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4 11:32
共2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1 07:18
之前因为撰写*方面的书,查阅过一些资料,还有一些认识的东北朋友,听他们讲过祖辈的故事。首先咱们说说传说中的智取威虎山,其实和电影里的差不多,元素至少是对得上号的:侦察、卧底、一锅端。不过神马联络图就算了,土匪都是悄悄藏着的,没事做出类似神马联络图花名册的致命bug,就是分分钟作死的姿势啊。
关于杨子荣是怎样“智取威虎山”的,在网上有很多类似的记录,所说的内容都差不多,以下来自大旗网的报道,基本上再现了当时的真实情景。当然,真实的威虎山条件还是相当艰苦的,再加上天寒地冻,土匪们过得也不容易。真实的“座山雕”张乐山先生过得日子,比电影里的三爷要朴素多了:只有简单的窝棚,也没有什么“威虎厅”。
1947年1月26日,农历正月初五,杨子荣一行6人接到命令后,立即出发,向海林北部的密林深处开拔。
他们在深山老林里一连转了好几天,才在一个叫*塘的地方,找到一座工棚。工棚里住着十几个人,样子像是伐木工人。杨子荣先是用土匪手势和黑话试探,意思是自己遇了难,走投无路,想请人帮忙牵线,投奔个山头。开始没人搭理,后来,一个自称姓孟的工头搭了腔,答应领他们去一个地方。他先从屋里拿出一把锯、一把斧子、一把小铁锹和一个盛着半桶苞米面的小铁桶,交给杨子荣等人,然后,把他们带到了20里外的一个空木棚子,交待了几句后就走了。
杨子荣他们在工棚里一连等了两三天,也不见孟工头的影儿,仅有的一点儿苞米面也吃完了,心里不免有些着急,担心情况是不是有什么变化。正在着急的时候,孟工头回来了,这回他把杨子荣一个人领到了附近的一个屯子,并在屯长家里见了两个人。两人先是一番土匪黑话试探,见杨子荣对答如流,才亮出了真实身份。一位自称姓刘,是“座山雕”的副官,另一位被称为连长,两人表示同意引荐杨子荣等人上山,并说要下山办些酒肉,准备在山上过元宵节,等禀报“三爷”后,再来接他们上山入伙。
两天后,两人如约来到杨子荣他们住的工棚。杨子荣让战士把两个土匪给绑了,并假意解释说:现在不知道是否是自己人,只好先委屈一下,到了山上再说。两个土匪觉得到了山上自会见分晓,也没太在意,就领着杨子荣他们直奔“威虎山”。
“座山雕”确实真够狡猾的,一路上设了三道哨卡,当初要是派大部队清剿,不论惊动了哪一道哨卡,土匪都能逃得无影无踪。杨子荣他们每过一道哨卡,都由两个土匪上前搭话,然后,把岗哨也一块绑了,一同押上山。过了第三道哨卡不远,就到了“座山雕”的老巢——一座被当地人称做“马架房子”的木棚。
杨子荣命令三个战士在外面看好土匪,他带领另外两个战士冲进棚子,各自占据有利位置,*口对准土匪。棚子里一共7个土匪,其中一个白头发、黑脸膛、长着一副鹰钩鼻子、留着一把山羊胡子的瘦小老头就是臭名远扬的“座山雕”。杨子荣命令战士把“座山雕”和其他几个土匪一起绑了。
这次剿匪可谓大获全胜,没费一*一弹,端了土匪的老窝,活捉了阴险狡猾的“座山雕”和土匪13人。
杨子荣活捉“座山雕”的消息,很快传遍了整个海林镇,当地老百姓无不欢欣鼓舞,奔走相告。《东北日报》以《战斗模范杨子荣等活捉匪首座山雕》为题,进行了报道,称这次剿匪战斗“以少胜多创造范例”。团里也召开庆功大会,给杨子荣记功,给其他战士也分别记了功。
而真实的故事为什么和小说戏曲电影差距那么大呢?在这里要特别提到一个人,那就是小说《林海雪原》的作者曲波先生。如果研究杨子荣先生的历史会发现,在他的人生履历里也会出现一个曲波,是杨子荣所在团的副政委,是的,你没有看错,这其实就是同一个人。再看出版时间,1957年,整风运动愈吹愈烈。
再结合曲波老师的工作背景,是的,他以前是搞政工工作的。在那个文学艺术数理化工农兵都要围绕*斗争打转的岁月,搞过政工工作的人往往比其他人更能够把握*风向。于是,在那个知识分子备受打压的时代里,曲波老师的《林海雪原》不仅出版,还大获成功,上级领导更是纷纷点赞。究其成功的原因,就是艺术性的夸张塑造了一批特殊材料制造成的*英雄。
当然,现在*以来大部分的文学作品都不见了踪影,比如《艳阳天》、《创业史》、《红石口》、《金光大道》等,这些作品大多都是反映*期间*所需的内容,文学性和故事性都大打折扣。但曲波老师的《林海雪原》却流传下来,由此可见,好的文学作品并不会受到时代的局限。
好吧,扯远了,发个呆就回来。至于戏曲影视剧又和原著产生了区别,那就在于创作者的创作思路了,叶问都能一个打十个,更何况是万能的小分队203杨子荣呢?时代在变,总是要与时俱进嘛!
至于说到历史上的东北土匪,那还是挺可怕的。东北土匪把抢劫称为砸软窑和砸硬窑两种,砸软窑那就是欺负手无寸铁的平头老百姓,咋硬窑那就是吃大户。通常的小股土匪,硬件还停留在1.0时代软件用的还是XP,也就是只能下载个大刀长矛配个烧火棍盒子炮,欺负欺负老百姓有口吃的就够了。而跑分高的土匪那就手底下长短家伙有两把了,阔绰点儿的手里还有个土炮,那就敢对大户人家下手了。
土匪去砸窑,有点儿像娶亲,先要找“翻垛的”算算日子,所谓“翻垛的”其实就是土匪专用的风水先生:今天的日子有利匪首的生辰八字,这就出马,如果这天诸事不宜,那就关机睡觉等风水轮流转。(所以说,从古至今真正坚挺的职业是风水先生吖~)去砸窑的时候,往往会选在夜里,号令一发,弟兄们一起冲过去,有怕死的、怯场的,当场就“插”了他。(写到这里我不禁菊花一紧,这里的“插”是开*打死,不过窃以为用这个插字真是格外显得暴力血腥各种现场感),而立功的,回来就会披红授奖。(土匪还是很实在的,授奖除了金钱鼓励,还有抢回来的姑娘先让他睡酒肉先让他喝热炕先让他躺,领导还是很注意提升员工的幸福感和工作积极性的,矮马~)
砸窑也不容易,软窑风险小收入少,硬窑收入大风险也大,往往还会付出惨重的牺牲。一旦窑响了(成功了),土匪们就会坐下来轻功,让被征服者家里的老人孩子给遛马,女人做饭,而且吃什么饭是土匪点,点啥你做啥。酒足饭饱以后,土匪们就开始玩女人。碰上窑里女人少的,难免要面对竞争,土匪们会把女人扒光,在她肚子上打牌,谁赢了女人就是谁的。如果女人实在太少,土匪们又怕坏了和气,只要是女的也就不多挑,老太太小女孩往往也都不会放过。
当然,遇到砸下的窑里女人实在太少,而土匪们又憋得实在无法容忍,也会出现以下非常无奈的事情:土匪们会因为争夺一个女人而打仗,(其实就是单挑打架)更甚者会用刀割下自己腿上的肉来威胁对方,而另一个土匪可能也不甘示弱,一刀割下自己的耳朵,于是割肉的那位就让步了。(《唐伯虎点秋香》那段比倒霉戏的各种既视感……)
除了砸窑,土匪们的另一项重要业务就是绑票。绑票主要针对的就是大户人家,因为绑票这种事情风险很高,而且付出的时间精力体力也很多,如果没有成正比的回报,土匪们一般不会去绑架穷人家的孩子,然后只为能够换到一两个窝窝头。绑票的风险很高,一旦不小心触到有权有势的人,就可能面对各种围剿,甚至有性命之忧。所以但凡敢做绑票生意的,一定是土匪中相当有势力的。
东北那旮旯咱也知道,天寒地冻的,土匪们居住的地方条件又比较艰苦,通常都是窝棚,到了冬天大雪封山根本待不下去。这个时候,土匪们会暂时解散,(东北的土匪大多都是几十号人,几百人几千人的队伍几乎没有,很方便化整为零。)自己找地方猫冬。土匪们猫冬往往会选择早已观察好的地方,有的会选择关系好的大车店,有的则会选择人家。
大车店里往往都会有土匪的姘头神马的,老相好,这样土匪的生理问题也就迎刃而解。而土匪选择猫冬的人家,多数都是以前没有接待过土匪的,土匪躲进去就比较保险。但住进了人家以后,土匪们就会享受这家的热炕享受这家的房子顺带享受这家的女人,如果有人胆敢反抗,土匪怀里有*。如果趁着土匪不注意把土匪杀死了,那更可怕,来年开了春,绺子会专门“吃插月”,为手下的土匪报仇,砍下凶手的脑袋去给兄弟祭坟。
清末民初,土匪比较猖狂的地方主要是东北和湖南。东北的土匪前面讲过,风格是大开大合的,做什么都是明火执仗,但是内部团结也会因为抢一个女人而变得各种不河蟹。而湖南土匪在团结方面要比东北土匪强,组织性纪律性也要严谨,而在出手的稳准狠上,也是东北土匪没有办法相比的。湖南的土匪最集中的,就是湘西土匪,湘西的地理环境比东北还要好,山高林深,更不易追缴。
以后在湘西的剿匪工作非常艰巨,曾经在湘西做资料收集的时候,曾经听说过一个真实故事:在湘西,土匪的组成不是一伙一伙的,而是一个寨子或者是几个寨子。寨子里不论男女老少,都从事土匪工作,而且分工不同,有着严格的合作流程。这个流程之精密,恐怕不是两三句话能说清的,或许足以和现代化的工业合作模式相媲美。
其实东北土匪和湘西土匪都算是后起之秀,真正做土匪有历史积淀的,还要说是山东的响马。但是,我觉得,山东响马不能算是土匪,说是强盗更恰当。(虽说好像貌似都是负面词汇。)因为山东响马不是一般人能干的,不想东北土匪和湘西土匪,质量参差不齐,做山东响马必须是真正的强人。相比东北湘西,山东的地理形态比较开阔,不便于藏身,所以没有两下真本事是不能占山为王的。
不过,也正是因为这个特点,山东土匪的时代结束得最早。从清末民初,当地官方武装力量没事就会拿土匪练刀,从袁世凯开始,就一直在剿灭土匪。到*时代,西北军将领韩复渠对山东土匪给予了沉重的打击,几乎将山东境内仅剩不多的大股土匪都剿灭干净。到抗战内战时期,山东境内几乎已经没有多少具备规模的土匪武装力量了。
最后,要补充一句,虽然不管是山东土匪、东北土匪还是湘西土匪,在抗战时期,他们都曾经为抗战做出过贡献。尤其是最早成为沦陷器的东北,东北土匪都或多或少地参与到抗战过程中。我们都知道著名的抗战名将赵尚志,当年赵尚志在东北,就被绿林人称作“总瓢把子”,像《林海雪原》中很多土匪的原型谢文东、“座山雕”张乐山都曾经参加抗战,并追随在赵尚志左右,对赵马首是瞻。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1 07:18
之前因为撰写*方面的书,查阅过一些资料,还有一些认识的东北朋友,听他们讲过祖辈的故事。首先咱们说说传说中的智取威虎山,其实和电影里的差不多,元素至少是对得上号的:侦察、卧底、一锅端。不过神马联络图就算了,土匪都是悄悄藏着的,没事做出类似神马联络图花名册的致命bug,就是分分钟作死的姿势啊。
关于杨子荣是怎样“智取威虎山”的,在网上有很多类似的记录,所说的内容都差不多,以下来自大旗网的报道,基本上再现了当时的真实情景。当然,真实的威虎山条件还是相当艰苦的,再加上天寒地冻,土匪们过得也不容易。真实的“座山雕”张乐山先生过得日子,比电影里的三爷要朴素多了:只有简单的窝棚,也没有什么“威虎厅”。
1947年1月26日,农历正月初五,杨子荣一行6人接到命令后,立即出发,向海林北部的密林深处开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