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的人和事,包含哪些哲学道理?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4 18:46

我来回答

2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03 12:22

下面我就将自己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中体会的几个知识点在生活中的应用作以简单论述: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辩证思维方式: 有人说哲学就是在你不知向左拐还是向右拐的时候,告诉你左有左的好处、右有右好处、左有左的坏处、右有右的坏处。是的,哲学并没有为我们指明向哪个方向拐,却全面分析了利弊,以便权衡得失,这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辩证思维方式。在你选择了任意一个方向后,如果特别顺利,你就应居安思危,提醒自己不能麻痹大意,要注意阳光大路上也可能有坑坑洼洼;如果道路比较泥泞,就要相信条条大路通罗马,而且自己得到的锻炼必然要多一些,可能路边的风景也要漂亮些;倘若没有哲学的全面分析,我们这些急功近利的年轻人很可能会在遇到挫折后就匆匆折回,如果顺利也罢,如果前途还不明朗那?是不是再返回,大好的青春便被这些或多或少的反复磨去了不少;而且,我们在选择了一条路后,往往会怀着“这山望着那山高”的浮躁,被那些本可以被我们绕过的坑洼、砖头绊了一跤又一跤,大大影响了我们前进的速度。 同样一件事情,你可以从消极方面的方面去看,也可以从积极的方面去看,关键是怎样调整心态:例如,我们这些年轻人刚参加工作,不管主动的还是被动的都会多做一些工作,许多人便只是被动的抱怨,消极怠工;而另一些人则把它看作是一些学习的机会,主动积极的去做,或是把它看作增加对单位、同事了解的渠道,或是展现自己能力的机会,试想:人的一生有多少机会去做一些惊天动地的大事哪,你的才华和能力恰恰是在这些小事中体现出来的。 生活中这样的例子无处不在,而这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物辨证法的分析对象、辩证思维方法应用对象。成语中的“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及英文中的“likeacoin!”(像个硬币,暗指什么事情都有它的两面性)都是这个意思。任何事、任何人都要辩证的去看,这个道理谁都能理解,关键是自己身在其中时要清醒:顺境时要冷静、别浮躁,逆境中要自信、要积极的等待(也就是一边充电一边等待),而且要从积极的方面看待人或事物。 二、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矛盾”可以泛指为“问题”、“困难”。诗有云:“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可见我们在人生道路上是最怕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了,可正是这些坎坷让我们一天天长大、成熟。所以我们首先应该正确面对他们,承认“矛盾”的积极作用,既然“问题”在所难免,为什么我们不把这看作一次提高能力的机会哪?反正我对电脑硬件的知识的了解,都是从解决家里电脑的问题学来的。 在与同事、朋友交往中同样难免出现一些矛盾,我们也不要千方百计掩饰或一次次的仅仅通过自己的让步来避免矛盾的激化。我们应该明白,这些矛盾可能会反而促使我们彼此加深了解,发展成为一种新的关系,“不打不相识”吗!实际上矛盾的发展只有三种结果:一方压倒另一方;双方同归于尽;一种新的对立统一关系产生。所以我们既不能一再的谦让,也不要拼个你死我活,而是不卑不亢的寻求建立一种新的平衡关系。 三、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及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 处理各种问题要分清主次、考虑轻重缓急,说的就是这个意思。一大堆问题扑面而来,到底哪个是最重要的、最关键的、影响最大的,把所有的时间精力都集中起来,别的问题到要让路,解决了这个关键问题是不是其他的就迎刃而解了哪!或者一些小问题办不好就算了,人不可能面面俱到,只要没什么大的原则性的错误就行了,完美主义者是最累的。 而一个问题、一个矛盾又有一方起着决定性的,或是一方比较重要,只要把握好解决问题的关键也会事倍功半。比如我们通常会遇到的“工作与学习的矛盾”,而且大家都觉得“越到考试工作越忙!”,分析起来,我们不可能从工作中拿出太多的时间,所以关键就是怎样在业余时间上做文章,少睡一会儿、少玩会儿、提高点效率、平时紧张点不就行了吗?关键之关键有成了平时要控制自己多学一点儿。另外,办事要有计划、合理安排时间就能提高效率。 四、矛盾的双方总是处在不断的转化中; 这点大家很容易由市场上的供求关系理解,想想VCD刚出现时,“求”大于“供”,利润很大,大量厂家一窝蜂的生产之后,矛盾就转化了。而对于我们中有些总觉得“英雄无用武之地”的“金子们”,很多情况下,是在抱怨中虚度了时光,等机会真正来临,又没有能力把握了,变成了“用武之地无英雄”了。所以正在郁闷的我们更要打牢基础,要知道“学业才识,不日进,则日退!” 五、量变与质变的关系; 我对这点的认识是比较深刻的,这也是来自钢琴的学习,因为我这个人兴趣比较广泛,音乐、美术、英语、乒乓球、摄影样样喜欢,但因为小时候没有机会接触,总想找个什么机会弥补,后来终于知道了青年宫有这样的钢琴*班,便欢天喜地的报了名,开始还挺新鲜,可每天最少得练一个小时,真是没办法坚持,而且老师说至少的弹两年才能像点样子——还得聪颖好学,后来没俩月我就退学了。之后我就琢磨:学点什么才能又省力见效又快哪?钢琴得弹两年;素描、色彩什么的没两年也差的多吧;英语就更别说了,这都学了十多年了不还那样吗?想来想去终于明白了:什么都得慢慢积累,别太急于求成,人的时间是很有限的,踏下心来认认真真的做好一件事情已经很不容易了。你如果想在“台上”风光十分钟,还就的能耐得住那十年的辛苦。 这其实也是我们为人处世种的“度”的道理。节俭是一种美德——过分了就是吝啬;忍让是大度——太甚了就是软弱。在生活中,就要特别注意这个“度”:对人别太苛刻,那样会让人无法与你相处——也不能太软弱、没主见,这样大家总是充当保护的角色,在困难的时候又没法得到你应有的支持,当然也不愿和你呆在一起;对自己别太苛刻,那样活着会很累,而且在很多情况下是*着自己比别人强,最后赢了别人输了自己——也不能太放纵,人都有惰性,谁都知道呆着轻松,可还得*着自己尽量克服这种惰性,在年轻的时候多学一点东西。 六、必然和偶然的关系; 我们总是抱怨机会太偶然,再轮到自己头上可能性就更小了,却没有想到偶然中又蕴藏着必然。汪国真说过:“实力就是机会!”的确,只要你有实力,在你的言谈举止中,在你处理的任何小事中,群众雪亮的眼睛当然能够辨别出你的与众不同,领导自然也会将难度一件大于一件的事情交给你处理,机会自然多了,得到的锻炼也多了,成功的必然性也就大多了! 七、实践与认识的关系 实践是认识的源泉,而认识则可以指导实践,这可以引申到我们面临的“学习”与“应用”的关系,通常我们在业余时间学习,都比较辛苦。也许是因为书本上学到的东西真的与实际相差太大,或认为有些科目如“马克思主义哲学”、“高数”、“管理学”一类的根本没有什么实际的用处,总之是没什么兴趣,我们基本上都是被*学习,单单为了“考”而学。其实按照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辨证法的逻辑观点,研究事物的深度和广度本来就是一对矛盾体,正因为哲学是科学的科学、具有指导一切的普遍性,我们才不可能期望它在某个具体问题上给出明确的答案。而其他那些看起来没什么实际应用的科目,恰恰也是普遍应用在工作生活之中的。 “高数”最主要的是锻炼了人的逻辑思维能力,解题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处理各种问题的过程,先对题目进行分析、弄清题意,然后考虑属于哪些知识点,找出关键问题,再搜索一下大脑中有几种方案可以解题,判断一下那种方案最简便,之后便是具体解题过程,最后再检查一下就ok了。在生活中我们也应注意说话办事的逻辑性、条理性。 而像“管理学”,虽然我们不是高层管理者,却仍处在一种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中,知道如何“管理”也就知道了如何“被管理”,比如管理学中有个“例外原则“:即领导一般只抓最好的和最差的,所以你要想拥有更多机会,就要努力做的最好。 另外,也许一些科目没有明显的作用,或是目前没有作用,但“书到用时方恨少”的遗憾却告诉我们:既然学了就应该努力掌握。所以我们应该树立“学而有用”的思想,相信“艺多不压身”,而且要想办法多应用,在应用中你就会有进一步的认识,在应用中学东西也比较快。 八、现象与本质的关系 现象必然与本质有一定的联系,哪怕是假象也只是本质的一种特殊表现;所以观察一个人的言谈举止,必然能够了解它的部分内心活动。而我们在认知事物或是了解一个人时,应该全面分析各种现象,因此与一个人交往要注意别过分相信“第一印象”,那只是某时某地某种环境下给你留下的某个印象。 我们在工作时也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况:自己辛苦工作了大半天,刚闭会儿眼睛,领导偏偏这时候来找你了,俗话说“不打馋的、不打懒的、只打不长眼的!”,我们是不是应该多做些表面文章哪?领导同事在眼前时多干活,桌子上什么时候都摆一大堆文件。我认为工作的确需要别人认可,但没必要太刻意,你只要平和心态、干净利索的把手头的活干好,别人也会通过你表现出来的多种现象了解你的本质的。 九、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任何事物都是一个矛盾体,既是一系列对立统一关系的集合,事物之间便可能存在相同的矛盾,也可能有自己独特的矛盾,这便是矛盾的共性与个性,因此也就形成了事物的不同特点、人的不同个性。这里我想强调一下“个性”,因为我们受“儒家”思想的“中庸之道”影响较深,不太鼓励个性的张扬。实际上,我认为有“个性”到也不一定非穿奇装异服,或是处处不屑与人相同,他更反映在你与他人相同之处的特殊上,比如对同一件事物有自己独特的看法,看一同件事情有自己的独特眼光,做同一件事情由自己独特的创意,特别是“创造力”最能体现出你的与众不同。 十、发展的本质是新事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明白了这个本质,也就清楚了我们要想发展,就要不断的学习新的知识、掌握新的技能。有用武之地的“英雄”们,在放电的同时别忘充电;没机会放电的同志们更应该抓紧机会充电。有人说:“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可要紧的只有那么几步,特别是在年轻的时候!”这句话说得真是太好了,我们发展的黄金时间,或者说为我们以后发展打牢基础的黄金时间就是现在——为数不多的几年。 戴尔卡耐基的《人性的优点》《人性的缺点》
张德芬 《遇见未知的自己》
这几本书都值得一读!希望能对您有帮助!祝您生活过得充实美满!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03 12:22

哲学--美好生活得向导,时代生活的精髓哲学作为一种古老的文化现象,已有几千年的历史。哲学一词来源于古希腊文,它是由“爱”和“智慧”两个词演化而来,哲学可以使说是智慧之学。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继而是每个人的生活态度不同,在社会中的角色不同,作为从事教育行业的我,更应当调整好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为教育事业尽自己应有的那份力量。
马克思曾经说过,“人们的存在就是他们的现实生活过程”,人除了自己的现实生活外,再无其他,生活就是人的存在的全部内容,不同的生活样式就是人的不同的存在方式。这样,哲学与生活的关系本质上就是哲学与人的关系。哲学是对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总结。通过学习哲学使我们了解到世界是物质的,一切都以物质的形式存在,我们的每一次的意识都是对物质的反应。即: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有反作用。正确的意识对事物发展起促进作用,错误的意识对事物发展起阻碍作用。所以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当积累丰富的正确的知识、经验,促进我们自身的发展与前进。 作为一名*教师,首先应明确.,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进行教学,才能加快学生思想品德、思想*的提高。 生活中的哲学无处不在,举例说明:1.马藏在哪
  有一对性格迥异的双胞胎兄弟,哥哥是彻头彻尾的悲观主仪者,弟弟是天生的乐天派。在他们8岁那年的圣诞节,家人希望改变他们极端的性格,为他们准备了不同的礼物:给哥哥的礼物是一辆崭新的自行车,给弟弟的礼物则是满满的一盒马粪。
  拆礼物的时候,所有人都期待他们的反应。
  哥哥先拆开他巨大的盒子,竟然哭了:“你们知道我不会骑自行车。而且外面还下着雪!”父母正忙着哄哥哥的时候,弟弟迫不及待的拆开自己的礼物,房间里顿时充满了马粪的味道。出乎意料,弟弟欢呼了一声,然后兴高采烈地东张西望:“快告诉我,你们把马藏哪了?”
  悲观者总以悲观的眼光去看世界,就算快乐在身边也无法发现;乐观者永远用乐观的心态接受人生,即使是虚幻之景,他的内心却能洋溢着巨大的快乐,尽管短暂。2.猴子偷食
  
  在亚洲,有一中捉猴子的陷阱,他们把椰子挖空,然后用绳子绑起挂在树上或固定在地上,椰子上留了一个小洞,洞里放了些事物,洞口大小恰好只能让猴子空着手伸进去,而无法握着拳头伸出来,于是猴子闻香而来,将手伸进去抓食物,当然,紧握的拳头便缩不出洞口,当猎人来时,猴子惊慌失措,更是逃不掉。
  没有任何人捉住猴子不放,它是被自己的执着所俘虏,它只需将手放开就能缩回来。
  心中的欲念让我们放不下,内心的*让我们一直受缚,唯一能做的,只是将手放开,放下无谓的执着,就能逍遥自在了…
哲学其实就在我们身边,哲学并不是高高地悬浮于空中的思想楼阁,只要留心思考,就会发现它与我们的生活、与我们置身于其中的自然和社会密切相关,它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影响着我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自然界变化万千,社会错综复杂,有时会使人们感到像走在一片茂密的森林之中,浮云遮望眼,云深不知处,正确的前行的路在何方?这时我们需要照亮前进方向的理性和智慧的明灯。哲学就是一门给人智慧、使人聪明的学问。在古希腊文和英文中,哲学的本义是爱智慧或追求智慧。在汉语中,哲就是智慧,哲学就是智慧之学或追求智慧之学,即爱智之学。正如马克思所说,哲学是现世的智慧,是“文化的活的灵魂”。
在哲学的教学过程中,难免会有些枯燥和乏味,学生往往只会死记硬背,却没有好好的掌握哲学与生活,特别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髓,所以在日后的教学中就要求教师能充分掌握知识的外延性,对知识有一些延伸,联系现实生活中的案例和大家所关心的时事相结合,这样更通俗易懂,更能令人接受。例如,现在热播的某一电视台的相亲类综艺节目《非诚勿扰》,它作为一档相亲真人秀节目,在2010年异军突起,收视率一再刷新记录,高居全国同时段综艺节目收视率榜首,节目中引发的婚恋观点激烈碰撞,也成为全社会讨论的热点话题,非诚勿扰的热度,更集中体现在节目内容上,隔一段时间,总会出几个讨论话题以及争议嘉宾,比如说从开始的“宝马女”马诺,直言“我宁愿坐在宝马车里哭,也不愿意在自行车后欢笑。”以及母女同场相亲,毒舌女之类,还有层出不穷的网友所谓的“极品男”,也被批驳成节目太过搏出位,迎合了公众的审丑倾向,冲击社会道德底线,它所涉及的话题冲击着生活的各方面,激发着人们的梦想、好奇、批评和愤怒,这其实就是一个浓缩了的人生剧场,各自表演;在这个磨灭隐私、自我包装的时代,没有任何一面镜子比真人秀更明亮,更集中呈现自己的生命状态与生活态度,包括他们对金钱、爱情、亲情、友情、家庭、人性,更能映出人性的真实反映着各种各样人的生活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也许简单的电视节目结合着教材更能够简单明了的阐述给学生,告诉学生,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不正确的人生观,生活观,价值观。 其实哲学与生活的关系是一个内涵非常丰富的话题,并不是简单地“哲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所能概括得了的。而且又要让理论知识能很好的被学生所理解和接受,仍然任重道远。所以仅此提出个人一点小见解,小评论,与大家分享。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03 12:22

下面我就将自己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中体会的几个知识点在生活中的应用作以简单论述: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辩证思维方式: 有人说哲学就是在你不知向左拐还是向右拐的时候,告诉你左有左的好处、右有右好处、左有左的坏处、右有右的坏处。是的,哲学并没有为我们指明向哪个方向拐,却全面分析了利弊,以便权衡得失,这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辩证思维方式。在你选择了任意一个方向后,如果特别顺利,你就应居安思危,提醒自己不能麻痹大意,要注意阳光大路上也可能有坑坑洼洼;如果道路比较泥泞,就要相信条条大路通罗马,而且自己得到的锻炼必然要多一些,可能路边的风景也要漂亮些;倘若没有哲学的全面分析,我们这些急功近利的年轻人很可能会在遇到挫折后就匆匆折回,如果顺利也罢,如果前途还不明朗那?是不是再返回,大好的青春便被这些或多或少的反复磨去了不少;而且,我们在选择了一条路后,往往会怀着“这山望着那山高”的浮躁,被那些本可以被我们绕过的坑洼、砖头绊了一跤又一跤,大大影响了我们前进的速度。 同样一件事情,你可以从消极方面的方面去看,也可以从积极的方面去看,关键是怎样调整心态:例如,我们这些年轻人刚参加工作,不管主动的还是被动的都会多做一些工作,许多人便只是被动的抱怨,消极怠工;而另一些人则把它看作是一些学习的机会,主动积极的去做,或是把它看作增加对单位、同事了解的渠道,或是展现自己能力的机会,试想:人的一生有多少机会去做一些惊天动地的大事哪,你的才华和能力恰恰是在这些小事中体现出来的。 生活中这样的例子无处不在,而这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物辨证法的分析对象、辩证思维方法应用对象。成语中的“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及英文中的“likeacoin!”(像个硬币,暗指什么事情都有它的两面性)都是这个意思。任何事、任何人都要辩证的去看,这个道理谁都能理解,关键是自己身在其中时要清醒:顺境时要冷静、别浮躁,逆境中要自信、要积极的等待(也就是一边充电一边等待),而且要从积极的方面看待人或事物。 二、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矛盾”可以泛指为“问题”、“困难”。诗有云:“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可见我们在人生道路上是最怕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了,可正是这些坎坷让我们一天天长大、成熟。所以我们首先应该正确面对他们,承认“矛盾”的积极作用,既然“问题”在所难免,为什么我们不把这看作一次提高能力的机会哪?反正我对电脑硬件的知识的了解,都是从解决家里电脑的问题学来的。 在与同事、朋友交往中同样难免出现一些矛盾,我们也不要千方百计掩饰或一次次的仅仅通过自己的让步来避免矛盾的激化。我们应该明白,这些矛盾可能会反而促使我们彼此加深了解,发展成为一种新的关系,“不打不相识”吗!实际上矛盾的发展只有三种结果:一方压倒另一方;双方同归于尽;一种新的对立统一关系产生。所以我们既不能一再的谦让,也不要拼个你死我活,而是不卑不亢的寻求建立一种新的平衡关系。 三、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及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 处理各种问题要分清主次、考虑轻重缓急,说的就是这个意思。一大堆问题扑面而来,到底哪个是最重要的、最关键的、影响最大的,把所有的时间精力都集中起来,别的问题到要让路,解决了这个关键问题是不是其他的就迎刃而解了哪!或者一些小问题办不好就算了,人不可能面面俱到,只要没什么大的原则性的错误就行了,完美主义者是最累的。 而一个问题、一个矛盾又有一方起着决定性的,或是一方比较重要,只要把握好解决问题的关键也会事倍功半。比如我们通常会遇到的“工作与学习的矛盾”,而且大家都觉得“越到考试工作越忙!”,分析起来,我们不可能从工作中拿出太多的时间,所以关键就是怎样在业余时间上做文章,少睡一会儿、少玩会儿、提高点效率、平时紧张点不就行了吗?关键之关键有成了平时要控制自己多学一点儿。另外,办事要有计划、合理安排时间就能提高效率。 四、矛盾的双方总是处在不断的转化中; 这点大家很容易由市场上的供求关系理解,想想VCD刚出现时,“求”大于“供”,利润很大,大量厂家一窝蜂的生产之后,矛盾就转化了。而对于我们中有些总觉得“英雄无用武之地”的“金子们”,很多情况下,是在抱怨中虚度了时光,等机会真正来临,又没有能力把握了,变成了“用武之地无英雄”了。所以正在郁闷的我们更要打牢基础,要知道“学业才识,不日进,则日退!” 五、量变与质变的关系; 我对这点的认识是比较深刻的,这也是来自钢琴的学习,因为我这个人兴趣比较广泛,音乐、美术、英语、乒乓球、摄影样样喜欢,但因为小时候没有机会接触,总想找个什么机会弥补,后来终于知道了青年宫有这样的钢琴*班,便欢天喜地的报了名,开始还挺新鲜,可每天最少得练一个小时,真是没办法坚持,而且老师说至少的弹两年才能像点样子——还得聪颖好学,后来没俩月我就退学了。之后我就琢磨:学点什么才能又省力见效又快哪?钢琴得弹两年;素描、色彩什么的没两年也差的多吧;英语就更别说了,这都学了十多年了不还那样吗?想来想去终于明白了:什么都得慢慢积累,别太急于求成,人的时间是很有限的,踏下心来认认真真的做好一件事情已经很不容易了。你如果想在“台上”风光十分钟,还就的能耐得住那十年的辛苦。 这其实也是我们为人处世种的“度”的道理。节俭是一种美德——过分了就是吝啬;忍让是大度——太甚了就是软弱。在生活中,就要特别注意这个“度”:对人别太苛刻,那样会让人无法与你相处——也不能太软弱、没主见,这样大家总是充当保护的角色,在困难的时候又没法得到你应有的支持,当然也不愿和你呆在一起;对自己别太苛刻,那样活着会很累,而且在很多情况下是*着自己比别人强,最后赢了别人输了自己——也不能太放纵,人都有惰性,谁都知道呆着轻松,可还得*着自己尽量克服这种惰性,在年轻的时候多学一点东西。 六、必然和偶然的关系; 我们总是抱怨机会太偶然,再轮到自己头上可能性就更小了,却没有想到偶然中又蕴藏着必然。汪国真说过:“实力就是机会!”的确,只要你有实力,在你的言谈举止中,在你处理的任何小事中,群众雪亮的眼睛当然能够辨别出你的与众不同,领导自然也会将难度一件大于一件的事情交给你处理,机会自然多了,得到的锻炼也多了,成功的必然性也就大多了! 七、实践与认识的关系 实践是认识的源泉,而认识则可以指导实践,这可以引申到我们面临的“学习”与“应用”的关系,通常我们在业余时间学习,都比较辛苦。也许是因为书本上学到的东西真的与实际相差太大,或认为有些科目如“马克思主义哲学”、“高数”、“管理学”一类的根本没有什么实际的用处,总之是没什么兴趣,我们基本上都是被*学习,单单为了“考”而学。其实按照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辨证法的逻辑观点,研究事物的深度和广度本来就是一对矛盾体,正因为哲学是科学的科学、具有指导一切的普遍性,我们才不可能期望它在某个具体问题上给出明确的答案。而其他那些看起来没什么实际应用的科目,恰恰也是普遍应用在工作生活之中的。 “高数”最主要的是锻炼了人的逻辑思维能力,解题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处理各种问题的过程,先对题目进行分析、弄清题意,然后考虑属于哪些知识点,找出关键问题,再搜索一下大脑中有几种方案可以解题,判断一下那种方案最简便,之后便是具体解题过程,最后再检查一下就ok了。在生活中我们也应注意说话办事的逻辑性、条理性。 而像“管理学”,虽然我们不是高层管理者,却仍处在一种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中,知道如何“管理”也就知道了如何“被管理”,比如管理学中有个“例外原则“:即领导一般只抓最好的和最差的,所以你要想拥有更多机会,就要努力做的最好。 另外,也许一些科目没有明显的作用,或是目前没有作用,但“书到用时方恨少”的遗憾却告诉我们:既然学了就应该努力掌握。所以我们应该树立“学而有用”的思想,相信“艺多不压身”,而且要想办法多应用,在应用中你就会有进一步的认识,在应用中学东西也比较快。 八、现象与本质的关系 现象必然与本质有一定的联系,哪怕是假象也只是本质的一种特殊表现;所以观察一个人的言谈举止,必然能够了解它的部分内心活动。而我们在认知事物或是了解一个人时,应该全面分析各种现象,因此与一个人交往要注意别过分相信“第一印象”,那只是某时某地某种环境下给你留下的某个印象。 我们在工作时也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况:自己辛苦工作了大半天,刚闭会儿眼睛,领导偏偏这时候来找你了,俗话说“不打馋的、不打懒的、只打不长眼的!”,我们是不是应该多做些表面文章哪?领导同事在眼前时多干活,桌子上什么时候都摆一大堆文件。我认为工作的确需要别人认可,但没必要太刻意,你只要平和心态、干净利索的把手头的活干好,别人也会通过你表现出来的多种现象了解你的本质的。 九、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任何事物都是一个矛盾体,既是一系列对立统一关系的集合,事物之间便可能存在相同的矛盾,也可能有自己独特的矛盾,这便是矛盾的共性与个性,因此也就形成了事物的不同特点、人的不同个性。这里我想强调一下“个性”,因为我们受“儒家”思想的“中庸之道”影响较深,不太鼓励个性的张扬。实际上,我认为有“个性”到也不一定非穿奇装异服,或是处处不屑与人相同,他更反映在你与他人相同之处的特殊上,比如对同一件事物有自己独特的看法,看一同件事情有自己的独特眼光,做同一件事情由自己独特的创意,特别是“创造力”最能体现出你的与众不同。 十、发展的本质是新事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明白了这个本质,也就清楚了我们要想发展,就要不断的学习新的知识、掌握新的技能。有用武之地的“英雄”们,在放电的同时别忘充电;没机会放电的同志们更应该抓紧机会充电。有人说:“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可要紧的只有那么几步,特别是在年轻的时候!”这句话说得真是太好了,我们发展的黄金时间,或者说为我们以后发展打牢基础的黄金时间就是现在——为数不多的几年。 戴尔卡耐基的《人性的优点》《人性的缺点》
张德芬 《遇见未知的自己》
这几本书都值得一读!希望能对您有帮助!祝您生活过得充实美满!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03 12:22

哲学--美好生活得向导,时代生活的精髓哲学作为一种古老的文化现象,已有几千年的历史。哲学一词来源于古希腊文,它是由“爱”和“智慧”两个词演化而来,哲学可以使说是智慧之学。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继而是每个人的生活态度不同,在社会中的角色不同,作为从事教育行业的我,更应当调整好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为教育事业尽自己应有的那份力量。
马克思曾经说过,“人们的存在就是他们的现实生活过程”,人除了自己的现实生活外,再无其他,生活就是人的存在的全部内容,不同的生活样式就是人的不同的存在方式。这样,哲学与生活的关系本质上就是哲学与人的关系。哲学是对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总结。通过学习哲学使我们了解到世界是物质的,一切都以物质的形式存在,我们的每一次的意识都是对物质的反应。即: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有反作用。正确的意识对事物发展起促进作用,错误的意识对事物发展起阻碍作用。所以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当积累丰富的正确的知识、经验,促进我们自身的发展与前进。 作为一名*教师,首先应明确.,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进行教学,才能加快学生思想品德、思想*的提高。 生活中的哲学无处不在,举例说明:1.马藏在哪
  有一对性格迥异的双胞胎兄弟,哥哥是彻头彻尾的悲观主仪者,弟弟是天生的乐天派。在他们8岁那年的圣诞节,家人希望改变他们极端的性格,为他们准备了不同的礼物:给哥哥的礼物是一辆崭新的自行车,给弟弟的礼物则是满满的一盒马粪。
  拆礼物的时候,所有人都期待他们的反应。
  哥哥先拆开他巨大的盒子,竟然哭了:“你们知道我不会骑自行车。而且外面还下着雪!”父母正忙着哄哥哥的时候,弟弟迫不及待的拆开自己的礼物,房间里顿时充满了马粪的味道。出乎意料,弟弟欢呼了一声,然后兴高采烈地东张西望:“快告诉我,你们把马藏哪了?”
  悲观者总以悲观的眼光去看世界,就算快乐在身边也无法发现;乐观者永远用乐观的心态接受人生,即使是虚幻之景,他的内心却能洋溢着巨大的快乐,尽管短暂。2.猴子偷食
  
  在亚洲,有一中捉猴子的陷阱,他们把椰子挖空,然后用绳子绑起挂在树上或固定在地上,椰子上留了一个小洞,洞里放了些事物,洞口大小恰好只能让猴子空着手伸进去,而无法握着拳头伸出来,于是猴子闻香而来,将手伸进去抓食物,当然,紧握的拳头便缩不出洞口,当猎人来时,猴子惊慌失措,更是逃不掉。
  没有任何人捉住猴子不放,它是被自己的执着所俘虏,它只需将手放开就能缩回来。
  心中的欲念让我们放不下,内心的*让我们一直受缚,唯一能做的,只是将手放开,放下无谓的执着,就能逍遥自在了…
哲学其实就在我们身边,哲学并不是高高地悬浮于空中的思想楼阁,只要留心思考,就会发现它与我们的生活、与我们置身于其中的自然和社会密切相关,它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影响着我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自然界变化万千,社会错综复杂,有时会使人们感到像走在一片茂密的森林之中,浮云遮望眼,云深不知处,正确的前行的路在何方?这时我们需要照亮前进方向的理性和智慧的明灯。哲学就是一门给人智慧、使人聪明的学问。在古希腊文和英文中,哲学的本义是爱智慧或追求智慧。在汉语中,哲就是智慧,哲学就是智慧之学或追求智慧之学,即爱智之学。正如马克思所说,哲学是现世的智慧,是“文化的活的灵魂”。
在哲学的教学过程中,难免会有些枯燥和乏味,学生往往只会死记硬背,却没有好好的掌握哲学与生活,特别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髓,所以在日后的教学中就要求教师能充分掌握知识的外延性,对知识有一些延伸,联系现实生活中的案例和大家所关心的时事相结合,这样更通俗易懂,更能令人接受。例如,现在热播的某一电视台的相亲类综艺节目《非诚勿扰》,它作为一档相亲真人秀节目,在2010年异军突起,收视率一再刷新记录,高居全国同时段综艺节目收视率榜首,节目中引发的婚恋观点激烈碰撞,也成为全社会讨论的热点话题,非诚勿扰的热度,更集中体现在节目内容上,隔一段时间,总会出几个讨论话题以及争议嘉宾,比如说从开始的“宝马女”马诺,直言“我宁愿坐在宝马车里哭,也不愿意在自行车后欢笑。”以及母女同场相亲,毒舌女之类,还有层出不穷的网友所谓的“极品男”,也被批驳成节目太过搏出位,迎合了公众的审丑倾向,冲击社会道德底线,它所涉及的话题冲击着生活的各方面,激发着人们的梦想、好奇、批评和愤怒,这其实就是一个浓缩了的人生剧场,各自表演;在这个磨灭隐私、自我包装的时代,没有任何一面镜子比真人秀更明亮,更集中呈现自己的生命状态与生活态度,包括他们对金钱、爱情、亲情、友情、家庭、人性,更能映出人性的真实反映着各种各样人的生活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也许简单的电视节目结合着教材更能够简单明了的阐述给学生,告诉学生,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不正确的人生观,生活观,价值观。 其实哲学与生活的关系是一个内涵非常丰富的话题,并不是简单地“哲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所能概括得了的。而且又要让理论知识能很好的被学生所理解和接受,仍然任重道远。所以仅此提出个人一点小见解,小评论,与大家分享。

声明声明:本网页内容为用户发布,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网认同其观点,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112479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