供了个性化发 展空间,鼓励设置培养方向课程。换言之各个院校可以根据地区社会和经济发展需求以及自身师资力 量,选择其中2 -4个方向进行建设,形成专业特色”(钟美荪等,2017 :64)。“专业特色”是《国标》最核心的精神。仲伟合、蒋洪新在谈到《国标》制定的培养目的和培养规格时, 就特别强调了凸显学校人才培养特色的重要性(仲伟合等,2015:7)。《国标》基于我国社会经济对英语 人才的现实需求和英语专业普遍设立、层次不同、类型多样的现实情况,为各高校准确定位,办出特色留 出足够的空间,为分类培养、分类卓越奠定基础,体现了“质量引领、多元培养、分类卓越”的基础精神(冯 光武,2017:4)。对照《国标》差异化发展,分类培养、分类卓越的基本精神,不同类型、不同地区、不同发 展规格的外语专业在确立特色发展方向时,应“充分利用校内优势学科的教育资源,与其相联合,从而找 到英语类专业特色发展的路径”(彭青龙,2016:115)。在《国标》的框架下观照师范类英语专业人才培 养,我们认为,师范类英语专业应进一步强化师范特色,着力培养学生的“一践行三学会”核心能力,而课 程体系则应在通识课程和学科专业课程的基础之上,强化教师教育类课程。2
《国标》和《师范认证》双重背景下的师范英语专业培养方案修订
《国标》和《师范认证》颁布后,如何落地是最主要的问题,具体而言就是在充分理解《国标》和《师范
• 124 .
王卓胡艳玲王金娥师范类英语专业跨学科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
以山东师范大学《英语专业培养方案》修订为例
认证》精神的基础上,“制定出符合实际的校标、有特色的培养方案和优化的课程体系”(冯光武,2017:
5)。《国标》和《师范认证》是顶层设计,那么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就是承上启下的“中层结构”。从宏观
走向微观,在《国标》和《师范认证》的双重框架之下对师范英语专业的课程体系和培养方案进行整合和 改革,并建设出符合新时代对师范外语人才要求、体现出“两性一度”的“中国金课”是我们面临的巨大 挑战。
专业是“一种课程的组织形式”(卢晓东等,2002 :47),因此专业建设最重要的环节在于课程体系和 人才培养方案。陈宝生部长讲话中,对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内容等也有明确要求,指出要着力推进课程 内容更新,及时调整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构建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融合的课程体系,建设综合 性、问题导向、学科交叉的新型课程群,将学科研究新进展、实践发展新经验、社会需求新变化及时纳人教 材(陈宝生,2018:27)。师范类英语专业的属性是由英语专业的普遍属性和师范性共同构成的。《国标》对于英语专业的属 性有明确的界定:以英语语言、文学和文化为基本要素,回归人文特质(彭青龙,2016:112),而师范类英 语专业的属性则是在此基础上,凸显师范性。基于以上指导思想,师范类英语专业的培养目标、课程体系 等均应在强调人文性的同时,凸显师范性。此次国家颁发《师范认证》标准的一个重要目的也在引导我 国师范院校教育改革,“加强师范专业色彩”(龙宝新等,2017:10 )。专业认证中以课程、教师以及学生 为中心要素的教学过程是最为重要的部分,而在课程方面,最核心的要素是课程的设置及其体系结构以 及实践环节的整体安排(刘莉莉等,2015:66)。
通过《国标》课程结构和《师范认证》课程结构的对比,我们不难发现,从《国标》和《师范认证》对课 程结构的规定可以看出,两者都包括通识教育、专业课程、实践教学及毕业论文等,师范认证把教师教育 单独列出,在某种意义上是对培养方向课程的职业化呈现,也是师范类英语专业培养方案最应该特色化 的部分。在该板块,除了英语教学法课,还可以增设语言学与语言教学、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大纲与课程 设计、语言测试、教育统计学、多媒体辅助教学等(陈钧,2010:146)。
基于此,在《国标》和《师范认证》双重背景下制定英语专业培养方案,应具有以下几个基本特点:(1)以人文性为基础,专业特性和师范特性相互融通。《国标》最大的贡献在于明确了英语专业的人 文性,划定英语专业以英语语言、英语文学、英语文化为核心的教学研究内容,强调英语专业人才的特点 是中国情怀和国际视野(冯光武,2017:4)。而以教育教学理念、教师信仰、心理学、教育学等为主导的师 范认证无疑强化的也是人文性。(2)以模块为基础,构建英语语言能力、英语人文素养、英语教育教学能 力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中的各模块应目标清晰,形成联动(冯光武,2017:4),从而取得 “语言能力”“人文教育”和“专业特性”三者之间实事求是的平衡(邹为诚,2018:84 -91) (3)以职业导向 为基础,增开师范专业课,加强教育实习环节。(4)以校本特色为基础,打造特色课程体系,建设“金 课”群。
曰前,山东师范大学在进行新的培养方案修订的过程中,在充分领会《国标》和《师范认证》精神的基 础上提出师范特色和校本特色并重的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理念,做到师范特色全覆盖,校本特色 模块化,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
(1) 师范特色全覆盖。山东师范大学的师范教育传统远可追溯到1902年,具有鲜明的师范特色和深 厚的师范教育底蕴,因此进一步强化师范特色成为此次培养方案修订中的重中之重,并提出师范特色全 覆盖的培养方案修订原则。师范特色全覆盖指的是,师范特色课程在全校公选课、学院专业核心课和学 院选修课程中均有系统设置,从而形成师范类课程全覆盖的格局,并体现出如下特点:1)凸显教师教育基 本能力培养;2)凸显教师教育前沿拓展;3)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相结合;4)符合国家教育战略,对接省市 基础外语教育需求;5)对标师范认证标准;6)体现跨学科性。
(2)
跨学科学术英语特色模块。2018年8月27日,三部门印发《关于高等学校加快“双一流”建设
的指导意见》的通知(教研〔2018〕5号),对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提出明确要求,其中特别提出“制定跨学科 人才培养方案”。澳大利亚学者维多利亚•米勒(Victoria Millar) (2016:472)曾经指出,在关于现代课程
.125 .
外国语文2019年第4期
体系应该是什么样子的争论中,跨学科性作为部分可能的解决方案呈现出来。笔者在《从简单复合到跨 学科外语人才培养——谈新时代背景下英语专业人才培养》一文中提出,从跨学科视域来看,外语专业具 有“内在跨学科特性”和“外在跨学科特性”,因此外语专业应尝试建构双重跨学科教育模式(王卓,2018: 65) 03
《国标》和《师范认证》双重背景下的师范英语专业“金课”建设
“课程改革与作为国家经济政策的中心杠杆的教育重组链接在一起,也位于国家希望建构的想象的 共同体中心位置”(Rizvi et al. ,2010:96)。从国家战略高度考虑高校的课程,就意味着新时代的确需要 新的课程,而这也是“金课”提出的战略背景。吴岩司长提出的“两性一度”金课标准,sr高阶性”“创新 性”“挑战度”,也成为此次我们课程体系设计和课程设计的标准。“课程在学校履行教育职能和培养学 生核心素养过程中发挥着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发挥课程在人才培养中的核心作用,就要努力让课程 体系更加健全完善。”(蒋洪新,2018:51)《国标》对课程体系设置提出两个原则,即目标导向原则和内容 驱动原则(蒋洪新等,20丨7:871-879)。基于此两个基本原则,我们在课程设置中提出了相互关联的“五 化”方案:(1)课程模块特色化;(2)语言技能知识化;(3)专业知识技能化;(4)课程设置贯通化;(5)课堂 教学技术化。
(1)
课程模块特色化。根据不同的课程类型和培育目标,英语专业的选修课程分为了英语技能、英
美文学、语言学、翻译、跨学科英语、文化与思辨等模块,各个模块之间既相互独立,又彼此呼应。这些模 块中既有传统意义上的,也有基于全新理念并凸显校本特色的课程模块。比如我们的跨学科英语板块。 该模块从本质上说是“英语+ ”的模式,强化的是英语人才的跨学科培养模式(胡开宝,2018:424425 ),体 现的是通过英语进行学习,而不是学习英语的全新的外语专业人才培养思维(程晓堂,2018:425426)。 该模块的课程均带有一定的研究性,对学生和老师均具有一定的挑战性。
(2) 语言技能知识化、专业知识技能化。针对外语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的语言技能类和专业知识类 课程彼此脱节的问题,我们提出了语言技能知识化和专业知识技能化的课程设计思路。这一课程设计思 路的出发点是强化本科教育在根本上是素质教育的特点。“大学本科教育实际上是专才教育与通才教 育、专业教育和素质教育的结合”(蒋承勇,2018:84),实现“语言能力”“人文教育”和“专业特性”三者之 间取得实事求是的平衡(郞为诚等,2018:84-91)。山东师范大学英语写作类课程设计就是基于此种理 念完成的。新的培养方案中写作课程分别设计为英语写作1(第3学期)、英语写作2(第4学期)、学术英 语写作(第7学期)。此次培养方案修订中,在第五学期和第六学期新开设了“文学经典、写作、思维训 练”课程。从课程名称可以看出,该课程是集阅读、文学赏析、文本分析、思维训练、写作为一体的综合性 实验课程。该课程的开设目的是提升英语专业学生的文学阅读、分析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创新写作能 力,并培养学生的人文综合素质和良好的阅读、思考和写作的能力。该课程的文学文本包括小说、诗歌、 戏剧、散文和传记等,既包括虚构类,也包括非虚构类作品。该课程和传统的外国文学教学有着本质的 不同。
下面以大家都熟悉的美国浪漫主义作家华盛顿•欧文(Washington Irving)的经典短篇《瑞普•凡. 温克》(尺中为例,说明一下该课程的教学过程,以及该课程和美国文学教学的不同。在美国 文学教学中,老师的目的是介绍美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发生发展、美学特点,以及华盛顿•欧文的文学成就 等。而在该课程教学中,学习该文本的目的是为学生提供的一个思维训练的文本。当然两门课程之间也 有一定的联系。在文学课上,当讲到欧文和该小说时,有一个重要的背景,那就是,由于历史的局限,欧文 等美国小说家大多延续欧洲文学传统,比如《瑞普•凡•温克》就取材于德国民间传说。在文学课上,通 常这条线索也就止步于此。而在《文学经典、思维训练和写作》课上,在文学课上一带而过的线索将成为 引导学生平行阅读和逻辑思维训练的起点。该文本将与其他相关的文本进行平行比较阅读。教学过程 首先是文学文本的阅读,而该部分采用混合课程的形式由教师发布阅读任务,提供阅读文本和辅助阅读 材料,由学生在线上独立完成。课堂教学侧重于对该文本的分析,由教师提出以该文本为基础,带有思辨
.126 •
王卓胡艳玲王金娥师范类英语专业跨学科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以山东师范大学《英语专业培养方案》修订为例
性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展开读后续写。
(3)课程设置贯通化。语言技能知识化、专业知识技能化的实施实现了课程横向和纵向的交融、连 贯性。比如听力、阅读、写作课程从第一学期一直到第七学期都有相应的体现,但并不是孤立开设这些课 程,而是和文学、语言学等专业类、知识类课程结合起来。以外国文学课程设置为例。
表1
外国文学类课程体系
课程名称
课程类别模块类别修读性质总学时学分
学期
其他
世界文学学科专业 核心课程必修1811大类招生分流之前 开设
英国文学(I)学科专业 核心课程必修3623英国文学(II)
学科专业 核心课程必修
3624“文学经典、写作、思维训练” 专业自主发展 (I)
课程
英美文学选修3625“文学经典、写作、思维训练” 专业自主发展 (II)
课程英美文学
选修3626美国文学(I)学科专业 核心课程必修3625美国文学(II)学科专业 核心课程必修
3627文学与历史专业自主发展 课程
跨学科英语选修3625文学与身份专业自主发展 课程
跨学科英语选修3626文学专题
专业自主发展 课程
英美文学
选修
36
2
7
“外国文学类课程体系”体系贯穿于英语专业整个教学过程,并较好地贯彻了跨学科、人文性、语言 技能和人文知识融合的课程设计的思路。语言、文化、翻译等方向课程也基本是按照该思路设计的。(4)课堂教学技术化。对于打造什么样的金课,吴岩司长提出了建设五大金课的目标,即线下金课、 线上金课、线上线下混合式金课、虚拟仿真金课和社会实践金课。应该说课堂教学效果是金课建设的保 证和支撑。目前我院建设了一批颇具特色的混合式课程,比如基础英语、美国文学、测试学、大学外语等, 依托各种网络平台,实现了课前、课中、课后,线上、线下,自主学习和教师引领的有机结合。4
结语
在《国标》和《师范认证》双重背景下制定英语专业培养方案事实上体现的正是19世纪英国教育家 纽曼的“人文教育”和“职业教育”的有机结合(纽曼,2012),同时更是迎接“本科教学”到“本科教育”的 转型以及“金课”建设的挑战的举措。目前开展的热火朝天的关于英语专业改革和发展的大讨论对某些 理念性的问题进行了思考,现在到了我们开始将思考的结果付诸实践,用实践来检验真理的时刻了。
参考文献:
Rizvi,F. & B. Lingard. 2010. Globalizing Education Policy[M]. New York: Routledge.
Millar, Victoria. 2016. Interdisciplinary Curriculum Reform in the Changing University [ J ]. Teaching in Higher Education, 21
(4):47M83.
陈宝生.2018.在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J].中国高等教育(15) :4-10.陈钩.2010.制定和优化地方师范院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思路[J].中国人才(11) :145-146.
• 127 •
外国语文2019年第4期
程晓堂.2018.新时代的外语教育:从学习外语到通过外语进行学习[J].外语教学与研究,50(3): 425426.冯光武.2017.把握国标精神、找准学校定位、突出专业特色—《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的实施建议
[J].外语界(1):2\"6.胡开宝.2018.新时代中国特色外语教育:理论与实践:论外语专业教育的人文性和科学性[J].外语教学与研究(3):
424425.
蒋承勇.2018.山色有无中一人文精神与我们的距离[J].东吴学术(1):81名5.蒋洪新,简功友.2017.全人教育与个性学习—英语专业《国标》课程体系的研制与思考[J].外语教学与研究,49(6):
871-879.
蒋洪新,谢敏敏.2017.关于起草《高等学校英语专业大纲(新版)》的几点思考[J].外国语言与文化,1(1):丨-1〇.蒋洪新.2018.关于新时代英语教育的几点思考[J].外语教学(2) :49-51,67.
刘贵芹.2013.把握形势、深化改革,全面提高高校外语类专业教学质量[J].外研之声(3):3-9.刘莉莉,段池沙.2015.职业类与学科类专业认证标准的比较一基于美国ACBSP和AACSB专业认证的案例分析[J].高等
教育研究(1〇):64-7〇.龙宝新,折延东.2017.论我国当代教师教育制度创新的主题[J].教师发展研究(2): 10-17.卢晓东,陈孝戴.2002.高等学校专业“内涵”研究[J].教育研究(7) :47-52.
彭青龙.2016.论《英语类专业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的特点及其与学校标准的关系[J].外语教学与研究(1):1〇9-117. 教育部.2017.《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认证实施办法(暂行)》教师〔2017〕13号[£8/(凡].11仲://_.[1««^抓.(;11/
srcsite/A10/s7011/201711/120171106_318535.html.
王定华.2018.用奋进之笔谱写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新篇章[J].教育科学研究(2) :5-9.
王卓.2018.从简单复合到跨学科外语人才培养一谈新时代背景下英语专业人才培养[J].山东外语教学,39(3) :61>69. 教育部.2018.外国语言文学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吴岩.2017.新时代高等教育面临新形势[N].光明曰报:12-19.
杨跃.2018.师范专业认证制度改革的现实困境与治理对策[J].现代教育管理(2) :71-76.约翰•亨利•纽曼.2012.大学的理念[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张松祥.2017.我国师范专业认证需要关注的若干问题及其对策研究[J].教育发展研究,37(2) :3844.钟美荪,金利民.2017.英语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改革与教师专业发展[J].外语界(2) :61名6.钟美荪.2015.实施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推进外语类专业教学改革和发展[J].外语界(2) :2<6.仲伟合,蒋洪新.2015•无用与大用—从《国标》谈英语学科定位与建设[J].中国外语(2) :4-7.邹为诚,施清婧.2018.从我国三所高校学生的学习负荷感受看英语专业课程改革的困境和出路[J].外语与外语教学(1):
84-91.
A Case Study of Undergraduate Program for
English Majors at Normal Universities
WANG Zhuo HU Yanling
WANG Jine
Abstract: National Standard of Teaching Quality for English Major Undergraduate and Professional Certification of Teacher
training set up more definite educational goals and standards for talent cultivation which will definitely exerts far-reaching effects on the talent cultivation of pedagogical English programs. Against the double backgrounds of this two guiding documents, this article focuses on how to lay down Undergraduate Program for Specialty in English,design curriculum system and build “Golden Classes” which serve National development strategies and meet the double standards of National Standard and Professional Certification.
Key words:National Standard of Teaching Quality for English Major Undergraduate; Professional Certification of Teacher
training; Pedagogical English Programs; interdisciplinary talent cultivation; Undergraduate Program for Specialty
责任编校:朱晓云
• 128 •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