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创造性思维论文 篇20

2024-07-18 来源:星星旅游

  摘 要:

  高新科技既能造福于人类,带来社会的进步,也具有某种负面效应。在这种背景下,必须培养大量善于趋利避害的创新型的人才,才能用好高新科技这把“双刃剑”。为此,教育必须在现有基础上提升为素质教育,其核心是培育具有知识再生能力和创造性的人才。

  21世纪是高新科技大爆炸、知识经济大发展的新世纪。不容忽视的事实是,高新科技既能造福于人类,带来社会的进步,也会带来负面效应和某种破坏力。在这种背景下,社会要持续发展,必须培养大量的能趋利避害的富有创新精神的人才,才能用好高新科技这把“双刃剑”。显然这是“应试教育”难以胜任的。所以,教育要与时俱进,就必须在“应试教育”的基础上,扬长避短,发展为素质教育,其中心任务就是转变教育观念,建立起培养具有知识再生能力和创新型人才的教学机制。

  一、创造性思维的基本特征

  所谓知识再生能力,就是以同化或顺应知识系统为主体的思维能力,其中最活泼、最有价值的是创造性思维。当我们面对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时,发现它们无一例外地凝结着人类的奇思妙想──这就是创造性思维。首先进入研究领域的是对创造思维至关重要的三个因素──动机、认知能力和心理定势,即优化的动机、务实求真的认知能力和控制精确论证的心理定势,它们构成了这种思维的基础。创造性思维也是一种辩证思维,其特征如下:

  1.严谨的概念系统与实事求是的应变能力相统一

  任何科学领域就其思维形式来说都是一个概念系统。良好的概念系统是一种思维定势,它与实事求是的应变能力构成创造思维中既对立又统一的一对矛盾,是创造性思维最基本的特征。解决矛盾的途径是进行客观分析、尊重规律。创造意味着否定传统概念系统。所有创新者的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超越常规的研究,用不寻常的观点和方法去对待常规事物,能够在广阔的知识层面上进行种种流动的设想和探索。这种超常的流动性就是应变能力。它既能接受和思考那些违反常规的观念和假说,赏识异乎寻常的可能因素,又能够据此进行精确而严谨的推论。所以,由不拘一格的猜想、超常的观点、精确的论证综合而成的应变能力,既具有自变性又具有因变性,是创造性思维必不可少的、最活跃的主导因素。它植根于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是打破僵化定势、寻求新的平衡的有生力量。

  2.我行我素与从谏如流相统一

  创造性思维的我行我素有两重意义,即独立思考的能力和抵抗压力干扰的耐力。相对地说,创造性思维不接受旧概念系统的制约而进行独立探索。事实上,旧概念、旧习俗无时无刻不在节制和干扰着人的思想和行动。因而在主客观环境上给创造思维形成压力。如果顶不住这种压力,那么任何创造都将付诸东流。所以,在其创造领域内独立自主、我行我素、不在乎外界的责难和挑剔是十分必要的。另一方面,人是社会的人,在创造领域,也有智者千虑尚有一失的情况,也需要支援与合作,以便及时调整创造过程和目标。因此,善于听取正反两方面意见,“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也是创造思维成功的重要因素。故二者必须兼而有之。

  3.包容与质疑相统一

  一个普遍的认识规律是,“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更深刻地感觉它”。据此,创造思维在研究过程中如何对待感觉到而尚未理解的事物,也是个至关紧要的环节。处理得好,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成果,相反,则可能与成功擦肩而过。创造思维对不明确的和复杂的事物,能够以平常的心态接受和包容。既不盲从接受,也不草率地作出肯定或否定的结论,而是就其模糊性提出质疑,进行研究,由表及里,去粗取精,找出其不明确的症结,得出合乎本质的认识。所以,正是包容拓宽了创造思维的知识领域,而质疑则把知识引向深入。

  4.成功与失败的辩证统一

  正确评价成功和失败是创造思维能否持续进行的重要因素。创造性思维在创新过程中对成败有高度的容忍能力。这表现在面对成败能保持冷静的深思态度,把成败看成是继续研究的信息和新起点,而不是个人荣辱。能够从中提出可供选择的多种解决办法,并乐于接受一切修正错误和提高成果的建议。这就是人们常说的胜不骄,败不馁。

  5.价值取向的专与博相统一

  对创新型人才而言,创造思维是一种生活方式,而不是一种个别的学习和工作方法,这就是说,创造性思维既有其真理观又有其价值观。创造性思维的价值观的核心是,以其创新研究的现状与自己期望的理想之差为中心,构成其价值取向的基本观点,并扩散为对待一切事物的一种生活态度。这种价值取向,把一切事物与其创造联系起来,具有博取一切所长为己之专长所用的特点,因而对各种事物具有广泛的兴趣。同时又重视各种事物的内在联系和理论意义,探索为专长所用的价值取舍。

  二、培养创造性思维的重要切入点

  创造和创造思维是人类社会赖以发展的能动力量。然而,人们看到的创造性思维似乎是创造者所专有,能够普及吗#如果不能,以此作为教学的核心目标岂不是痴人说梦。我们说创造思维的可教性有两点根据:

  其一,人类历史的发展证明,没有创造就没有人类。人人都具有创造思维的潜在能力,创造是与人的生存融为一体的天然性的必然。

  其二,完善自我是人的又一天性,人人都有自我教育的需求。这两方面结合在一起,构成了双向交流的教学结构的基本框架。只是随着人的历史形态和文化形态的历史变化,创造思维的存在形式和开发条件日趋复杂化、多样化。虽然如此,在一定物质条件和文化条件下,对创造思维进行开发和培育是完全能够实现的。

  1.从世界观的高度进行专业课教学

  人们认识事物所表现出的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由感性到理性的规律证明:大脑认识事物具有明显的层次性。思维科学又根据这些层次来划分智力层次。一般说,聪明、机灵、技巧都是大脑浅层次的思维活动,只有智慧才是深层次的活动。创新是复杂的智力活动,其思维当然是智慧型的。浅层次的活动能力可以通过一般智能教育和技术训练达到,而智慧的培养却是古今难题。根据现代思维科学的探索和论证,比较一致的看法是从哲学和基础理论上进行教学培训,就是把专业课程提高到世界观的高度进行教学。这种要求的可行性在于,任何一门学科,只要够得上理论体系的都有五大层次,即本学科的哲学体系、基础理论、应用原则、实用技术和发展史。这种构成提供了智慧教学的可能性。只要深入分析,理清层次,讲辩结合,双向交流,逐步进行,智慧教学是可以办到的。

  2.培养正确的真理观

  创造性思维对真理强烈追求的愿望,可以冲破现有概念系统和习惯定势,激发出丰富的想像力和探索精神。但是,这种追求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来源于对现有专业和概念系统的深刻理解。尊重现有专业、吃透现有专业仍是创造性教学的必然要求。牛顿把他发展微积分的超人先见归功于前辈的积累。他说:“如果说我比别人看得更远,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肩膀上。”(这话很有教育意义,说明任何发明创造都是在汲取和借鉴前人的既创成果的基础上而取得的。“面壁十年图破壁”,学习现有知识的目的在于创新突破,而不是抱残守缺。为此,在创造性思维教学中还要解决真理观的问题。辩证唯物主义的真理观是科学的、正确的。其基本内涵是,尊重实践,实事求是,坚信现有的一切科学成果不论多么伟大都没有结束真理,而是开辟了通往真理的道路。在实践中,还是要以客观规律作为判断是非的标准,排除主观随意性。’

  3.注重开发创造思维的动力

  达尔文把影响他创造生涯的个性归结为“有强烈而多样的兴趣,沉溺于自己感兴趣的东西,深喜了解任何复杂的问题和事物”他的这段话体现了创造思维的几个动力因素:

  (1)强烈、多样的兴趣,而不是孤陋寡闻;

  (2)沉溺于兴趣,锲而不舍,不是朝秦暮楚;

  (3)对复杂的事物深喜研究,而不是走马观花,浅尝辄止。

  关于兴趣,表面上好像源于人类好奇的探索天性,但是,它的发生不管有多少偶然条件,追溯其原始动机的本质都与生存需求密不可分。意识到需求和利益的自觉兴趣能升华为责任,成为理想追求。不自觉的兴趣表现为好奇,成为个人偏爱。因此,教学中开发创造思维的动力,应当从社会利益和个人利益的结合上,使兴趣责任化,并将其转化为自觉成分,进而增强其专注性和博采众家的主动性。竞争意识和危机感也可激励人奋发图强,进而转化为高度责任感和兴趣取向。特别是面对新世纪对国家命运和个人职业的各种挑战,尤其需要高度的责任感,并转化为兴趣取向。这点对师范院校的学生而言具有更为现实的意义,其职业道德更应当转化为对教学改革的责任和追求。

  4.开发多学科的复合思维能力

  创造思维的表现形式似乎显示在单个专业内部研究上,其实不然。当今世界的高科技创新成果,无一不是众多学科技术相互渗透、协作才取得的。所以,创造性思维的内涵,也是随时代的发展,由相对单一的专门研究提升为多学科协作的复合型思维的。这就要求在学科培养中提倡专博结合,从根本上扭转由课程设置单一而导致思维狭窄的局面,注重多种能力的综合开发。在学科教学中,注意培养好奇心和求知欲、观察和实验能力、归纳和概括能力、类比和猜想能力、坚持己见和吸取他见的能力,并逐步升华为系统怀疑和独立创新的研究能力。总之,创造能力的培养是全新的课题,它在素质教育中的中心地位是无可替代的。培养创造性思维是素质教育的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