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2 12:08
共4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6-27 14:12
其实很简单,弄明白古代什么样的人才能成为举人,那么就能理解这是怎么回事了。
很多人认为举人已经有了做官的资格,说不定哪天他就平步青云了。所以知县为了将来考虑,对举人要客气三分。这其实并不是最主要的原因,知县对举人客气,更主要的是因为古代的风土人情造成的。
因为成为一个举人,可不是普通人能够办到的事情。
能参加科举考试最低级乡试的人员,在明清时期称为生员,也就是俗称的秀才。想成为一个秀才可不是那么简单的事情,每年各省的府、县会组织本地修学人员进行考试,考试合格者称为童生。童生才有资格进入下一轮考试——院试,院试考试成绩达标者才能被收入府、县学院,成为一个秀才,秀才的下一级才是举人。
用我们现代人比较好理解的比方,童生就相当于高中生,而秀才就是高中的火箭班学生,举人就是大学生。但是在古代时,有资格去考大学(举人)的,只有火箭班(府、县学院)的学员。
古代有一个说法叫做穷文富武,表面看意思很简单,因为练武需要的器械昂贵、饮食又必须良好,所以培养一个武功高手比养一个秀才耗费的钱财要高得多。但是,古代想要学文也不是那么简单的事情啊,学文也必须有很大的财力支持。笔墨纸砚各种书籍的费用,再加上一个男子整天读书不干活带来的经济压力,这花费也不是一般家庭所能承受得起的。因此古代的所谓寒门,那至少也是一个富农、小地主家庭了,也只有这样的家庭条件,才有能力养得起一个专心读书的人。
而且古代想要读书还需家里有关系才行,因为学子需要获得老师的推荐才能参加童生考试,只有在县府登记的私塾、村塾和书院的老师才有推荐资格,而在古代只有有秀才功名的人才可以当老师,因此老师的数量是很稀少的,这就决定了每年能招收的学员数量很有限。
私塾、村塾相当于今天的公立学校,进入里面读书的每一个学童都会获得建立书塾家族的资助,学费很低廉甚至于免费。而书院就是今天的私立贵族学校,每年学生家长捐给书院的束脩 (xiū)那可不是一个小数目啊。
然而这私塾、村塾、书院可不是想读书就能进去的,乡村里的私塾、村塾,那都是当地大家族自设的,原则上只收他们家族子弟读书,外姓基本上进不去,所以古代农村的文化教育基本上被当地的大家族所垄断,一般村民根本就没读书的资格;书院虽然不像私塾那么排他,但是想要进去,书院审核的第一道程序就是看报名者的爹或者祖上是谁。其后还会进行面试,考察报名者的智力和品性,因此想进书院可并不是光有钱就行啊。
由于古代这一套制度所造成的*,对于一般人来说,别说考童生了,光是读上书都是一件极难的事情。而且在古*上举人,那也是光耀门楣的一件事,往往都会成为家族的顶梁柱,整个家族都会在他背后鼎力支持。而且一般成为举人就会获得朝廷税收方面的优待,当地的大家豪族会把自己名下的田产转移到举人名下以此来避税,从而在当地形成了一个盘根错节的关系网。所以举人无不是当地的地头蛇,在当地具有呼风唤雨的能力。
古代的*任命制度,使得县官对举人这个地头蛇不得不礼让三分。当时的规定是县官这一级开始不得在本省任职,所以县官虽然看着八面威风,但在当地终究只是一个外省人,在当地想要施政就得获取当地大族的支持。而且县官招募县衙的办公人员中,高级幕僚一般就是由当地举人充任,而其他中低级职位也都是通过举人招募来的。因此在县衙众人眼里,有些举人甚至比县令还有威望。
所以面对在地方上势力根深蒂固的举人,县官老爷那是不得不客气啊。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6-27 14:12
因为举人是可以当官的,一些有能力或者是有背景的举人是可以为官的,所以不愿意轻易的得罪。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6-27 14:13
因为举人他们有向皇帝进谏的权利,但是七品知县却只能够偏于一方,不能够随便的到京城去面见皇帝。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6-27 14:13
是因为举人万一以后飞黄腾达了就成为了状元,那么到时候就不是自己所能够匹敌的了,所以他得提前打好招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