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蒙“国培计划”的恩泽滋润,近几天我有幸参加了清华大学继续教育学院的国培线上学习。专家们在教育理论、教育实践等方面的讲座,让我饱享了高品质的精神大餐,受益匪浅。现就孟强老师的讲座——《聚焦统编教材,培育核心素养》,以及王冬娣老师的讲座——《单元视角下,落实语文要素的实践研究》,谈谈自己对语文学科核心素养、语文要素的新认识。
一、概念层面的理解
之前在教学中、培训中也经常提到、听到语文要素、核心素养这样的名词,但说实话,你要问个究竟,我还真说不出来。通过这次学习,尤其是听了孟强老师的讲座,我对语文核心素养有了进一步的了解。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包括: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而这四个方面是一个整体:语言是重要的交际工具,也是重要的思维工具;语言的发展与思维的发展相互依存,相辅相成。语言文字是文化的载体,又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习语言文字的过程也是文化获得的过程。语言文字作品是人类重要的审美对象,语文学习也是学生审美能力和审美品质发展的重要途径。语言建构与运用是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基础,在语文课程中,学生的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都是以语言的建构与运用为基础,并在学生个体言语经验发展过程中得以实现的。
二、教材当中的呈现
曾经看到过这样一句话:“统编版语文教材就已经在努力建构适合中小学的语文核心素养体系。但这是‘隐在’的,不是‘显在’的,在教材的呈现和教学中并不刻意强调体系,防止过度操练。”当时对这句话并未深究,但听了孟强老师和王冬娣老师的讲座后,豁然开朗,对这句话也有了如下的理解。
语文核心素养“隐在”哪里?这其实指向的是语文核心素养的教学内容,从两位老师的讲座中,我们不难发现,语文核心素养就“隐”在教材中,“隐”在教材的单元#心得体会# 导语、选文、课后练习、语文园地之中。例如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单元#心得体会# 导语中提到了人文主题是校园生活,语文要素其中之一就是“阅读中,关注有新鲜感的句子。”;在后面选文的课后题中都有这样的描述——“朗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象课文描写的画面,在文中画出有新鲜感的词句,和同学交流。”、“朗读课文,想象花在绿草上跳舞,狂欢的情景。雨一来,他们便放假了,你喜欢这样的表达吗?请你照样子写一写。”、“默读课文,把有新鲜感的词句画下来,和同学交流。”研读教材,我们可以发现,整个单元三篇课文,主线只有一条,就是唤醒学生对有新鲜感的词句的敏感,并试着去感受、理解和积累,并在此基础上,通过练笔写话,试着加以运用。这其实就体现了“语言的建构与运用”。所谓“新鲜感”是相对于常态而言的,这就涉及到“比较、分析、提炼、概括”等思维能力。“新鲜感”也是一种主观体验和感受,是一种审美体验,可以想象成画面和场景,这就涉及到审美能力。“新鲜感”的词句的背后还涉及到文化背景,这和“文化的传承和理解”也是密不可分的。语文核心素养“隐在”统编语文教材的方方面面、角角落落中。我们可以从语文要素入手,去探究、去发现、去理解、去把握语文要素背后所承载的语文核心素养。
三、教学策略的落实
回忆孟强、王冬娣两位老师的讲座,他们都以具体的教学实例,向我们呈现了落实语文要素、提升语文素养的教学策略。孟强老师的“组串”教学,从汉字识写与审美、词汇积累与运用、阅读理解与欣赏、言语表达与创生、思维发展与提升、文化认同与传承等方面一一举例,清晰地展示了组串教学策略:组串式整合内容,歌诀式点化方法,迁移式习得能力,浸润式浸润文化。王冬娣老师也结合单元整体背课,向我们介绍了落实核心素养的要点:解读好单元要素、弄清楚各年级语文要素的关联、明确本单元课文的训练点、围绕语文要素巧妙设计教学活动。
通过学习,在落实语文要素的问题上,我也有自己的想法:首先是一课一得,即一篇课文只能确立一个核心目标,这个目标是与单元要素相一致的,是本课的关键训练点;其次,得不离境,“得”指核心目标,核心目标往往承载语文核心素养,核心目标的落实不能抛弃具体的语言环境,一定要基于语言环境,通过语言环境,最后融入语言环境;再有就是,三位一得,统编本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大概分为三类,第一类是教读课文,主要是“学得”;第二类是自读课文,主要是“习得”;第三类是课外阅读,主要是“用得”。学得、习得、用得其实是一“得”,这个核心目标贯穿在教读课文、自读课文和课外阅读的整个过程当中。语文核心素养的形成是“学”的过程,“习”的过程,“练”的过程,学得、习得、练得这三位指向的都是语文核心目标。
在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中,语文核心素养虽然是“隐在”的,但是,作为语文老师的我们可以擦亮自己的慧眼,去发现、捕捉和锁定散落在教材字里行间、方方面面的语文核心素养,并且以“显在”的各种策略,让语文核心素养真正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