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 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 啥意思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4 09:13

我来回答

5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18 10:47

意思:不登上高山,就不能够知道天到底有多高;不面临深涧,就不知道地有多么的厚。

解析:

1、之可以译作的。之:无实义,属于语气助词,表判断语气。临指面临。

2、这句话不仅仅是要形容天之高,地之厚,更说明了人外有人,天外有天,要保持着谦虚着心态,要秉着永不止步地学习的态度。正所谓活到老,学到老,不可以停止学习的脚步。

这句话出自战国时期思想家、文学家荀子创作的《荀子》中的第一篇文章——《劝学》。

关于《劝学》、荀子:

1、《劝学》这篇文章全文可分四段,第一段写的是学习的重要性,第二段写的是正确的学习态度,第三段论述了学习的内容与途径,第四段写的是学习的最终归宿。

2、荀子 (约公元前313年-公元前238年),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两汉时因避汉宣帝询名讳称“孙卿”,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哲学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先秦时代百家争鸣的集大成者。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18 10:47

意思是:不登上高山,就不知天多么高;不面临深涧,就不知道地多么厚;出自《荀子》的《劝学》,原文节选如下:

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干、越、夷、貉之子,生而同声,长而异俗,教使之然也。

译文:

因此,不登上高山,就不知天多么高;不面临深涧,就不知道地多么厚;不懂得先代帝王的遗教,就不知道学问的博大。干、越、夷、貉的孩子,刚生下来啼哭的声音是一样的,而长大后风俗习性却不相同,这是教育使之如此。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战国时期,奴隶制度进一步崩溃,封建制度逐步形成,历史经历着划时代的变革。许多思想家从不同的立场和角度出发,对当时的社会变革发表各自的主张,并逐渐形成墨家、儒家、道家和法家等不同的派别,历史上称之为“诸子百家”。

诸子百家纷纷著书立说,宣传自己的主张,批评别人,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荀子是战国后期儒家的代表人物。他认为自然界的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但人们可以用主观努力去认识它,顺应它,运用它。为了揭示后天学习的重要意义,他创作了《劝学》一文。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18 10:48

  “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的意思是不登上高山,不知道天是多么高远;不走进深谷,不知道地是多么深厚。
  这句话启发我们要注重实践,实践出真知就是。凡事要自己经历了才能明白其中的道理。
  出自《荀子·劝学》: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18 10:48

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 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 ,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
意思是:
因此,不攀登高山,就不知道天有多高;不下临深溪,就不知道地有多厚;不聆听古代君王的遗言,就不知道学问的广博。
出自:《荀子·劝学》。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18 10:49

不登上高山,不知道天是多么高远;不走进深谷,不知道地是多么深厚.启发我们要注重实践,实践出真知.就是凡事要自己经历了才能明白其中的道理.

声明声明:本网页内容为用户发布,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网认同其观点,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11247931@qq.com